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令

《潞令》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選自《聊齋志異》。《聊齋志異》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潞令”講了一個叫宋國英的縣令貪暴不仁,魚肉並殘害無辜百姓,最終死於非命的故事。這個故事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揭露了當時官場的黑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潞令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宋國英,東平人[1],以教習授潞城令[2],貪暴不仁,催科尤酷[3],斃杖下者狼藉於庭[4]。余鄉徐白山適過之,見其橫[5],諷曰[6]:“為民父母,威焰固至此乎?”宋洋洋作得意之詞曰:“喏!不敢!官雖小,蒞任百日,誅五十八人矣。”後半年,方據案視事[7],忽瞪目而起,手足撓亂,似與人撐拒狀。自言曰:“我罪當死,我罪當死!”扶入署中,逾時尋卒。嗚呼!幸有陰曹兼攝陽政[8];不然,顛越貨多[9],則”卓異“聲起矣[10],流毒安窮哉!
異史氏曰:“潞子故區[11],其人魂魄毅[12],故其為鬼雄。今有一官握篆於上[13],必有一二鄙流,風承而痔舐之[14]。其方盛也,則竭攫未盡之膏脂,為之具錦屏[15];其將敗也,則驅誅未盡之肢體,為之乞保留[16]。官無貪廉,每蒞一任,必有此兩事,赫赫者一日未去[17],則蚩蚩者不敢不從[18]。積習相傳,沿為成規,其亦取笑於潞城之鬼也已!”

注釋

[1]東平:州名。清屬泰安府,治所在今山東東平縣。
[2]以教習授潞城令:以教習的資格,被任命為潞城縣令。教習,明清學官,均由進士充任。潞城,縣名,今屬山西省。
[3]催科尤酷:催征賦稅,尤為嚴酷。賦稅有法令科條,故稱催科。
[4]狼藉於庭:謂斃死者的屍體雜列堂下,極言杖斃者之多。狼藉,縱橫散亂。
[5]橫:橫暴。
[6]諷:委婉勸責。
[7]視事:猶言辦公。
[8]兼攝:兼理。攝,代理。
[9]顛越貨多:謂殺人掠財甚多。《尚書·康誥》:“殺越人於貨,暋不畏死。”孔安國傳,“殺人顛越人,於是以取貨利。”
[10]“卓異”聲起矣:謂“卓異”的政聲便會傳揚開來。明清時每三年對官員舉行一次考績,地方官的考績稱“大計”,由州、縣官上至府、道、司,層層對屬員進行考察,最後送由督、撫核定,報呈吏部:“大計”最好的評語為“卓異”。聲,聲譽。
[11]潞子故區:春秋時潞子封國故地。指潞子嬰兒國,赤狄別族所建,為晉所滅。漢於其故地置路縣,在今山西潞城縣東北。
[12]魂魄毅:精魂剛毅。語出《楚辭·九歌·國殤》。此指被宋國英殘酷殺害的潞人死後猶追索宋命。
[13]握篆:執掌官印。舊時印章多用篆文,因稱官印為“篆”。
[14]風承而痔舐(zhì試)之:順應官勢極盡逢迎諂媚之能事。風,風從,順風而從。承,逢迎。痔舐,舐癰吮痔,謂諂媚逢迎,卑鄙無恥。詳《勞山道士》注。
[15]“其方盛”三句:謂當其官勢正盛之時,逢迎者則假其成勢,盡力攫取民脂民膏,為其供置銀屏風。未盡之膏脂,指受縣令盤剝之下殘剩的百姓財物。膏脂,即脂膏,喻指人民的財物。語見《後漢書·仲長統傳》。具錦屏,供置錦屏。錦屏,銀屏風,即錢銀之屏風。見李益《長干行》。
[16]“其將敗”三句:謂當其將被廢免之時,逢迎者則逼迫受其虐害的百姓,為其向上司乞求留任。驅,驅趕。逼迫,強迫之意。誅未盡之肢體,猶言尚未殺絕的百姓。乞保留,指逢迎者假借民意,為離任官員歌功頌德,向上司遞表挽留;而離任者亦藉此哄抬身價,欺世盜名。
[17]赫赫者:威勢顯赫者,指地方官。
[18]蚩蚩者:狀貌樸厚者,指平民百姓。《詩·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譯文

宋國英,是東平縣人,以教習資格被任命為潞城縣令。他上任後,非常貪婪暴虐,尤其是催逼賦稅,最為殘酷。被他用棍子打死的老百姓,常常橫七豎八地躺滿了縣衙大堂。我的同鄉徐白山一次路過潞城縣,見他如此橫暴,便諷刺他說:“你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威風氣焰竟到了如此程度嗎?”宋國英揚揚得意地說:“不敢,不敢!我官雖小,但到任一百天,已打死五十八人了。”
過了半年,宋縣令正在伏案處理公務,忽然瞪著眼站了起來,手腳一頓亂撓,像是與人撐拒的樣子,嘴裡連連說著:“我有罪該死,我有罪該死!”衙役把他扶進後堂,一會兒便一命嗚呼了。唉!幸虧還有陰曹地府在管理著人世間的事情,不然,像宋國英這樣的“父母官”,殺人越貨愈多,“政績卓異”的名聲也就傳開了,流毒還有窮盡嗎?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