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莧頭

分布於休耕的稻田或菜圃,必定能找得到成群的小葉灰藋族群。別名有小葉灰藋、小藜、狗尿菜、灰莧頭、麻藷草、灰藋、灰莧頭、麻椔草、粉子藥、灰灰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莧頭
  • 拉丁學名:Chenopodium serotinum Linn.
  • :植物界
  • :藜科(Chenopodiaceae)
  • :藜屬(Chenopodium)
  • :灰莧頭
  • 分布區域:產西伯利亞、日本及歐洲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莖直立,具條棱及綠色色條。葉片卵狀矩圓形,長2.5-5厘米,寬1-3.5厘米,通常三淺裂;中裂片兩邊近平行,先端鈍或急尖並具短尖頭,邊緣具深波狀鋸齒;側裂片位於中部以下,通常各具2淺裂齒。花兩性,數個團集,排列於上部的枝上形成較開展的頂生圓錐狀花序;花被近球形,5深裂,裂片寬卵形,不開展,背面具微縱隆脊並有密粉;雄蕊5,開花時外伸;柱頭2,絲形。胞果包在花被內,果皮與種子貼生。種子雙凸鏡狀,黑色,有光澤,直徑約1毫米,邊緣微鈍,表面具六角形細窪;胚環形。4-5月開始開花。

生長環境

為普通田間雜草,有時也生於荒地、道旁、垃圾堆等處。

主要價值

食用:幼苗、嫩莖葉和花穗均是可口的野菜來料理,可炒食或煮湯,亦可醃清漬。藥用:全草有去濕解毒,解熱,緩瀉之效。治瘡瘍、腫毒、疥癬、膚癢、痔疾、便秘等。性味:全草:甘、苦、涼。效用:全草:清熱利濕,止癢透疹,解毒,殺蟲。治風熱感冒,肺熱咳嗽,腹瀉,細菌性痢疾,蕁麻疹,疥癬,濕疹,白瘢風,蟲咬傷,濕毒,疥癬搔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