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奇(長江大學教授)

王振奇(長江大學教授)

王振奇,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先進工作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振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3年8月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中國地質大學
  • 主要成就: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先進工作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 代表作品:扇三角洲體系精細構成及低滲油氣儲層綜合評價
  • 研究方向:油氣成藏、油氣儲層綜合評價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教學情況,教學研究,科研情況,獲獎情況,

人物經歷

1989年6月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石油系,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獲碩士學位;
2002年6月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獲博士學位。
2000年1月晉升為副教授,2005年12月晉升為教授。
教育部學位中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專家庫”成員。

主要貢獻

教學情況

為本科生講授《油氣地球化學》、《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學》、《中外油氣田》、《資源勘查進展》等課程,為碩士和博士生講授《油氣資源評價》、《油氣地質學新進展》等課程。近五年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30餘人,多人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獎。積極探索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教學效果優良,多次榮獲學校和學院教學質量優秀獎。
2.1 主講課程
(1)《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本科專業必修課
(2)《油氣地球化學》 本科專業選修課
(3)《資源勘查進展》 本科專業選修課
(4)《中外油氣田》 本科專業選修課
(5)《油氣田開發地質學》 本科專業選修課
(6)《本專業學科前沿講座》 研究生學位課
(7)《油氣資源評價》 研究生選修課
2.2 實踐教學
(1)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畢業設計
(2)油氣田地下地質實習
2.3 指導研究生
(1)2006.9~2009.6,指導2006級研士研究生5人。
(2)2007.9~2010.6,指導2007級研士研究生3人。
(3)2008.9~2011.6,指導2008級研士研究生4人。
(4)2009.9~2012.6,指導2009級研士研究生7人。

教學研究

3.1 承擔的教學研究項目
(1)1997~2005年,“油田地質實習基地建設與教學改革”,湖北省教改項目,主要研究人員(2)。
(2)2004~2008年,“《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精品課程建設”,長江大學及湖北省精品課程(編號:200788),主要研究人員(3)。
(3)2007~2010年,“資源勘查工程特色專業建設”,國家(第二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項目(編號:TS10391),項目負責人(2)。
(4)2008~2011年,“資源勘查工程國家特色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團隊項目(編號:200829),主要研究人員(8)。
(5)2003~2004年,“《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實驗教學內容及方法改革”,長江大學資助項目(編號:JY0307),主要研究人員(2)。
3.2 發表教研論文
(1)林小雲,陳恭洋,王振奇,劉建,尹太舉.《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精品課程建設.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理工卷.2009,6(4):323-324.
(2)趙明躍,何貞銘,趙廣峰,施冬,王振奇.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畢業設計的現狀與思考.科教文匯.2007,(10):59-60.
3.2 教學效果
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課水平面。因材施教,注重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善,教學內容的實時更新,完善考試、考核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查閱文獻、資料能力和團隊精神,激發學生的鑽研精神,提高科研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加課外科研活動,指導的多名資工專業學生畢業設計獲湖北省優秀學士論文獎。

