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廷

王禹廷(1915年—2004年),名維謨,字以行,崇信縣錦屏鎮東街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禹廷
  • 出生地:崇信縣錦屏鎮
  • 出生日期:1915年
  • 職業:大學教授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1931年考取甘肅省立第二中學,因家貧而輟學從軍,參加陸軍17師49旅,轉隴東綏靖司令部,陸軍新編第5師、167師、第50軍,由上士遞升為少校。後隨軍東開,駐防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省。1937年冬,輾轉投奔陸軍後防勤務部(後改為後方勤務總司令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1939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歷任第二辦事處少校、中校參謀、上校科長。其間曾任輜重兵團連長、營長,並在寶雞陸軍特種兵聯合分校輜重兵科第八期畢業。
1941年冬,其父王锺靈(字秀峰)病篤,王禹廷請假回家,衣不解帶,與父同床,侍疾50餘天。父臨終遺囑:“喪事從簡,省費捐公”。迨其父過世,即商同其兄王維典,將法幣1000元呈獻蘭州第八戰區司令長官部,作為抗戰經費,另將500元捐獻國民黨崇信縣黨部,轉匯前方慰勞將士,500元捐贈崇信縣政府供興學之用。
1944年,他調任聯合勤務總司令部運輸處第四科上校科長,次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抗戰勝利後,他升任北平聯勤第五補給區司令部運輸少將處長,主管華北五省陸軍運輸補給業務,指揮四個輜重兵汽車團。
1947年,在崇信競選國民大會代表時,他給《崇信簡報》捐贈石印機一套,後當選為候補代表。
1949年1月,參與北京起義。蘭州解放後,資遣回蘭,開辦裕民麵粉廠。隨之經上海、香港轉赴台灣。
1954年9月,在台北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正規班第四期畢業。
1956年在陸軍運輸學校高級班第七期畢業。
1961年在三軍聯合參謀大學(原名國防大學)第十期畢業。
1967年,他志願從軍中退役,專心致力於台灣國民大會及有關機構的工作,歷任台灣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憲政研討委員會第一委員會召集人,台灣國民大會聯誼會常務幹事等職。
1959年,他應美國軍方邀請,赴美國訪問,經菲律賓、關島、檀香山至舊金山,考察了洛杉磯、華盛頓、紐約等地,並留心其文物設施及社會狀況。
1983年夏秋之際,他隨台灣國大代表30多人組團赴西歐各國訪問。
1991年,王禹廷隨台灣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20多人同赴韓國、蘇聯、匈牙利、捷克、奧地利、波蘭等國訪問。 王禹廷對歷史極富興趣,潛心於歷史鑽研,對近代史的研究致力尤多。他出版了《胡連評傳》《細說西安事變》《馮玉祥與西北軍》《北伐統一與內訌(中原大戰)》等書。此外,還零星發表了許多短篇文章。
1987年9月16日至26日,《參考訊息》據台灣《傳記文學》摘載了王禹廷所著《細說西安事變》的部分內容。 他於1990年10月回大陸,在北京、蘭州、西安參觀旅遊。
1992年5月至6月參加台灣民間旅遊團體,在昆明、貴陽、成都、重慶,沿長江三峽到宜昌、武漢,轉赴洛陽、鄭州等地,參觀訪問,受到當地政府領導及有關部門的熱情接待。
1992年9月他應邀第二次回到蘭州參加絲路節盛會,在蘭停留近20天。他表示回台灣後,要聯繫工商界朋友來甘肅考察,引進資金,促進甘肅和平涼的改革開放。要把自己的見聞,以評論性報導發表,讓更多的台灣人了解大陸的情況。他曾多次表示,自己將鼓起餘勇,通過各種渠道,為祖國的儘快統一而努力。 王禹廷雖身居台灣,但一直關注家鄉的發展變化,龍泉寺晴雨樓落成後,他親筆題寫楹聯一幅:“龍柏橫蟠於懸崖群羨神奇,泉溪匯流泛隴畝澤被蒼生”,以示關懷。
2004年6月,王禹廷病逝於台灣,享年八十八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