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是濟南大學下屬學院。始建於1948年,是辦學歷史最長、培養人才最多的骨幹院系之一。現設有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複合材料、材料物理三個本科專業。材料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加工工程三個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材料學"是山東省"十五"重中之中強化建設重點學科,"材料物理與化學"與"材料加工"是校級重點學科。該院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群體優勢和強大的發展後勁,學校聘任中科院院士擔任名譽院長,並設有山東省泰山學者崗位。目前,學院有教授25名、副教授25名,高級職稱教師約占專任教師的60%,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5人、碩士學位的32 人,約占教師數量的80%。同時,有高級實驗技術人員8人。教師隊伍中擁有全國優秀教師、山東省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級教學名師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及科技拔尖人才,並聘請了20餘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力量的高水平教學科研隊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創辦時間:1948年
  • 學校屬性:濟南大學下屬學院
  • 主要院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學系部,實驗中心,學院成果,研究所介紹,師資隊伍,

教學系部

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系
材料科學系發展歷史
材料科學系組建於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的2002年。系現有教職工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4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9人。每年培養本科生400餘名,碩士生70餘名。多年來,材料科學系本著開拓創新、艱苦奮鬥的精神,努力打造專業特色,形成了踏實進取的學術風氣和嚴謹求實的治學作風,在教學、科研等方面成就斐然。
材料科學系設有複合材料與工程和材料物理兩個本科專業。其中複合材料與工程專業為濟南大學特色專業,該專業建於1994年,已經有14年的發展歷史,十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覆合材料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目前,複合材料與工程專業下設複合材料和建築裝飾材料兩個專業方向。材料物理專業建於2000年,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材料物理方面的高級人才。現在已經形成了以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知識為基礎,以水泥膠凝材料、陶瓷材料、玻璃材料為特色逐漸向鐵電薄膜材料、功能材料拓展的專業特點。
材料科學系專業建設
1、培養目標
複合材料與工程專業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學生掌握複合材料基本理論和必要的複合材料工程套用技術、基本的實驗技能和科學創新的研究方法,學生的知識面廣博、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強。畢業後可勝任複合材料領域的生產、科研、設計、經營、教學和技術管理等工作,也可從事新材料的研究開發、推廣套用、材料性能評價和產品質量檢測等工作。
材料物理專業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目標是培養掌握材料科學基礎理論和現代材料科學研究方法、材料性能與各層次微觀結構之間關係的基本規律,能從事各種材料的設計、研究、生產、使用、材料性能改進,以及開發新材料、新技術的研究人才。
2、辦學特色
材料科學系下設複合材料與工程和材料物理兩個本科專業。專業辦學方向明確,將教學與科研融為一體,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材料科學系已經累計向社會輸送本科生1500餘名、碩士生300餘名。本科生學習成績優秀者,都渴望繼續深造,努力考取國內重點高校或本校的碩士研究生,考研率達到30%以上。
複合材料與工程專業結合我校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基礎優勢,突出無機非金屬基複合材料特色教學。目前已經形成了團結向上、後勁十足、專業梯隊合理的教師隊伍,2005年被評為濟南大學特色專業,具有明顯的專業優勢和特色。複合材料與工程設有複合材料和建築裝飾材料兩個專業方向。材料物理專業現在已經形成了以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知識為基礎,以水泥膠凝材料、陶瓷材料、玻璃材料為特色,並逐漸向鐵電薄膜材料、功能材料拓展的專業特點。
材料科學系一貫倡導和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可深入到該學科前沿,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科學研究思維方法與實驗技能訓練,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材料科學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套用能力,能夠掌握現代測試分析技能。畢業後可勝任材料科學領域的生產、科研、設計、經營、教學和技術管理等工作,也可從事新材料的研究開發、推廣套用、材料性能評價和產品質量檢測等工作。
3、師資隊伍
材料科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23名教師中,其中山東省學科帶頭人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2人,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現有師資隊伍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4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9人。教授和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分別達到30%和60%以上。
材料工程系
材料工程系專業建設
1、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良好的文化修養、嫻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較強的社會適應和發展能力,身心健康,能夠勝任材料領域的生產、科研、設計、經營和教學等工作,也可從事新材料的研究開發、推廣套用、材料性能評價、產品質量檢測等技術工作和相關職業要求的專業人才。
本專業主要學習無機材料的製備原理、製造工藝、工藝設備以及材料組成、結構、性能及生產條件關係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生產、科研、設計、經營和教學等領域的基本技能,接受無機材料及其複合材料生產、科研、設計等方面的專業訓練,具備從事材料生產、科研、設計、教學、經營、新材料研發、推廣套用、材料性能評價、產品質量檢測等技術工作和相關職業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掌握無機材料的基礎理論。 掌握材料製備的原理及工藝基礎,材料的結構與性能。 掌握本專業相關的機、電、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技能。 掌握無機材料的生產工藝過程和設備的專業知識。 具有正確選用材料、設備並進行工藝設計的能力。 具有研究改進材料性能、開發新材料及新工藝的初步能力。 具有產品的工業生產、質量控制和技術管理能力。 具有工程最佳化設計的初步能力。 2、辦學特色
在長期辦學中,材料工程系逐漸形成了“教學科研並重,以科研促教學”的辦學特色,將科研工作與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1)在科研中培養鍛鍊師資隊伍 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讓青年教師投身於國家經濟建設,在科研、 生產第一線經受鍛鍊,增長才幹,是最主要、最有效的培養方式。材料工程系在水泥、陶瓷、玻璃、耐火材料與矽酸鹽工程領域具有優勢,承擔完成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重大科研項目為青年教師提供了鍛鍊成長的機會和環境,對師資培養效果顯著。
(2)將科研成果帶入課堂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發展,知識更新加快,我們的教材往往滯後科技的發展,不適應教學的需要。由於教師承擔著重大科研項目,站在自己學科的前沿,能及時將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帶入課堂,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掌握了新的知識,畢業後能很快適應工作,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3)科研為畢業設計(論文)提供了大量選題
我系大量的科研課題為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提供了廣闊的背景。 材料工程系依託水泥、陶瓷、玻璃、耐火材料等建材行業,面向經濟建設,儘量結合實際的生產、科研任務選題。這些課題能反映生產科研實際,同學們做起來感到親切,使學生得到資料分析、編程、計算、繪圖、報告編寫等多方面的鍛鍊,培養了學生“創造、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
(4)科研為學生實習和社會實踐提供了廣闊天地
由於科研、生產的協作關係,我系與各建材企業、工程單位和大型建設項目保持著密切關係,擁有多個比較穩固的實習基地,他們為學生實習提供了各種便利。在這裡,學生可以學習從原燃料材料、組成設計與配料計算、配合料加工、材料熱加工、冷卻到製品及製品精加工全過程的知識。
3、師資隊伍
圍繞主要研究方向,本專業建設了一支梯隊合理、年富力強、凝聚力和整體實力強的學術隊伍,現有專職教師26人,其中教授(研究員)9人,副教授11人,講師6人。在教師隊伍中,博士學位獲得者13人,在讀博士5人,碩士5人。本專業現在的負責人是王琦教授,陶珍東教授。

