產德鄉

產德鄉

產德鄉(Chande Xiang)沙(城)東(回舍)公路過境,曲(陽)產(德)公路通達。面積74.1平方千米,人口3.13萬人(2002年)。轄2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產德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產德鄉
  • 外文名稱:Chande Xiang
  • 面積:74.1平方千米
  • 人口:3.13萬人(2002年)
行政轄區,曲陽縣,曲陽縣概況,曲陽歷史,曲陽石雕,曲陽陶瓷,曲陽自然資源,曲陽旅遊資源,革命老區曲陽,當代曲陽,產德鄉展望,

行政轄區

沿革 1958年建產德大公社,轄產德、楊砂侯、溝里、齊村四個管理區,1961年所轄四個管理區均改公社。產德公社1985年改鄉。1996年溝里鄉併入。1997年,面積87.6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溝里、鋪上、石城、中佐、王家弓、白家弓、李家弓、東石臼、黃台、胡家嘴、北莊、大川、小川、東相如、西相如、產德、北水峪、南水峪、紙房、彭家莊、砂城、南次曹、北次曹、王北莊、賈北莊、張北莊、李家莊、窯上28個行政村。產德鄉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境內,為了使讀者能全方面的了解產德,那就從介紹曲陽開始吧。
曲陽縣產德鄉

曲陽縣

曲陽縣概況

曲陽位於華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東麓,處在發展中的京、津、保、唐大北京經濟區的保定市境內。全縣有 14 個鄉, 4 個鎮,總面積 1084.6 平方公里,人口 54 萬。 曲陽歷史悠久,因地處古北嶽恆山(今大茂山)彎曲的陽面而得名。秦(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7 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 36 郡,始置曲陽縣,屬巨鹿郡,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元朝(公元 1271 年 -1368 年)曾一度將曲陽提升為恆州,故曲陽也有“恆州”之稱。

曲陽歷史

曲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據位於縣城北部的“靈山溶洞”等處發掘考證,早在幾十萬年前,這裡就由華夏猿人繁衍生息。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氏族部落已在這裡出現。到商周(公元前 17 世紀 - 前 221 年)時期,縣城西北部已出現村落。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澱孕育出了名垂青史的藺相如、杜弼、王安中等多位宰相,李左車、李進、邸氏四兄弟等三十多位元帥、將軍,黃石公、杜台卿、楊瓊等幾十名哲學家、史學家、軍事家、戰略家和雕刻藝術家。千百年來,藺相如為國為民、忍辱負重,“曲陽鬼”犧牲自己、救人危難,王安中為政清廉、懲治腐敗,楊瓊建設國家、敬業拼搏的高風亮節和優秀品德被燕趙兒女繼承和發揚,,也鑄就了曲陽人的精神和靈魂。

曲陽石雕

曲陽之享有盛名,更因她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相傳是張良之師 -- ---- 與鬼谷子齊名的黃石公著下了《雕刻天書》,才有人在黃山上創習石木雕刻。到西漢(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5 年)時期雕刻已盛,被漢武帝盛讚為“雕刻之鄉”。從此,曲陽石雕步入輝煌,技藝日趨精湛,雕刻藝人輩出。元朝時期著名雕刻大師楊瓊雕刻的“一獅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稱為絕藝。清(公元 1644 – 1911 年)末藝人的雕刻“仙鶴”、“乾枝梅”一舉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更使曲陽石雕聲名鵲起。從雲岡石窟、樂山大佛、敦煌石窟、五台山佛像至阿房宮、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及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到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築,處處都留下了曲陽人的雕刻藝術。當代的曲陽石雕更是譽滿海內外。 1986 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曲陽視察時,欣然揮毫題辭“雕刻之鄉”,進一步促進了曲陽雕刻業的發展。曲陽的雕刻似一條閃耀著一代代藝人智慧之光的藝術長河,從古至今,奔流不息。

