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浙江烏岩嶺國家自然保護區處中亞熱帶南北亞帶分界上,位於浙江省泰順縣西北部,西連福建省壽寧,北接浙江省景寧,距離溫州市245公里,是中國瀕臨東海最近的森林生態與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山峻地廣、複雜的地形地貌及原始森林構成了多種獨特的自然景觀。

保護區內有植物2150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0多種。世界珍稀瀕危鳥類、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就棲息於此。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浙江泰順烏岩嶺獸類鳥類及昆蟲重要棲息地入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烏岩嶺國家自然保護區
  • 保護區級別:國家級
  • 地理位置:溫州市泰順縣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雙坑口保護站 
  • 氣候:中亞熱帶氣候
  • 區域面積:18861.5公頃
  • 類型:的森林生態與野生動物類型
  • 保護對象:穿山甲、小靈貓、黑麂、黃腹角雉、金斑喙鳳蝶等
  • 批准時間:1994年4月5日
  • 批准文號:國函〔1994〕26號 
  • 開放時間:08:00-16:30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質面貌,氣候水文,土壤結構,植被構成,資源狀況,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沿革,組織機構,景觀景點,所獲榮譽,保護意義,交通路線,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浙江省泰順縣西北部,屬洞宮山脈,西與福建省的壽寧、福安接壤,北接浙江省的文成、景寧縣。地理位置處在北緯27°20′52″-27°48′39″,東經119°37′8″-119°50′00″,總面積18861.5公頃。
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質面貌

烏岩嶺地處浙江永嘉-泰順基底坳陷帶的山門-泰順斷陷區內,為洞宮山脈南段。其特點是山巒起伏、切割劇烈、多斷層峽谷、地形複雜。千米以上山峰17座,彼此銜接,連綿延展,成為烏岩嶺主要的地形景觀,其中主峰白雲尖1611.1米,為溫州第一高峰。
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烏岩嶺地形地貌

氣候水文

保護區屬“南嶺閩甌中亞熱帶”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具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5.2℃,一月均溫5.0℃,七月均溫24.1℃,極端最低溫-11.0℃,無霜期230天,相對濕度平均在82%以上,年均降水量2195毫米,5至6月最多,占29%,主要生長季3-10月各月降水也在100毫米以上。
烏岩嶺是浙江省八大水系飛雲江的發源地,也是溫州“大水缸”珊溪水庫的源頭。從整個保護區範圍來看,雖然山高坡陡,溪溝平均坡度大,暴雨匯流時間短促,形成眾多瀑、潭,但河床仍較窄,河寬一般均在10米以內,兩岸完整,沖刷緩和,源流短而流水常年不斷,水質清澈,水資源豐富。

土壤結構

保護區山地土壤類型隸屬紅壤和黃壤兩個土類,海拔600米以下的為紅壤類的烏黃礫泥土,海拔600米以上的為黃壤類的山地礫石黃泥土、山地黃泥土、山地礫石香灰土和山地香灰土。森林土壤厚度一般為70厘米左右,枯枝落葉層2-7厘米,表土層厚度10-20厘米,PH值4-6,全氮含量0.1-0.5%、全磷含量0.02-0.03%,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質地良好。年凋落物和枯枝落葉貯量平均為15.4噸/公頃(以乾物質計),腐殖質層和表土層吸收較多的水分,因此土壤久晴不旱。
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烏岩嶺區點陣圖

植被構成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植被在中國植被分區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部亞地帶。由於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加上地處群山僻壤,人煙稀少,五十年代前,人跡罕至,保存有大面積原生性常綠闊葉林。一九五八年大辦鋼鐵,部分遭到人為破壞,但通過幾十年的保護和管理,恢復較快,植被保存比較完整,具有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一定代表性。

資源狀況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樹種繁多,生物資源異常豐富。據最新森林資源調查顯示,保護區土地總面積18861.5公頃,非林業用地1662.0公頃,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91.2%、8.8%。整個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為87.9%,一些地方如雙坑口內一帶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保護區喬木樹種活立木總蓄積量為56.4萬立方米,毛竹株數756萬支。
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
猜你關注
廣告
猜你關注
廣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譽V保障計畫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說
詞條目錄
  1. 百科名片
  2. 地理環境
  3. 地理位置
  4. 地質面貌
  5. 氣候水文
  6. 土壤結構
  7. 植被構成
  8. 資源狀況
  9. 植物資源
  10. 動物資源
  11. 旅遊資源
  12. 歷史沿革
  13. 組織機構
  14. 景觀景點
  15. 所獲榮譽
  16. 保護意義
  17. 交通路線

