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年號

漢朝年號

漢朝年號,分為西漢、東漢和蜀漢三個階段。

公元前206年劉邦項羽封為漢中王。公元前202年正式建立西漢,定都長安漢朝初年並無年號,年號的行使始於漢武帝。同時也是年號的起始。公元6年西漢的帝位被王莽接管,王莽統治後期發生大範圍武裝叛亂,先後有多個原西漢宗室割據自立。

公元25年六月,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公元27年閏正月,劉秀滅劉盆子,隨後又滅了同時期稱帝的劉永。公元36年十一月滅公孫述完成統一。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割據稱雄。公元220年十月曹丕奪位,滅東漢。

東漢亡後,漢中王劉備在蜀中依舊奉漢朝建安正朔,並於章武元年(221年)四月稱帝,即三國中的蜀。蜀被魏攻滅後,劉淵又在元熙元年(304年)復興漢室,即漢趙,但蜀和漢趙嚴格說已不屬於漢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朝年號
  • 分類:中國年號:漢朝
歷史記載,西漢,東漢,蜀漢,漢趙,其他年號,

歷史記載

中國年號的起始始於漢武帝劉徹,不過《漢書》在記載文帝時分為前元、後元兩段,記載景帝時分為前元、中元、後元三段,也類似於後來的年號。可以說在文景時期便已有年號的雛形。漢朝第一個年號是武帝的建元,始於公元前140年,不過關於年號的具體開始時間,一直以來多有爭議。顏師古在《漢書▪武帝紀》中“建元元年”作注云:“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兩漢刊誤》中考究為年號之始始於元鼎,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皆為後來有司所追命。《資治通鑑▪漢武帝元鼎元年》考異:“元鼎年號亦如建元、元光,皆後來追改之耳。”趙翼廿二史劄記》認為年號始於元狩,前者皆為追命。楊樹達漢書窺管▪武帝紀》認為:漢武帝在這一年(元狩元年)狩獵獲得一隻白鱗,大悅,於是下詔改元為元狩,是為年號的開始。前西北大學歷史系教授陳直漢書新證▪武帝紀》認為:《日知錄》和《廿二史劄記》所云武帝建元、元光為追記不實。西安南郊出土有“建元四年長安高”陶樽,在《小校經閣金文》中記載有龍淵宮鼎一物為元朔三年造,還有龍淵宮壺,元朔二年正月造。另《善齊吉金錄》任器二十四頁中也記有龍淵宮壺,元朔二年造。文物款識一般是當時所記,證明建元、元光、元朔並非後來追命。

西漢

皇帝年號時長乾支起止備註
高祖劉邦
——
12年
乙未
前206——前195
漢五年開國
惠帝劉盈
——
7年
丁未
前194——前188
漢十二年五月即皇帝位
少帝劉恭
——
8年
甲寅
前187——前184
漢高后呂雉稱制
少帝劉弘
——
丁巳
前184——前180
文帝劉恆
——
16年
壬戌
前179——前164
高后八年閏九月即位
(後元)
7年
戊寅
前163——前157
 後七年六月景帝即位
景帝劉啟
(前元)
7年
乙酉
前156——前150
(中元)
6年
壬辰
前149——前144
(後元)
3年
戊戌
前143——前141
後三年正月武帝即位
武帝劉徹
6年
辛丑
前140——前135
 始建年號紀年
6年
丁未
前134——前129
6年
癸丑
前128——前123
6年
己未
前122——前117
6年
乙丑
前116——前111
6年
辛未
前110——前105
4年
丁丑
前104——前101
元年五月改歷以建寅月為歲首
4年
辛巳
前100——前97
4年
乙酉
前96——前93
4年
己丑
前92——前89
征伐四夷而天下和,或作延和
2年
癸巳
前88——前87
詳註見後,二年二月昭帝即位
昭帝劉弗陵
7年
乙未
前86——前80

始元七年八月改元元鳳
6年
辛丑
前80——前75
1年
丁未
前74
元平元年七月宣帝即位沿用
宣帝劉詢
4年
戊申
前73——前70
4年
壬子
前69——前66
5年
丙辰
前65——前61
五年三月改元神爵
4年
庚申
前61——前58
4年
甲子
前57——前54
4年
戊辰
前53——前50
1年
壬申
前49
元年十二月元帝即位沿用
元帝劉奭
5年
癸酉
前48——前44
5年
戊寅
前43——前39
5年
癸未
前38——前34
1年
戊子
前33
元年六月成帝即位沿用
成帝劉驁
5年
己丑
前32——前28
 
