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江鄉

濃江鄉

濃江鄉是黑龍江省撫遠市所轄行政鄉,坐落在撫遠城區南麓9公里處。轄3個行政村(生德庫村、創業村、雙勝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濃江鄉
  • 外文名稱:Nongjiang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黑龍江省撫遠市
  • 下轄地區:生德庫村、創業村、雙勝村
  • 電話區號:0454
  • 郵政區碼:156513
  • 地理位置:撫遠城區南麓9公里
  • 面積:217.8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2174人(2017年) 
  • 車牌代碼:黑D
簡介,歷史沿革,地理環境,鄉鎮機構,

簡介

濃江鄉人口2174人(2017年),耕地面積4.8萬畝,人均占有地20畝。2002年全鄉人均收入2650元。其中雙勝村是全省小康標桿村,是全縣唯一有路燈的村屯,村民喝上了自來水,水費全部由村里承擔,孩子上學學雜費全免,村里實行村容村貌統一規劃;生德庫村是全市最大的行政村,擁有全市唯一一幢村小教學樓,是省交通廳扶助建設的,總投資67萬餘元。
濃江鄉

歷史沿革

濃江鄉名源於駐地濃江屯名。濃江系由“龍江”一詞演變而來,傳說早年境內的長蟲山上有蛇無數,
經常在河中浮游,當地人稱此河為“龍江河”,河邊小屯稱“龍江里屯”,後來龍江河演變為“濃江河”,龍江里屯也演變成“濃江屯”。中華民國成立後,屬綏遠縣第一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屬撫遠縣城區,後隸撫遠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9年劃歸生德庫村管轄,1952年設定濃江村。1956年並村劃鄉,劃歸撫遠鎮管轄。1958年秋,成立濃江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濃江鄉。
全鄉轄區耕地面積4.8萬畝(其中水田500畝)。擁有廣闊的森林和草原,面積達49平方公里,環繞著遼闊的水面---濃江河,3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滋養著這方水土這方人,聞名遐邇的大力加湖旅遊區就建在美麗的濃江可畔。

地理環境

濃江鄉屬三江平原沖積帶,低於平均海拔34米,多為平原地帶,地質主要是由頁岩、火山岩和花崗岩構成。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屬半濕潤地區,最高氣溫達41.6℃,最低氣溫-30℃左右,無霜其在11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在500—600毫米,溫度相對較高,季風性氣候十分顯著。植被覆蓋率較高,濕地、草地、葦地面積較廣,開發潛力較大,預期效益十分可觀。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可開發利用土地較多,土質相當肥沃,主要以黑土、黑鈣土、草甸土及白漿土為主。主要樹種有紅松、樟子松、黃鳳梨、水曲柳、蒙古櫟等。還有滿山遍野的各種野菜和野果:薇菜、蕨菜、黃花菜、蘑菇、松籽、山核桃、榛子、猴頭蘑等。野生動物有馬鹿、狍子、雪兔、狐狸、野豬、林蛙、白天鵝、野雉、野鴨等。土特產鵝蜂蜜、秫秸、苫房草、柳條、笤條等。礦產資源鵝耐火粘土,雲母、黃粘土、玄武岩、花崗岩等,蘊藏量十分豐富。名優特魚種類繁多,鵝36種魚品: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魚、鮎魚、泥鰍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淡水魚類。在濃江河水面興建的大力加湖水力工程,不僅能使濃江河沿岸的耕地免遭洪澇之災,更可以發展水產養殖業和湖區旅遊業。 濃江鄉民族以漢族居多,少數民族有滿族、朝鮮族、回族、蒙古族、赫哲族等。人口密度相對較低,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人口增長趨於平緩,人均文化意識得到明顯改變,社會意識和道德意識也有了進步。

鄉鎮機構

鄉機關現有在編機關幹部26人共中黨員10人,副科級以上幹部8人,退休和二線幹部9人。全鄉財政收入87.7萬元,農業總收入810萬元。鄉衛生院是國際紅十字協會裝備起來的,屬於設備較為先進,技術比較全面,醫療水平絞高的鄉紅十字醫院,醫院共有幹部職工15人,能夠滿足人民民眾醫療保健的需要。全鄉共有5所學校,學校教師64人,學生372人,鄉中心校和生德庫村國小是標準的教學樓,滿足了適齡兒童就近就地上學的要求,無一名適齡兒童輟學。駐軍某部四團團部就在鄉直所在地,軍民共建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2001年濃江鄉被評為省級雙擁工作先進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