實驗中心

材料實驗中心組建於1999年,由原材料測試分析中心及屬於各專業自己所屬的專業實驗室合併,並進行調整重組,成立了實驗中心, 2001年合校後改為材料實驗中心,與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學系一起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下屬的三個二級教學單位。中心建築面積 6300M2,下設透射電鏡、原子力顯微鏡、X-射線衍射儀等9個大型儀器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複合材料與工程、材料物理三個專業教學實驗室,先進建築材料實驗室等五個學科方向實驗室,及院機房和陶藝製作室。中心擁有固定資產 多萬元,其中大型測試儀器設備占1500多萬元。材料實驗中心現有專兼職管理人員15人,其中高級職稱 9人,獲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4人。 材料實驗中心每年承擔的實驗教學工作量約萬學時。同時,中心在保證本專科的實驗教學的基礎上,面向本專科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及課程設計,研究生的實驗教學及學位論文,教師的科研項目等開放,為教師、優秀的研究生及本專科生提供科研和創新的實驗平台。部分開放實驗項目可對全校開放。除了教學工作以外,中心承擔著 全校科研相關的測試項目及承擔對社會開展技術服務的功能。目前中心儀器設備較為先進,硬體條件在省內同類高校實驗室中處於先進行列,為本專生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及為科研工作的全面服務創造了良好的基礎。 材料實驗中心承擔全院所有實驗課及相關院系部分實驗課的教學工作,開設有實驗的課程有:無機材料科學基礎、複合材料工藝與設備、複合材料測試技術、材料工藝性能實驗、流體力學與設備、熱工過程與設備、現代材料測試方法、計算機輔助設計( lang="EN-US" style="color: #000000">CAD)、材料物理、計算機工程套用、計算機在材料科學中的套用等課程,以及水泥工藝綜合實驗、陶瓷工藝綜合實驗、玻璃工藝綜合實驗、無機材料科學基礎綜合實驗、粉體工程綜合實驗及熱工綜合實驗及個專業的設計性實驗,總計 49個實驗項目。其中開設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為大綜合、大設計實驗項目,大多數項目的學時數為 30學時。通過這些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任何一個實驗,都能使本專生貫串一門甚至多門課程的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運用。