五年三月改元河平
4年
癸巳
前28——前25
4年
丁酉
前24——前21
4年
辛丑
前20——前17
4年
乙巳
前16——前13
4年
己酉
前12——前9
2年
癸丑
前8——前7
二年四月哀帝即位沿用
哀帝劉欣
4年
乙卯
前6——前3
2年
己未
前2——前1
二年九月平帝即位沿用
平帝劉衎
5年
辛酉
1——5
《居延漢簡》用此年號至二十六年
王莽
3年
丙寅
6——8
居攝三年十一月改元初始
1年
戊辰
8
初始元年十二月王莽正式稱帝
始建國天鳳上戊
6年
甲戌
14——19
始建國地皇上戊
4年
庚辰
20——23
註:
1.太初元將:第一個四字年號。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六月,夏賀良等以讖緯之言,言漢運中衰,宜改元易號。於是漢哀帝下詔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有些史書中沒有“元將”兩字,只寫作太初元年。王先謙等大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後人不知道是四個字的年號,以為錯誤而刪除“元將”兩字。不過,同年八月,平帝以其言無驗,又下詔廢除該年號,仍稱建平二年。
2.元始: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丙午,平帝崩。平帝崩後,王莽掌握朝政,次年改元居攝,但並未立年幼的太子劉嬰為帝,而是自稱攝政王,直至三年後自立為帝。《居延漢簡》用此年號至二十六年(公元26年),表示不承認王莽的帝統。
3.居攝初始:《資治通鑑》以此二年號為王莽年號。另據考證居攝不是年號,只是攝政的誤寫。王莽在居攝三年(公元8年)十一月改元初始。初始元年十二月(公元9年1月)王莽自立為帝,改元始建國,並以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為始建國元年正月之朔,也有人認為始建國不是年號,僅表現建國的含義。

東漢

東漢(25年——220年),始於光武帝25年劉秀重建漢朝,止於220年曹丕代漢稱帝。
皇帝年號時長乾支起止備註
光武帝劉秀
32年
乙酉(六月)
25——56
建武元年六月開國
2年
丙辰(四月)
56——57
二年二月明帝繼位後沿用
明帝劉莊
18年
戊午
58——75
十八年八月章帝即位後沿用
章帝劉炟
9年
丙子
76——84
4年
甲申(八月)
84——87
2年
丁亥(七月)
87——88
二年二月和帝即位後沿用
和帝劉肇
17年
己丑
89——105
1年
乙巳(四月)
105
元年十二月殤帝即位後沿用
殤帝劉隆
1年
丙午
106
元年八月安帝即位後沿用
安帝劉祜
7年
丁未
107——113
7年
甲寅
114——120
2年
庚申(四月)
120——121
2年
辛酉(七月)
121——122
4年
壬戌(三月)
122——125
四年三月少帝即位後沿用
少帝劉懿
沿用延光
1年
乙丑(三月)
125
四年十一月順帝即位後沿用
順帝劉保
7年
丙寅
126——132
4年
壬申(三月)
132——135
6年
丙子
136——141
3年
壬午
142——144
1年
甲申(四月)
144
元年八月沖帝即位
沖帝劉炳
永熹
1年
乙酉
145
元年正月質帝即位沿用
質帝劉纘
1年
丙戌
146
元年閏六月桓帝即位沿用
桓帝劉志
3年
丁亥
147——149
1年
庚寅
150
3年
辛卯
151——153
2年
癸巳(五月)
153——154
4年
乙未
155——158
10年
戊戌(六月)
158——167
1年
丁未(六月)
167
靈帝劉宏
5年
戊申
168——172
建寧元年正月庚子即皇帝位
7年
壬子(五月)
172——178
7年
戊午(三月)
178——184
中平
6年
甲子(十二)
184——189
少帝劉辯
1年
己巳(四月)
189
中平六年十二月詔除光熹年號
1年
己巳(八月)
189
中平六年十二月詔除昭寧年號
獻帝劉協
1年
己巳(九月)
189
中平六年十二月詔除永漢年號
1月
己巳(十二)
189
永漢元年十二月詔復為中平六年
4年
庚午
190——193
2年
甲戌
194——195
25年
丙子
196——220
劉備用此年號至二十六年
1年
庚子(三月)
220
元年十月禪位魏王曹丕,漢亡

蜀漢

曹丕篡漢後,漢中王劉備於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四月在成都登基稱帝,史稱蜀漢。263年十一月,魏滅蜀。蜀漢已經脫離漢朝範疇屬於三國時期,正史皆以曹魏為正統。
皇帝年號時長乾支起止
昭烈帝劉備
3年
辛丑(四月)
221——223
懷帝劉禪
15年
癸卯(五月)
223——237
20年
戊午
238——257
6年
戊寅
258——263
1年
癸未(八月)
263

漢趙

八王之亂時匈奴左部帥劉淵於元熙元年(304年)宣布復興漢室,即漢王位。四年後稱帝,史稱漢趙。
皇帝年號時長乾支起止
光文帝劉淵
元熙
4年
甲子(十月)
304——307
永鳳
1年
戊辰(十月)
308
1年
己巳
309
廢帝劉和
沿用河瑞
昭武帝劉聰
1年
庚午(七月)
310
4年
辛未 (六月)
311——314
1年
乙亥(三月)
315
2年
丙子(十一月)
316——317
隱帝劉粲
漢昌
1年
戊寅(七月)
318
昭文帝劉曜
12年
庚寅(十月)
318——329

其他年號

以下是漢朝統治地區其他割據勢力的年號:
國號皇帝年號時長起止
劉玄
3年
23——25
3年
25——27
12年
25——36
建康
2年
319——320
1年
32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