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布學

生物分布學

生物分布學是研究生物分布的科學。主要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因此多與生物地理學具有同樣的意義。

生物地理學是生物學和地理學間的邊緣學科,主要研究生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即生物群落及其組成成分,以及它們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情況和形成原因。

把地理學比作生物分布學,即研究區域分異的觀點,與由專題研究充實起來的區域地理學完全是一回事。源遠流長的地理學超出了比作生物分布學的定義的範圍,而是一種研究地球表面不同部分之最突出特點的科學。但是,如果比作生物分布學的地理學是研究空間差異或空間相互作用的,那就會得出非常不同的結論。空間這個概念不是地區或區域的同義詞,它要抽象得多,而較易於接受數學分析法。對於空間關係,或許可以從若干獨特的系統中抽出來,就其本身進行研究。可能存在理想的空間類型,也很可能存在空間法則——就象環境決定論者們所主張的那樣。

基本介紹

概念,發展簡史,基礎理論,研究內容,研究意義,

概念

生物分布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動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影響動植物分布的各種因素。科學家們發現,動植物的分布模式是由過去和現今眾多因素造成的。這些因素包括現今氣候及地理條件、陸塊的地質歷史及氣候,以及有關動植物分類單位(如屬、種)的進化等。

發展簡史

生物分布學的產生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當時,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就注意到地球上不同種類的生物,如樹木、草地和各種動物,並且開始探討它們周圍環境條件之間的關係。後來,人們才開始把在野外勞動或外出旅行考察中遇到的動、植物,進行採集、記錄,然後分門別類、匯集整理,進而考察它們的生活環境和分布地區,這就是生物分布學的萌芽。
在西方,生物分布學資料的積累始於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34~前322年)時代。亞里斯多德記載了520種動物,並把動物分為兩大類——有血動物和無血動物,有了原始生物分類思想。而亞氏的學生提奧夫拉斯特(公元前372~前287年)通過對植物的研究提出了植物分布的地理變化,並著有《植物歷史》和《關於植被的論文》。但以上這些記載都是零零星星的;沒有形成系統。自從林奈(1707~1778年)的《自然系統》問世以後,生物種的記載才有了科學的基礎,生物學的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生物學形成了很多分支學科。在18世紀後半葉科學的生物地理學開始初步形成,當時主要從動物和植物分別研究,分為動物地理學植物地理學
最早從事動物地理學研究的是齊麥爾曼,在1777年著有《哺乳動物分布》;其次是菲布利休斯,在1778年著有《昆蟲區系》,將世界昆蟲的分布劃分了8個區;帕拉斯在1811年著有《俄羅斯——亞洲動物區系》,記述了各類脊椎動物的地理分布;提得曼在1818年著有《鳥類分布及其決定其分布的自然環境》。這些著作可視為早期動物地理學文獻。
植物地理學的奠基人是亞歷山大·洪堡(1769--1859年),他將植物地理學中的一些個別事實和零碎資料,進行匯總分析,使之系統化、科學化,進而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他在1807年出版的《植物地理學知識》一書,是世界上第一部植物地理學專著,書中首先提出了“植物地理學”這一科學概念。丹麥人斯考(1789~1852年)在1822年著有《普通植物地理學基礎》,他整理總結了各國學者所蒐集的有關資料,並著重討論了外界因素對植物的影響。以上學者對最初的植物地理學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的生物地理學是在19世紀末才開始進入科學研究階段,但當時僅限於對某些生物的形態和分布的描述,沒有做全面的野外調查工作,有關生物地理方面的著作極少,高等學校也未曾開設生物地理課。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生物地理學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展。開展了大規模的生物資源、生物區系普查和區系、生態地理學研究,積累了大量資料,基本上摸清了我國的生物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許多生物類群的區劃工作。50年代,竺可禎先生所領導的中國自然區劃工作,更推動了生物地理區劃的研究,生物地理學在我國有了一定的發展。