學院成果

該院先後承擔國家"973"、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九五"攻關等省級以上科研課題40餘項,獲省級1等獎1項,省級2等獎5項,獲省級以上鑑定項目30餘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的15項、國內先進和首創的16項,有多項成果被採用和轉讓,直接經濟效益5000餘萬元。該院"材料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獲2000年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還獲得一大批校級教學成果獎,出版教材和專著多部。該院現擁有一座5700平方米的材料實驗樓,12000平方米的新材料研究發中心正在籌建中,預計2004年底投入使用。現有實驗儀器設備總值為2300多萬元,大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有:200KV高分辨型透射電鏡、掃描電鏡、測孔儀、差熱分析儀、X射線衍射儀、雷射粒度分析儀、真空熱壓爐等。

研究所介紹

濟南大學翔迅新材料研究所
濟南大學翔迅新材料研究所是由濟南大學與濟南翔迅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成立,負責對造紙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的研究和配套關鍵污泥處理設備的研製開發,有效解決當前造紙企業污泥的排放問題,節能減排,變廢為寶,為造紙企業節約大量環保資金。
研究所自成立之後,先後研究和開發了造紙污泥的深度脫水系列成套設備和技術、造紙污泥深加工為輕型建材、包裝材料等關鍵技術和方案,利用企業排放的污泥、廢氣,經過一系列環保處理步驟,最終使有害廢物變為可再生利用的新型建材。
濟南大學翔迅新材料研究所長期致力於環保項目的研究和開發,希望能與用戶攜手共進,共同開創造紙環保事業的新天地。
濟南大學齊銀集團研究所
山東齊銀集團、濟南大學為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促進技術改造、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合作共建“濟南大學齊銀集團研究所”。
雙方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在濟南大學合作建立以企業技術改造、技術創新、課題攻關為主題的新技術研究所,研究所名稱為“濟南大學齊銀集團研究所”。是依託濟南大學整個院校的科技和人才優勢,隸屬雙方共同領導的科學研究及技術諮詢機構。
研究所常設人員5名,設所長1人、常務副所長1人、副所長2人、秘書1人。雙方以特種水泥技術為切入點,實施產學研聯合。研究所作為一個技術部門,為齊銀集團下屬企業提供課題攻關、技術服務、技術培訓、信息諮詢等工作。承擔齊銀集團下屬企業提出的技術難題和新產品開發項目,項目研究經費由齊銀集團提供。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完成了國家863計畫項目“高膠凝性阿利特-硫鋁酸鋇鈣水泥的研製”、“含鋇硫鋁酸鹽水泥的研製”、“鋇銅複合煅燒活化劑”等多個項目,獲得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一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高膠凝性阿利特-硫鋁酸鋇鈣水泥的研製”獲得山東省專利一等獎,為濟南大學和齊銀集團帶來了顯著的效益。
濟大宇海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所
濟大-宇海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所是濟南大學和山東淄博宇海電子陶瓷有限公司聯合創建的,旨在以“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發。
濟大-宇海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所主要研究用於水聲、電聲、超聲、計量、通訊、探測、引燃引爆等方面的壓電材料和複合材料;研究材料的合成與製備、組成與結構、性能與套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重點開發具有介電、鐵電、壓電、熱釋電和鐵磁性能性能的先進功能材料與器件。
研究所擁有一批先進的材料測試儀器和材料製備與加工設備。特別是在壓電陶瓷材料、壓電複合材料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富有理論與實踐意義的科研成果。同時,本研究所具有一支實力雄厚、求實創新的優秀研究隊伍,擁有一批基礎理論紮實的教授、副教授、博士後以及開發和生產經驗豐富的高工和工程技術人員。
濟南大學結構材料研究所