科研情況

主要從事油氣成藏規律和儲層綜合評價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和主要研究人員,先後承擔完成了國家重大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科技攻關項目,中石油創新基金項目,及各油田分公司科研項目三十餘項,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效益,獲得合作單位的好評。先後在《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等國內權威期刊、核心期刊及公開出版的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其中多篇被《SCI》、《EI》、《PA》、《CA》、《BIG》等收錄;公開出版二十餘萬字專著一部。分別於2004年和2007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多項科研成果獲長江大學科技成果一、二等獎。
4.1 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
(1)2008.1~2010.12,“深水碎屑岩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特徵及儲層預測”,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負責人。
(2)2008.1~2010.12,“惠州地區新近系高精度層序地層及精細沉積相分析”,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項目,骨幹研究人員。
(3)2008.1~2010.12,“古珠江三角洲體系及地層岩性圈閉勘探潛力研究”,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合作項目,骨幹研究人員。
(4)2008.1~2010.12,“惠州地區新近系三角洲體系隱蔽油氣藏的識別和預測研究”,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合作項目,骨幹研究人員。
(5)2009.12~2010.05,“奈及利亞OML-64區塊油氣成藏規律研究”,中石化南陽油田合作項目,負責人。
(6)2009.01~2009.12,“白家海凸起-阜北斜坡區侏羅系油氣成藏條件及有利目標評價”,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合作項目,負責人。
(7)2008.01~2008.12,“準噶爾盆地西北緣車拐地區侏羅系、石炭系油氣成藏條件分析”,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合作項目,負責人。
(8)2008.00~2008.12,“奈及利亞OML-64區儲層綜合研究”,中石化南陽油田合作項目,負責人。
(9)2005.06~2008.01,“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紅車斷裂帶三疊~第三系油氣成藏分布規律及有利目標評價”,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合作項目,負責人。
(10)2006.06~2007.01,“奈及利亞OML-66區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有利目標評價” ,中石化南陽油田合作項目,負責人。
(11)2005.01~2006.12,“原生稠油成因機理及判識標準”,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
(12)2005.06~2005.12,“大港齊家務碳酸鹽油藏儲層精細描述及開發方案調整”,中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合作項目,骨幹研究人員。
4.2 主要著作
王振奇著.扇三角洲體系精細構成及低滲油氣儲層綜合評價.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4.3 近幾年第一作者發表的主要論文
(1)王振奇,支東明,張昌民等.準噶爾盆地西北緣車排子地區新近系沙灣組油源探討.中國科學 D輯:地球科學.2008,38(增刊Ⅱ):97-104.
(2)Wang Zhenqi,Zhi Dongming,Zhang Changmin,et al.Oil source analysis of upper Tertiary, Shawan formation in Chepaizi area, northwest margin of Junggar basin.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9,Vol.52. Supp. I.:106-114.
(3)王振奇,張尚鋒,談衛東等.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珠海組三角洲沉積特徵.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05,25(3):62-67.
(4)王振奇,於赤靈,張林曄等.濟陽坳陷鄭家-王莊油田稠油生物降解程度及影響因素研究.斷塊油氣田.2005,12(1):4-7.
(5)王振奇,彭平安,於赤靈等.生物降解稠油的成藏及次生變化:濟陽坳陷鄭家-王莊油田油藏剖面實例研究.科學通報.2004,49(增刊I),30-38.
(6)Wang Zhenqi,Peng Ping’an,Yu Chiling,et al.Pool-formation and secondary change of biodegraded viscous oils: Case study of reservoir section in the Zhengjia-Wangzhuang Oilfield,Jiyang Depression.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4,Vol. 49,Supp. I:39-49.
(7)王振奇,何貞銘,張昌民等.三角洲前緣露頭儲層層次分析-以鄂爾多斯盆地東緣潭家河剖面為例.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4,26(4):32-35.
(8)王振奇,張昌民,徐龍等.陝甘寧盆地三角洲前緣露頭砂體成岩作用和儲集特徵.河南石油.2004,18(6):1-3.
(9)王振奇,盧鴻,於赤靈等.濟陽坳陷鄭家-王莊油田生物降解稠油成熟度及油源研究.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4,26(2):1-5.

獲獎情況

5.1 教學獲獎
(1)參加的《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課程,2007年被評為湖北省級精品課程。
(2)參加的“《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精品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獲2008年長江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證書編號:2008019)、2009年湖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證書編號:2009174)。
(3)參加的“油田地質實習基地建設與教學改革”教研項目2005獲湖北省教學成果三等獎(證書編號:20050255)。
(4)2004~2005學年獲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學質量優秀獎。
(5)2007~2008年獲長江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
5.2 科研獲獎
(1)參加的“安塞油田坪橋北區儲層精細描述”項目2004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5(獎證編號:2004J-240-2-071-043-R09)。
(2)參加的“儲層隨機建模系列技術”成果2007年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6(獎證編號:2007J-259-2-059-039-R06)。
5.3 其他獲獎
(1)2008年被評為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先進工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