輕觸這裡

關閉目錄

參考資料詳情
    關閉
    烏岩嶺為中國黃腹角雉的唯一保種基地和原產地人工繁殖基地。除黃腹角雉以外,烏岩嶺還擁有占中國5.9%的國家珍稀保護植物,如中華水韭、南方紅豆杉、伯樂樹等;擁有占中國15.7%的高等動物,其中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有金錢豹、黑麂等50種;擁有鳥類200多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的有29種,被專家們喻為“天然生物基因庫”和“綠色生態博物館”。

    植物資源

    由於地處亞熱帶中部-中亞熱帶南北亞地帶分界線上,是南北植物匯流之區,加上西北面山崗阻隔,地形複雜,氣候優越,因此,植物種類豐富,區系統較為複雜。據調查統計,區內有種子植物1863種,隸屬158科,775屬,占浙江省種子植物的55%,是保護區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蕨類植物45科,94屬,287種;苔蘚植物358種,隸屬58科,155屬;真菌61科,129屬,212種。
    區內植物種類占浙江省植物種類的50%,是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庫”。其中相當數量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和許多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種類。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有中華水韭水蕨南方紅豆杉伯樂樹蓴菜等5種,屬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有金毛狗、粗齒莎欏、福建柏金錢松華東黃杉榧樹香樟閩楠浙江楠山豆根野大豆花櫚木鵝掌楸凹葉厚朴金蕎麥香果樹蛛網萼櫸樹等19種。
    (烏岩嶺植物圖片來源

    動物資源

    保護區動物資源豐富,動物地理分布和區系組成上有華南區特色。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4綱,27目,81科,218屬,342種,占浙江省種類的53%,脊椎動物中以鳥類最多;有昆蟲15目,131科,1041種;蝴蝶類22科,54屬,85種。
    經調查,區內屬於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黃腹角雉雲豹金錢豹黑麂金雕白頸長尾雉金斑喙鳳蝶等8種,屬於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穿山甲、豺、白鷳斑羚等42種,列為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大紫蛺蝶白額山鷓鴣紅胸啄花鳥眼鏡王蛇毛冠鹿、狐等33種。其中列為國家一級保護的黃腹角雉是中國特產珍禽,被國際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瀕危種”,在保護區區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400米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內,冬季棲息地下移至800-1000米。由於保護區自然條件優越,黃腹角雉約有400多隻,主要集中分布在雙坑口保護站的千斤坑範圍。保護區已成為中國唯一的黃腹角雉保護區和重要保種基地。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圖片來源

    旅遊資源

    保護區所處的地理環境,由於複雜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各種獨特的自然景觀。特色是山清水秀、盛夏無暑、氣象變幻、莽林壁松、飛瀑碧潭、鳥語花香。大片常綠闊葉林形成的森林景觀具很高觀賞價值,是旅遊資源的基礎;保護區內氣象景觀也非常豐富,一年四季氣象萬千,變幻無窮;此處切割劇烈、都斷層峽谷的侵蝕地貌所產生的瀑、潭、嶂等景點,如白雲瀑白雲尖、龍井潭等;而且區內還有珊溪、三插溪兩大水庫,司前、竹里兩個民族(畲族)鄉(鎮)。
    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烏岩嶺導遊圖

    歷史沿革

    烏岩嶺舊稱“萬里林”,由於地處百丈,又名“百丈林”,為古代逃難隱居之所,後由於雙坑口溪邊石壁及岩石特別黑,背後又都是大森林,當地民眾便稱之為“烏岩林”,故名烏岩嶺。歷史上這裡也曾遭到了幾次人為破壞。清康熙年間,曾有永安的逃難人在此搭廠(棚),種過靛青、刀耕火種過小米、早麥稻。尤其在大煉鋼鐵時,建炭窯200餘座,砍伐木材3萬餘立方米,造成部分原生闊葉林的破壞。但由於山體高大,面積較廣,交通不便,區內仍保存了大量的原生闊葉林及各種動植物野生資源。
    1959年建立了烏岩嶺國營林場,開展了林木資源保護和用材林建設,經過精心造林、護林,森林資源不斷增加,原有的天然闊葉林得以完好保存下來。
    從五十年代初開始,尤其到了七十年代,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對烏岩嶺進行了考察研究,如上海華東師大完成了蕨類植物調查和常綠闊葉林群落調查分析,杭大做過動物資源片段調查等等。
    1975年,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設立浙江省烏岩嶺自然保護區(範圍僅限於國有部分1500公頃),開展了以保護、科研為主的一些活動。
    1981年5月30日傍晚,杭州大學諸葛陽教授首次在保護區發現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後即採取措施加以嚴格保護。
    1983年由溫州市科委立項,並組織和邀請北師大、華東師大、杭州大學、浙江林學院、杭州植物園、溫州市和泰順縣林業、環保、氣象、科協等17個單位的專家、教授組成綜合考察隊,分成植物區系、植被、動物、昆蟲、環保、土壤、地質、氣象等十個考察小組,對烏岩嶺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取得了很大成果,特別對國際瀕危鳥類之一——黃腹角雉進行了野外動態觀察、習性調查、無線電跟蹤等研究,填補了國際空白,確立了國家唯一黃腹角雉保護種基地的位置。
    1994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5年,經浙江省編委核准設立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1997年,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式掛牌,時任代省長柴松岳親自出席成立儀式,並為保護區授牌。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浙江泰順烏岩嶺獸類鳥類及昆蟲重要棲息地入選。