本研究所主要在金屬合金熔體性質的研究、鑄造熔煉技術研究、陶瓷-金屬複合材料的製備技術和性能和技術研究、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研究和技術開發、非平衡條件下金屬材料的組織結構演化與性能研究等方面開展了工作。
金屬熔體物理性質與結構變化及其相互關係以及對固體的影響。由於金屬熔體和固態之間存在結構遺傳性,金屬熔體的結構和特性的研究成為金屬材料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並成為金屬材料和凝聚態物理的交叉學科。本研究所採用液態X光衍射儀等先進設備對鋁(合金)、錫(合金)、鎂(合金)等多種金屬的黏滯性、液態結構及其相互聯繫開展了研究,對熔體狀態對鑄件性能與組織的影響進行了探索,發現了Sn等金屬熔體的非牛頓流體性質。近來,對鉍、銻熔體的密度進行了初步研究,發現了鉍熔體“熱縮冷脹”異常現象。該方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項,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項,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等著名雜誌發表研究論文40餘篇,其中大部分被SCI或者EI收錄。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各4名。
鑄造生產工藝的研究是獲得質優合金鑄件的基本保證。基於對金屬液態結構特性及遺傳性的研究,針對Al-Cu合金設計了TR熔煉工藝,研究了Al—Si合金熱速處理+Na元素變質的複合變質強化技術;研究了Zn—Al合金熔體熱速處理熔煉工藝等技術。“鎂合金綠色熔煉鑄造新工藝的研究與套用”的研究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一種耐磨鋅-鋁合金及其熔煉工藝”項目已獲國家發明專利。耐磨系列合金材料等研究的推廣套用為企業生產節約了大量的稀貴銅、錫原材料,獲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有色耐磨合金材料和熔體處理工藝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在國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該方向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成果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理論)成果三等獎、山東省技術發明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獎勵。發表研究論文30多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
對鋁合金、鎂合金等材料非平衡凝固組織及製備晶態, 準晶態、 非晶態材料技術進行了研究;研究了快速凝固中準晶相的形成、快速凝固非晶態合金的晶化等內容。該方向獲得山東省科技項目資助2項,發表和錄用研究論文20餘篇,國家發明專利2項,出版專著6部。
材料熔體凝固過程計算機模擬技術的研究與套用。採用分子動力學等方法對鋁(合金)、銅(合金)、金(合金)等材料的液態結構、黏度及熱物理性質及凝固特性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研究,進行了單質金屬銅等納米線凝固過程的研究,掌握了最新的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軟體及編程技術。該方向共發表研究論文20餘篇,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
濟南大學牆體材料研究所
濟南大學牆體材料研究所成立於1995年,隸屬於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所自成立以來,主要圍繞著輕質牆體材料的理論研究、工業化生產線及生產設備進行研究與開發。主要在玻璃纖維、農作物纖維、鋼纖維、聚丙烯纖維、芳綸纖維增強水泥基、石膏基複合材料方面,以及工業廢渣的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在石膏基牆體材料、水泥基牆體材料等方面,研究了石膏基複合材料、水泥基複合材料結構性能、界面結合機理、保溫隔熱機理、防水機理等;提出了纖維增強水泥複合材料的柔性界面層模型理論和石膏複合材料的複合防水機理模型,以此為理論指導研製出了高性能的水泥基複合材料和石膏基複合材料;研究了水泥基牆體板材、屋面板材的成型工藝原理;石膏基牆體板材、石膏摸面材料的生產工藝原理;開發了水泥基空心牆體板材、水泥夾芯複合板材、紙面石膏複合牆板、外牆外保溫板、複合型屋面保溫隔熱板等機械化生產線及成套生產設備,實現了工業化生產,並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師資隊伍

