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龍洞(湖南臨武龍洞)

石門龍洞

湖南臨武龍洞一般指本詞條

石門龍洞,位於石門湖南省臨武縣花塘鄉村龍洞內,一條“中國龍”引來圍觀。這條“石龍”長13米多,粗0.6米至0.8米,在水中彎曲著深潛水底。地質專家稱,“石龍”的形成大概有上億年的時間,實在令人稱奇。378年前,旅行家徐霞客游至臨武,探訪龍洞,並在遊記中寫道:“水底白石龍一條,鱗甲宛然。”而今,龍洞再度引起人們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門龍洞
  • 外文名稱:Shimen Longdong
  • 地理位置:湖南省臨武縣花塘鄉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簡介,歷史故事,景象,
湖南省臨武縣,花塘鄉石門村龍洞內,一條鱗甲分明、栩栩如生的“石龍”彎曲著深潛水底,令人稱奇。經專家測量,“石龍”長13米多,粗0.6米至0.8米。所在的“龍池”,面積近百平方米,高約5米,寬處6米,長約30米。地質學家說,從當地海洋變陸地的地質演變史來推測,“石龍”的形成大概有上億年的時間。
“龍洞煙雲”是臨武八景之一,地處縣北面花塘鄉石門村,距離縣城十公里,交通很便利。據《臨武縣誌》記載:“龍洞在縣北二十里,石潭中,有石龍一丈余,鱗爪俱備,唯首潸入水中……”,可見石龍由來已久。
旅遊資源的豐富,曾吸引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此。徐霞客游完永州的溶洞後,評價說:“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而當他游到臨武龍洞的龍潭時,因“水底白石龍一條……,真異景也”,還稱“此洞品第,固當在月岩上。”
考查龍的出處,《辭源》記載:“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傳說中的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又被稱為“龍祖”。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和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係,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所以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
石門龍洞有栩栩如生的龍,還有龍潭、龍氣和龍珠。洞內除了龍的冬眠季節以外,經常可見龍洞中吞雲吐霧的景象,煞為壯觀,且龍洞中的石龍和中國龍的造型十分相似。

簡介

“石龍”活靈活現,“龍氣”經久不散
從縣城往北,不到10公里,即到花塘鄉石門村。龍洞就位於石門村的“後龍山”上,是一個溶洞。
7月13日下午3時許,烈日當空。我們從縣城前往石門村。行至半路,突然烏雲密布,大雨傾盆。到下午4時左右,大雨漸收,烏雲散去,雨過天晴。
石門村是個古村,蔣氏祖先南宋時來此居住。村裡有座蔣氏宗祠。文物專家說,從柱礎、建築風格看,是明代建築。
龍洞就在村子後山的半山腰。我們一行踏著一條泥濘的小徑上山。一路茂林修竹,景色怡人。約15分鐘後,當大家額頭冒汗時,抵達離洞口20餘米的地方,立即感覺到一股冷氣撲面而來。眼前一片小小的坪地,旁邊三間廢棄的小磚房,洞口裝著新的鐵柵欄。
走進洞口,記者清晰地看到,有絲絲白霧,如薄紗,似絲帶,在翩翩遊走。當地人稱之為“龍氣”。清康熙朝編修的《臨武縣誌》中記載:“龍洞,在縣北二十里……洞口時有煙霧結聚,蓋龍氣也,為臨武八景之一,曰‘龍洞煙雲’。”石門村村幹部告訴記者:“龍氣”一年四季都有,經久不散。
對於“龍氣”產生的原因,說法莫衷一是。有人分析是溶洞裡和外面溫差大的緣故,但是又有人提出,為何那么多溶洞,唯獨只有龍洞有“龍氣”?
往洞內走,時蹲時伸,時上時下,曲曲折折。有一道石門,僅容一人出入。彎腰穿過石門,就是“龍池”了。清澈的水底,赫然臥著一條“石龍”,身上的片片鱗甲,真切而清晰。“龍首”頂著池的橫坎,“龍尾”隱於池的深處。一顆斗大的圓石好像一顆“寶珠”,被這條“睡龍”擁在頷下。一旁有更大的圓石,中間有一個臼窩,顏色與寶珠相同,恰似“珠盤”,卻只能空在那了。村民老蔣說,還有“龍爪”,趴在水裡,看不太清楚。
在燈光照耀下,滿身的“龍鱗”呈淡黃色,熠熠生輝。已不是徐霞客所見的“白龍”。地質學家分析,“石龍”變色,應該與人的活動,或者水質改變有關。
身處這奇幻的環境、神秘的氛圍中,看著眼前難以置信的景色,中國徐霞客研究會理事馬核想起了一個詞:活靈活現。“太逼真了!”同行的湖南省文物局退休專家謝武經也被活生生的“石龍”震撼。
經測量,“石龍”長13米多,粗0.6米至0.8米。所在的“龍池”,面積近百平方米,高約5米,寬處6米,長約30米。地質學家說,從當地海洋變陸地的地質演變史來推測,“石龍”的形成大概有上億年的時間。
徐霞客讚嘆龍洞:“足壓倒眾奇”
中國徐霞客研究會理事專家介紹,1637年閏四月初三,徐霞客過藍山,進入臨武,夜宿墊江,發高燒。次日一早,本要直接去臨武,有人跟他說:不遠處有個龍洞,內有奇景。他早已聽說過龍洞,有心一游,便帶病前往。
到石門,請了一位村民做嚮導,一進洞就看到了許多石柱立在洞裡,往裡走,曲曲折折的像江南園林的長廊和亭閣。進洞深處,又看了“寶珠”、“珠盤”等。徐霞客游完永州的溶洞後,認為“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而當他游到石門龍洞時,評價說:“此洞品第,固當在月岩上。”可見他對龍洞評價甚高。
文史專家說,從目前查找到的資料看,徐霞客關於龍洞的記載是年代最早的。不過,各個地方的“八景”,基本都產生於宋代,“龍洞煙雲”等“臨武八景”可能在宋代就有。

歷史故事

明崇禎十年(1637年),閏四月初四,徐霞客進入龍洞考察探訪,在《楚游日記》里,寫下了900多字的遊記。
我們可以依照他的日記,去龍洞遊覽一遍。
“洞門東南向,一入即見百柱千門,懸列其中,俯窪而下,則洞之外層也。從其左而上,穿列柱而入,眾柱分列,復迴環成洞,玲瓏宛轉,如曲房邃閣,列戶分窗,無不透明聚隙,八窗掩映。從來所歷諸洞,有此曲折者,無此明爽;有此宏麗者,無此玲瓏。即此已足壓倒眾奇矣。”
“導者從左洞之後穿隙而入。連入石門數重,已轉在外洞之後,下層之上矣,乃北逾石限門檻穿隘而入,即下石池中。其水澄澈不流,兩崖俱穹壁列柱,而石腳匯水不漏,池中水深三四尺。中有石埂中臥水底,水浮其上僅尺許,踐埂而行,寨裳可涉。十步之外,臥埂又橫若限,限外池益大,水益深,水底白石龍一條,首頂橫脊而尾拖池之中,鱗甲宛然。挨崖側又前兩三步,有圓石大如斗,萼插水中,不出水者亦尺許,是為寶珠,緊傍龍側,真睡龍頷下物也。珠之旁,又有一圓石大倍於珠,而中凹如臼,面與水平,色與珠共,是為珠盤。然與珠並列,未嘗盛珠也。”

景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