曲陽陶瓷

曲陽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早在仰韶文化時期,曲陽就出現了陶器,至商周時期制陶已獲很大發展。到隋朝(公元 581 年 – 618 年)曲陽開始燒制粗瓷,至唐代(公元 618 年 – 907 年)便有白瓷生產,到北宋(公元 969 年 – 1127 年)時期達到鼎盛,是著名的宋代五大官窯之一定窯所在地。定窯的瓷器在海內外有極大的影響。尤以白瓷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勻淨,薄而堅硬名列陶瓷之冠。定窯的花瓷更以裝飾題材豐富多彩,刻花手法多種多樣而著稱。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著“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的詩句,讚美定瓷的風采。當時的定瓷,除供朝廷御用外,還大量出口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印度、波斯、土耳其和非洲。至今在大英博物館裡,古定瓷還被作為藝術收藏品收藏。現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定瓷的珍寶“孩兒枕”等。定瓷在元代毀於戰亂,大部分工匠南下謀生,為後來景德鎮陶瓷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 世紀 70 年代,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定窯又恢復了新生。
大沙河的風景——流經產德境內的大沙河大沙河的風景——流經產德境內的大沙河

曲陽自然資源

曲陽資源豐富,物華天寶。境內有漢白玉、大理石、花崗岩、陶土、雲母、煤炭、石灰石等二十多種礦產品。其中大理石儲量 3.58 億立方米,石灰石儲量 150 億立方米,煤炭儲量 1.5 億噸。曲陽水利資源豐富,有王快、西大洋兩座大型水庫和十多座中小型水庫,常年庫容水量 23 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面積 2600 多萬平方米,宜養魚水面 2660 多公頃。曲陽既有山地又有平原,特別適合發展畜牧業和綠色種植業。獨特的自然條件,使曲陽成為全國水果百強縣之一,種植紅棗近 6600 多公頃,年產 1500 多萬公斤,種植梨樹 5200 多公頃,長年產量達 5000 萬公斤,是外貿出口“河北鴨梨”的主要產地之一。

曲陽旅遊資源

曲陽文物眾多,風景如畫,真山真水,別有洞天,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古時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就在曲陽縣。縣城內北魏( 386-534 )年間始建的北嶽廟,一直就是歷代帝王祭祀北嶽廟山神的場所。廟內東西北壁有唐代畫聖吳道子僅存於世的高 8 米、長 18 米巨幅壁畫,由於採用了瀝粉貼金技法畫成,歷經滄桑仍光彩照人。廟內碑碣林立,文物薈萃,既有秦始皇、漢武帝、魏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朱元璋及康熙皇帝到曲陽朝拜恆山的碑刻,又有蘇東坡的書法真跡。 160 余通自南北朝、北魏、北齊、唐、宋、元、明、清到民國時期的碑刻,既是研究我國古代祭祀文化及官制設定、地區區劃的歷史資料,又是一座書法藝術的寶庫。此外,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定窯遺址和千佛堂釣魚台、仰韶文化遺址、藺相如墓、賈島洞、黃石公祠、通天河、孟良河、蓮花汪、狗塔坡、石虎夜光、滴水懸空、燕南奇勝等名勝古蹟,作為歷史的見證,在無聲的講述著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所發生的往事。

革命老區曲陽

曲陽又是一個革命老區,早在 20 世紀 20 年代初就出現了中共黨員彭桂生兄弟,在北方協助李大釗傳播共產主義。縣內抗戰前就建立了共產黨組織。在抗戰時期,曾湧現出了“麻雀戰”的創始人 - 全國民兵戰鬥英雄李殿冰、抗日民族英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葛振林等英雄人物。更有5500 多名曲陽兒女在抗戰中英勇獻身,他們用血肉之軀為曲陽革命史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贏得了“晉察冀邊區抗日模範縣”的光榮稱號。

當代曲陽

新中國成立後,伴隨著社會主義祖國波瀾壯闊的前進歷程,曲陽人民經過 50 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團結奮鬥,使曲陽的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學理論、轉觀念、保穩定、塑形象、抓開放、促發展”方針的指引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實力曲陽、文化曲陽、和諧曲陽”建設,使曲陽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了蓬勃生機。

產德鄉展望

產德鄉就是在這樣一個文化燦爛的,名人輩出的,資源豐富的一員,為曲陽的發展增磚添瓦,也相信產德的明天會更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