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事

物事

物事,吳語辭彙,沿用古詞古義,相當於國語的“東西”“物品”“事情”。

國語拼音:wù shì;吳語拼音:meh zy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事
  • 拼音:wù shì
  • 解釋:1、東西,物品;2、事情
  • 出處:《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漢語詞語,日語,

漢語詞語

現代主要出現在吳語中。
基本解釋
1. 東西,物品
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主上賜與我團花戰袍,卻尋甚么奇巧的物事獻與官家。”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我自到海外一番,不曾置得一件海外物事。”
王古魯註:“物事,吳語。‘物’,音近北京音‘沒有’的‘沒’,相當北方話中的‘東西’。”
魯迅《準風月談·“抄靶子”》:“黃巢造反,以人為糧,但若說他吃人,是不對的,他所吃的物事,叫作‘兩腳羊’。”
宋《朱子語類》卷六五:“既成箇物事,便自然如此齊整。”
元末明初《水滸傳》第二回:“ 史進自此常常與朱武等三人往來,不時間,只是王四去山寨里送物事。”
孔尚任桃花扇·訪翠》:“若中了意,便把物事拋上樓頭,他樓上也便拋下菓子來。”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十:“不想吃物事,也不曉得餓。”
2. 事情。
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漸進也” 漢 何休 註:“漸者物事之端,先見之辭。”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誰都知道這是大人老爺們的物事,雖是‘愚民’,卻還沒有愚到這步田地的。”陳志歲《江南靖士詩稿·飛來峰》:“遊客到山停步睎,長當一石味玄機。須知物事隨因變,莫謂飛來便不飛。”(【原注】當:面對,對望)
3. 蔑稱他人。猶傢伙。
隋書·張衡傳》:“ 衡妾言衡怨望,謗訕朝政,竟賜盡於家。臨死,大言曰:‘我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元蔣正子《山房隨筆》:“便是這物事受得許多苦,欲其死而不死。”
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這神道是個作怪的物事,被欒太守來看,故不敢出來。”

日語

物事(ものごと/monogoto)
事物。事與物。所有有形和無形的東西。各種各樣的事。
物事にとんちゃくしない男。 /不把事情放在心上的男人。
物事はなんでも初めが大切だ。 /一切事情都是開頭重要;萬事開頭難。
正月飾り、鏡餅、おせち、お年玉などの風習は年神様にまつわる行事で、全ての物事に深い意味が込められています。 /正月裝飾、鏡餅、年節菜、壓歲錢這些傳統風俗都有與年神有關,並且各自有著深刻的含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