    組織機構

    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事業單位,級別為副處級,行政上隸屬於泰順縣人民政府,業務上接受浙江省林業局指導。保護區實行管理局、保護站、保護點三級管理。按照自然保護區實際需要,尊從因事設職、因職設人的原則,管理局下設科(所)5個,保護站4個、保護點17個,瞭望台4個、檢查哨卡2個。
    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景觀景點

    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山地生態系統完整、物種資源豐富、山嶽風光齊全、自然景象美麗等特點,這些元素構成了多種獨特的自然景觀。
    烏岩嶺擁有白雲尖、南麂崗、米篩潭、龍井潭等數十處景點。
    (烏岩嶺景色景觀圖片來源
    白雲尖
    主峰白雲尖海拔1611.3米,為浙南名山,是溫州市第一峰,由於山高雲霧多,長年雲霧濃罩,故稱白雲尖。
    白雲瀑
    位於白雲尖左側藤梨岙的一道瀑布,為白雲澗主源飛雲江源頭之一,流瀑終年潔白,如巨幅素練從30餘米高的懸崖掛下,直搗岩體侵蝕四、五米深的坑潭。發出雷鳴般的巨響,水花濺出十餘米之遠,架起道道彩虹。
    米篩潭
    白雲澗與里光溪交匯處,潭上方岩峰挺秀,林木蔥蘢,澗水自幽深的石窟中噴出,潭中巧生一天然岩墩,宛若一個米篩,將水中之綠藍石篩出。
    小龍潭
    位於雙坑口內1公里處,與三折瀑為同一溪流,潭上有一高6餘米的斜崖,水流如白龍傾瀉,堆雪鋪銀,周圍垂潭樹枝隨瀑風搖戈。
    烏岩翠嶺
    烏岩翠嶺,地面最低高程665米,位在雙坑口。保護區高山峻岭,1000米以上的山峰簇擁環抱。形成為高山森林旅遊登山探險盛夏避暑勝地。
    龍井潭
    位於雙坑口外一公里外,潭分上下兩口,上潭滾圓,面積20餘平方米,水深不可測,周圍崖壁如削,白雲澗上游之水,形成落差五米的水柱,直衝潭內,長年累月形成桶狀深潭,是為龍井。
    八戒巡山
    八戒巡山,位於白雲尖之下,為蝕余山岩, 10米高,體態如豬八戒,行跡酷似,故名。在它附近,蝕余山岩眾多,高有4米、6米者,各有其名,為山頂石景之一。
    萬斤瀑
    位於萬斤坑,海拔1023米,為浙江省最高位瀑布,瀑寬約2米,高差約15米,長年流水,瀑下有一深潭。

    所獲榮譽

    保護區先後獲得全國自然保護區先進管理集體、首批省級生態道德教育基地、省級生態環境教育示範基地、溫州十大避暑勝地、溫州市未成年人生態道德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保護意義

    保護區區動植物分布具有一定的過渡性、典型性和多樣性,是開展瀕危動植物、亞熱帶典型植被群落、自然環境保護研究活動的基地,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
    主要保護對象為:
    中國特產珍禽、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保護價值等同於大熊貓);
    典型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
    (烏岩嶺生態景觀圖片來源

    交通路線

    自駕路線
    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溫州:市區經58省道-泰順縣城(2小時車程)經52省道-烏岩嶺(30分鐘)。
    杭州:市區經杭金衢高速-金麗溫高速-麗水出口-經雲和-景寧-52省道-烏岩嶺(4個半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