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鎮

甘孜鎮

甘孜縣甘孜鎮地處橫斷山脈東北邊緣,是丘原向山原的過渡地帶,屬青藏高原東南緣的一部分,北有巴顏喀拉山,東有果拉狼山,沙魯里山屹立西南,形成一個大大的“川”字。是四川省甘孜州北路的經貿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在川藏北線上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是穩藏安康的重要陣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孜鎮
  • 面積:164平方公里
  • 人口:9100人
  • 戶數:2114戶
村鎮概況,自然資源,歷史沿革,區位優勢,基礎設施,

村鎮概況

甘孜鎮
“甘孜”系藏語,意為潔白、美麗,原為寺廟名,古稱“朵甘思”。甘孜,藏語意為潔白美麗。傳說甘孜城的西北坡有一塊形如綿羊的白玉,毛澤潔白無瑕,陽光照射下閃閃發亮,光彩奪目,十分美麗。由此,人們就稱這個地方為甘孜。甘孜鎮原名城關鎮,為甘孜縣人民政府駐地,地處縣境南部雅龍礱江左岸,川藏公路317線穿鎮而過,轄2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平均海拔3410米。距州府康定382公里,距成都737公里。

自然資源

境內自然資源十分富集。主要有:生態資源。地處長江、黃河的源頭地區,長江上游重要的幹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大渡河流經州內18個縣,流域面積14.61萬平方公里,占全州幅員面積的96%,占長江流域面積的8.5%;天然草場面積占總面積的61.7%,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川西北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面積占全省的20%。遼闊的森林、草地是長江水源涵養、水質保護的天然屏障,在維繫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水能資源。年平均降水量814.71毫米,水資源總量為1397.83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881.8億立方米,占全省河川徑流量地表水資源總量的1/3以上,水能理論蘊藏量3729萬千瓦,占全省的27%。
甘孜鎮甘孜鎮
礦產資源。有色金屬和貴金屬品種多、儲量大,已初步探明超大型和大型礦床30餘處,中型礦床40餘處,小型礦床近百處,其中包括亞洲第一大礦--康定呷基卡鋰輝礦,"西南三顆明珠"之一的白玉呷村銀多金屬礦;已探明的黃金、白銀、鋰、鉑、鎳、鉛、鋅等13種礦產資源儲量名列全省第一。
旅遊資源。突出表現為門類齊全,綜合性、互補性強。東部地區有環繞"蜀山之王"貢嘎山形成的雄、奇、險、峻與秀美旖旎為一體的自然景觀;南部地區有被稱為"藍天下最後一塊淨土"的稻城亞丁自然保護區,並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中國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區";北部地區以德格印經院和格薩爾故里為中心,自然景觀與康巴文化相融合,獨具魅力。得天獨厚、各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共同構成了中國西部自然生態和康巴文化旅遊的最終目的地。生物資源。由於地處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地形地貌複雜,是世界上自然生態最完整、氣候垂直帶譜與動植物資源垂直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天然物種基因庫。境內有大熊貓、金絲猴等30多種珍稀動物,有麝香、鹿茸、熊膽等上乘的動物藥材,蟲草、貝母等植物藥材,水獺皮等名貴皮張,松茸、白菌、花椒、核桃、雪山大豆等農副特產品,這些優質特產均出產於天然牧場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屬半野味的"綠色食品"。

歷史沿革

甘孜鎮甘孜鎮
甘孜縣城海拔3390米,距州府所在地康定385公里,川藏公路北線穿城而過。甘孜全境原系孔薩、麻書、白利三大土司轄地,宣統三年(1911年),“改土歸流”後設定了近似縣一級的甘孜委員會,次年改為甘孜縣, 沿襲至今。1 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紅二、紅六軍團在甘孜勝利會師,並成立了甘孜縣博巴政府。1950年甘孜縣和平解放,1951年成立甘孜鎮,甘孜縣享有“歌舞海洋”之美譽,多元文化並存,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

區位優勢

甘孜縣處於全州“南北兩條旅遊線”的北線腹心地帶,是“格薩爾故里”黃金旅遊的必經之途和格薩爾王文化旅遊區的中心部位。境內藏傳佛教五大教派俱全,有開放寺廟35座,宗教文化源遠流長。

基礎設施

甘孜鎮甘孜鎮
甘孜鎮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從事商業飲食業、運輸業、修理業、加工業、服務業和小攤小販的人較多,第三產業發達。 土地面積164平方公里, 耕地面積10642畝,總人口9100人、總戶數2114戶。鎮區主要街道全長118605米、平均寬8米,鋪設水泥路面51843.53平方米。有日產3000噸水的自來水廠一座,有郵政電信局等通訊服務機構,程控電話裝機容量為2000門,並開通了無線尋呼和數字移動通訊。有完全中學(含中學藏文部)一所、完全國小3所、幼稚園2所。有病床 張的醫院1座。主要民族為藏族。主要農副產品有青稞、小麥、豌豆、蔬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