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君(皮影戲傳人)

王明君(皮影戲傳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明君,男,漢族,1941年出生,陝西省岐山縣人,陝西西路皮影王家皮影第六代傳人,擅長皮影刻制和皮影演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明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省岐山縣
  • 出生日期:1941年
  • 職業:西路皮影王家皮影第六代傳人
  • 代表作品: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
  • 主要成就:“南京中國民俗吉祥藝術節”金獎
個人簡介,個人成就,

個人簡介

王明君,男,漢族,1941年出生,陝西省岐山縣人,陝西西路皮影王家皮影第六代傳人,擅長皮影刻制和皮影演出。他的皮影製作刀工精細,色彩鮮明、栩栩如生,主要表現民間傳說故事,被中國民間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在皮影演出中,他從唱、念、作、打到打板挑線樣樣精通,尤其是皮影挑線技藝,雙手並用,殺、砍、騎、變,吞雲駕霧,形象古樸生動,曾多次為外國元首表演,2002年獲“南京中國民俗吉祥藝術節”表演金獎,2004年被寶雞市人民政府授予“優秀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5年被中國藝術研究院聘為“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王慶班,燈盞碗碗腔皮影班社。祖傳家班,系馬江鄉何家村王慶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創辦。初,王慶以弦板腔演出。第二代王忠清,初演弦板腔,後改為西府燈盞碗碗腔,從業約40餘年,第四代盛期改為秦腔,又延兩代,劇目300餘本。近十年來,第六代傳人王明君帶領皮影班輾轉省內外城鄉,演出2000餘場。1989年曾為十三國駐北京大使參觀團表演,博得外賓高度讚揚。王明君者,譽滿全國民間藝術界,藝名王雲飛,因為才高藝奇,藝名不脛而走,其父為其取的“明君”大名反而被人忽視。其父為皮影設計製作和表演名家,名震三秦,譽波陝,甘,青,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民間藝人。他給長子起名“世明”因仰慕唐王李世民的雄才大略,為次子起名“明君”,企盼太平盛世,百業興旺,作為一個民間藝人,當然就可大展宏圖,顯露才華了,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王明君傳人王秀玲王明君傳人王秀玲

個人成就

皮影戲舞台簡單實用,用木椽、木板和幾張蘆席便可在兩張方桌上或一輛大車上迅速搭成。演出只需5人左右,分別稱“前聲”、“簽手”、“後槽”、“上檔”、“下檔”。“前聲”主唱生旦淨醜各行角色,併兼使用月琴、手鑼、堂鼓燈樂器。“簽手”以操縱影人動作為主,並配音響效果及填白對話。“後槽”、“上檔”“下檔”分別演奏各種樂器。雲飛擅長“簽手”他操縱影人執刀斗刃,馬上擒人,騰雲駕霧、變換人手、刀起頭落、頓足捶胸、前跌後蹲,無不惟妙惟肖,生動傳神。影人是皮影戲的核心道具。一套精美的影人箱底,是劇團水平和檔次的象徵。簽手一般均由才高藝精且擅長造作皮影的人擔任。王慶班自創建一來,就堅持自製影人,獨創風格。王雲飛繼承先輩遺風,他自製皮影刀法細緻影形逼真,色彩明快,加上他挑演靈活,深受民眾歡迎。他的皮影作品被許多愛好者收藏或作裝飾品。多年來,王雲飛曾應邀為英、法、日和香港客人現場表演多場次。他的皮影隊在省內外演出5000多場次。上門求教、學藝和購買作品的人絡繹不絕。1989年王雲飛皮影表演參加了寶雞市首屆民間藝術節,並獲得很高榮譽;1991年以來,中國民間美術館、中國詩酒文化協會詩書畫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先後收藏了他的部分祖傳皮影和本人代表作。1992年9月,他的祖傳皮影榮獲第二屆古文化藝術節“飛馬獎”;1998年在“世紀杯”中國工藝美術創作大展獲入圍優秀獎和佳作獎;2002年在南京首屆“中國民族吉祥藝術節”獲皮影藝術金獎.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曹振峰王雲飛題了“影藝雲飛”匾牌。同年,王雲飛被南京大學民族藝術研究室聘為民族藝術家。2003年寶雞市人民政府授予王雲飛“優秀民間藝術家”稱號。
王氏皮影藝術 第七代傳人,今年39歲的王秀玲受其父薰陶,傳承祖業露鋒芒。2002年,她的作品榮獲南京首屆中國民俗吉祥藝術節皮影雕刻“金獎”;皮影“崔鶯鶯”在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舉辦的2007第一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鄉土獎”銀獎。皮影作品“西廂記”、“楊宗保大戰穆桂英”、“霸王別姬”在“知榮辱,促和諧,迎奧運,爭做文明公民;首屆全國青少年文化藝術作品徵集展示活動”中獲一等獎。2007年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二十二屆年會暨山東日照現代農民畫研討會,並發表論文“西府皮影藝術七代傳承 根深葉茂花更紅”,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發了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