目前主要在職教授和研究員有:
程 新 教授,男,1963年1月生,博士,校長,博士生導師,中共山東省第七屆黨代會代表,高等學校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先進工作者,山東省改革開放以來優秀大學畢業生。先後在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被SCI收錄10餘篇。現主持國家級、省級基金和攻關課題8項,獲省級科技成果等各種教學、科研獎4項。
耿浩然 教授,男,1954年4 月生,博士,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新材料研究所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被SCI和EI收錄15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項,主編專著1部。主持國家、省、市級等科研項目10餘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4人。
李國忠 教授,男,1956年3月生,碩士,山東千名知名技術專家,濟南市科技拔尖人才。碩士生導師,學校特聘關鍵崗位教師。主要從事複合材料和新型牆體材料的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項省部級科技攻關課題。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被SCI和EI收錄3篇。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等10餘項,並取得多項國家專利。
李仕群 教授,女,1946年2月生,碩士生導師,曾兩次赴美學習和工作。為材料學和材料物理專業講授專業基礎課8門。主要研究高性能膠凝材料及其套用。承擔國家及省、部級基金項目9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被SCI及EI收錄8篇。獲省高校優秀科技成果2等獎1次,省教育廳科技成果3等獎2次,部級3等獎1次。
蘆令超 教授,男, 1963年5月生,碩士,院長,碩士生導師,濟南市學術帶頭人,兼任山東省水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濟南大學學報編委。主要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與複合材料領域的研究。發表重要學術論文4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篇,獲省級科技與教學成果獎3項。主持或參加省\部級以上研究項目6項。
范素華 教授,女,1957年2月生,中共黨員,碩士生導師,現任濟南大學校長助理兼人事處處長。主要研究方向功能陶瓷。主持或參加省、部級項目4項,獲省教育廳及學校優秀科技成果獎多項。在《矽酸鹽學報》、《矽酸鹽通報》、《中國陶瓷》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被EI、CA收錄7篇,參編教材1部。
岳雲龍 教授,男,1964年6月生,碩士生導師。山東省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專家。曾獲得山東省青年科技獎、濟南市青年科技明星、濟南市拔尖人才等光榮稱號。作為項目主持人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多篇,有多篇被SCI、EI和CA收錄。
王 志 教授,男,1962年11月生,碩士生導師,現任教務處副處長,學校特殊崗位重點崗教師,市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材料複合新技術和金屬陶瓷材料,主持和參與完成多項省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被SCI、EI收錄5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獲省部級科研獎勵4項。
侯文萍 教授,女,1946年12月生,碩士生導師,山東省優秀教師和全國優秀教師。主要從事材料物理化學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近年來承擔了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及多項自選項目和企業委託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3篇被SCI收錄。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山東省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
鄭少華 教授,男,1955年1月生,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粉體工程,主持與參加山東省攻關項目3項並通過鑑定,先後主持了省科技廳、省教育廳、校級及企業橫向研究課題多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被EI收錄1篇。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一項,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多項。
劉曉存 教授,男,1957年10月生,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膠凝材料、特種水泥、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等。承擔過1項山東省科技計畫項目和多項橫向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被SCI和EI收錄6篇,獲省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省教育廳三等獎4項。
陶珍東 教授,男,1957年生,山東顆粒學會秘書長。主要從事粉體改性和無機非金屬材料與金屬材料的複合。先後主持和參加完成了山東省科委項目1項,山東省教育廳項目1項,校級和橫向項目9項,出版學術著作1部,主編的《粉體工程與設備》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38篇,其中1篇被EI收錄。獲實用發明專利1項。
戴寶剛 教授,男,1944年9月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無機非金屬材料。先後主持和參加省部級、校級及橫向科研課題15項,編寫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等3部教材和實驗指導書,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在石材研究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現主持"玻璃陶瓷增韌研究"課題,研究用納米晶界增韌玻璃陶瓷。
李艷君 教授,女,1956年9月生。主要從事無機非金屬材料領域的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省科技攻關項目一項,企業委託及校級項目多項。發表重要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6篇,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教委優秀科技成果獎3項。
張學旭 教授,男 ,1957年12月生。主要研究方向:粉體工程;近年來主要參與和主持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教育廳基金、濟南大學科研基金以及企業委託項目在內的共13個項目的科研工作,參與編寫《粉體工程與設備》教材1部,在各種學術刊物和會議上共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1篇被ISTP收錄。
王復生 教授,男,1951年4月生,碩士。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講授專業課程。科研方面主要進行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高性能水泥,水泥生產新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一項,參加海軍後勤部項目一項,另外還承擔企業委託項目和自選項目多項,在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李學閔 研究員,男,1947年1月生,濟南大學複合材料研究所所長,兼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山東複合材料學會秘書長。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近20項,多次受獎;共發表論文60餘篇,參編著作5部;授予專利15項。評為山東省千名知名專家,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中國專利山東優秀髮者,省政府給予一等功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