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山

瑞岩山

瑞岩山位於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北,離縣城約10公里。古稱“瑞岩丹洞。”分前後二岩,前岩為宋宣和年間因樂居士所辟;後岩是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發動軍士開發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瑞岩山
  • 地理位置:福建省福清市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尚無評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瑞岩寺、彌勒造像、摩崖石刻和觀音台等
簡介,主要景點,瑞岩寺,彌勒造像,摩崖石刻,觀音台,

簡介

瑞岩山,分前岩、後岩兩部分。
前岩始辟於北宋年間。宋宣和四年(1122年)因樂居士在山南開闢景物,並創建了瑞岩寺,佛殿梵宮依山而築。元至正元年(1341年),有人於瑞岩寺西垣外,利用一方天然岩石就地鑿成一座高6.4米、寬8.9米、厚約8米的巨型彌勒佛坐像。這尊佛像雕技精湛,笑態可掬,在腰腹之間,還雕有三尊小佛,構圖布局頗具特色,堪稱元代佛像雕刻的傑作,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石雕像。
後岩辟於嘉靖年間,比前岩晚了數百年。岩上建有報恩寺。明嘉靖間,倭亂已經平定,戚繼光利用疆事之隙,發動軍士開闢大洞天、宜睡洞、歸雲洞諸景,把遊覽範圍擴大1倍以上。他把山南山北新開闢的景物寓意命名為:蓬萊峰、醉仙岩、醒心泉、雙龍洞、歸雲洞、沖虛洞、振衣台、望闕台等等,還更改一些不貼切的景物名稱。如把自在門改為穿雲洞,把山光水色亭改為皆醉亭,又在亭後命名一石為獨醒石。在望闕台旁,刻有他所賦的詩:“萬里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乘鑾。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詩中表達了他馳騁沙場、勤勞國事的耿耿忠心。此外,戚繼光還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寫了一篇《瑞岩開山記略》,立碑於彌勒像左,還撰有《瑞岩寺新洞碑》文,稱這裡有37洞天勝景,並記述他在彌勒岩旁設宴慶功的盛況。
瑞岩山上著名景物還有佛窟岩、天章岩、桃花洞等,都是古人精心開闢出來的。

主要景點

瑞岩山古有36洞天、72景觀。現尚存瑞岩寺、彌勒造像、摩崖石刻和觀音台等名勝古蹟。

瑞岩寺

北宋所建,距今約九百年歷史。北宋宣和四年(一一二二年)團欒居士于山南開闢景物,並創建瑞岩寺。佛殿梵宮依山而建,恢宏壯麗。後歷代有興修,現有建築為明末清初及民國初所築。
瑞岩寺瑞岩寺

彌勒造像

彌勒佛石造像建於1341年,成於1369年,高9米,寬8.9米,厚約6.4米,是依整塊岩石自然形態就地鑿成。石佛盤腿坐地,袒胸露臍,腿、腰上還雕有三尊小羅漢;造形勻稱,線條流暢,形神兼備;其石質、規模和雕工藝術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是全國最大的立體石彌勒佛坐像, 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瑞岩山有岩洞千姿百態,山上更有宋、元、明、清歷代許多名人摩崖石刻約100多處,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彌勒佛石造像彌勒佛石造像

摩崖石刻

位於瑞岩寺左後前岩的岩石群中,計有歷代名人題刻170餘處,篆、隸、真、草各體皆備。最為著名的有宋代鄜延的任子寧,元代福建行中書省奉訓大夫理問官王伯顯,明代葉向高、戚繼光、陳經邦、陳省等題刻。

觀音台

位於前岩,有石磴從巨石罅中穿越而上。台頂有供觀音摩崖造像的石亭,旁側有經幢一座,陰刻梵文“唵、嘛、呢、叭、咪、吽”6字。經幢下有一巨石,刻:“獨醒”2字,相傳為戚繼光駐兵瑞岩時經常游臥之處。它與福州于山戚公祠旁的醉石遙相呼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