基礎理論

達爾文在研究生物的地理分布過程中,再一次確認了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法則是正確的。達爾文認為,阻礙生物遷徙的壁壘在生物分布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這與通過自然選擇而逐漸累積變化的時間作用相類似。但是卻很難說清種是怎么遷徙的,對此達爾文也承認自己理論的局限性。
達爾文當時不能解決的難題在20世紀得到了解答,這就是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說理論對理解生物分布學很有用。實際上,大陸的漂移對生物的進化有過主導作用。大約在3億年前,地球上的大陸是匯聚在一起的,地質學上稱之為泛大陸。此後,又經過漫長的歲月,泛大陸開始解體、分裂。當大陸之間開始有距離後,生物種群也就處在了不同的環境中,然後各自通過不同的進化途徑開始分支。其結果是生活在南美洲的動植物跟生活在非洲的動植物不同了。
大約在2億年前,大洋洲和其他大陸是匯聚在一起的,後來大洋洲從其他大陸逐漸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大陸。在其他大陸上,獅子、老虎、老鼠、大象等哺乳類動物開始繁盛。而處於同一競爭關係的單孔類和有袋類哺乳動物卻不留痕跡地消失了。

研究內容

生物分布學乃是研究動植物對於自然環境的關係,又分為兩大支派,一即動物地理學,一即植物地理學人文地理學乃是研究人與自然之相互的關係。不是研究地球表面之一切現象之分布,只是那些與人類有著關係的現象。所有這些現象便構成了自然的環境。因此地面上的植物也是一種根本的環境的因素,對於與人類有著關係的植物的研究便也是自然地理學的最重要的部分。但動物地理學對於人文地理學則少有直接的關係。動物地理學只是研究了動物的分布和動物對於環境的適應。但無翼鳥、甲殼類、軟體動物之分布,動物以各式各樣的顏色和形體對於環境的適應。
生物分布學主要研究地球表層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規律,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地球表層的生物群落,範圍是地球表層各結構單元內生物種類組成、生物特徵及其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研究地球表層生物的分布特點和地域規律是生物分布學的基本任務,內容包括:地球上各自然景觀生物群落的組成結構、時空變化和地域規律,生物群落與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關係,生物種的分布區和生物區系的形成與演變等。通過研究、掌握生物分布的特點及其地域規律,為減少有害生物、保護有益生物、定向地改變生物群落、從而合理利用生物資源及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方法等,使之有利予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維持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更有益於人類的生活與健康。

研究意義

①生物分布學知識是農、林、牧、副、漁業的基礎
無論是作物栽培、人工林的營造,還是人工飼料地的建立,都必須了解生物的生態習性和分布規律。要創造穩產、高產的栽培群落,不能不考慮各成分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在空間上的最優結構和在時間上的最佳選擇。對於天然的森林和牧場,只有詳細研究它們的類型、結構、分布、產量、主要生物的特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經營措施,保證長期利用。在馴化和飼養野生動物,發展水產養殖,增加工業原料和人們的副食,以及防治農林病蟲害等方面,都需要生物地理學知識。
②植物和動物都是重要的自然資源
植物為人類提供糧食、蔬菜、木材、藥材、能源及工業原料;動物為人類提供肉、蛋、禽、奶、魚、蝦等食品和蠶絲、毛皮、藥物等。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資源,必須對其進行調查和估算。生物地理學的研究有助於測定不同群落的生物量生長量;測定重要樹木、牧草和其他經濟植物的果實、種子的收穫量;了解重要經濟動物的種類、數量、分布範圍及變化狀況等。從而為預測產量、確定最佳收穫及捕獲季節提供科學依據。
③植被是自然環境條件的最好標誌
植被不僅能反映氣候特徵、指示土壤類型,而且也能指示地下水的深度和礦化程度。近幾十年來,在地質測量和有用礦物的勘探上採用了地植物學法做輔助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有不少金屬礦床就是利用地植物學方法或生物地球化學方法發現的。
④生物分布學知識是開展生物防治和綜合治理的前提
農業生產為防治病蟲害,大量施用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殺死了有益的昆蟲、土壤中的動物和微生物及害蟲的天敵。並且會使農作物體內含有不同程度的有毒物質,因此目前多採用生物防治法來進行,一個地區的生物防治和治理,必須首先掌握該地區的生物分布學知識。
⑤生物分布學資料是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的科學依據
生物分布學資料,特別是動物分布圖、植被圖等被廣泛套用於國民經濟規劃、區域生物資源利用和保護及各類工農業生產中,一個區域的生物地理學資料為該區域國民經濟整體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保障。
⑥生物分布學是一門生物學和地理學的專業基礎課
學習生物分布學可為學習自然地理學生物學,特別是為區域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及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鄉土調查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實用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