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貝母(湖北貝母(百合科植物))

天目貝母(百合科植物)

湖北貝母(百合科植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目貝母(學名:Fritillaria monantha Migo)是百合科貝母屬植物。植株長45-60厘米。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約2厘米。葉通常對生,有時兼有散生或3葉輪生的。花單朵,淡紫色,具黃色小方格。蒴果長寬各約3厘米,棱上的翅寬6-8毫米。花期4月,果期6月。

分布於中國浙江北部(西天目山)、河南東南部(商城)、湖北(西南部)、四川(東部)和湖南(西北部),在湖北建始、宣恩一帶有栽培。生長於海拔700-1200米的林下、水邊或潮濕地上。

乾燥的鱗莖可以入藥,化學成分含有生物鹼類:爐貝鹼、川貝鹼、青貝鹼、白爐貝鹼、松貝鹼等;性味苦、甘,微寒。歸肺、心經。主治化痰止咳,清熱潤肺。對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略痰帶血有療效。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採種處理,選地播種,栽培技術,苗床管理,栽植管理,收穫管理,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長45-60厘米。鱗莖由2枚鱗片組成,直徑約2厘米。葉通常對生,有時兼有散生或3葉輪生的,矩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0-12厘米,寬1.5-2.8(-4.5)厘米,先端不捲曲。
花單朵,淡紫色,具黃色小方格,有3-5枚先端不捲曲的葉狀苞片;花梗長3.5厘米以上;花被片長4.5-5厘米,寬約1.5厘米;蜜腺窩在背面明顯凸出;雄蕊長約為花被片的一半,花葯近基著,花絲無小乳突;柱頭裂片長3.5-5毫米。蒴果長寬各約3厘米,棱上的翅寬6-8毫米。花期4月,果期6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浙江北部(西天目山)、河南東南部(商城)、湖北(西南部)、四川(東部)和湖南(西北部),在湖北建始、宣恩一帶有栽培。生長於海拔700-1200米的林下、水邊或潮濕地上。
天目貝母天目貝母

繁殖方法

採種處理

當天目貝母植株葉子枯萎、莖桿變黃,即可採收。採收過早種子不飽滿,過遲莖桿倒伏易靏爛。采果時間應選在晴天露水乾後進行:用枝剪剪斷莖桿,理齊紮成小把,懸吊在室內通風乾燥處晾乾,不得煙火燻烤。在9月份,把蒴果搓碎,脫粒挑選出飽滿的種子,並及時將種子用清水浸泡24小時,撈起後與濕砂拌勻(用砂比例為1:2-3),再用淨棕片包紮好。在田間挖個深約15厘米左右的土窩,放下棕包,蓋土3-5厘米。為保持土壤濕潤,需經常觀察,並視情況澆水保濕。每隔15天解開棕包攪拌1次,以便包內種子受到的溫、濕度均勾。12月中旬開始就要經常觀察種子是否萌動,當有8-10%的種子胚根突破種皮即可播種。注意種子的根芽不能超過種殼的長度,否則易斷,不易成活。

選地播種

選擇排灌方便、坡度不大、土壤肥沃的地塊做苗床。將土塊深翻20-25厘米,整細土塊,除去雜草,施足底肥,並將地塊做成寬1.3-1.5米的廂面,為播種做準備。先將廂面濕潤的細土剖在兩旁作蓋土用,蓋土不能太厚,以2厘米為宜。也可蓋肥土,即將事先準備好的陳火土、細渣土肥作蓋土蓋在種子上。用種量300千克/公頃,以種子不重壘為好。

栽培技術

苗床管理

播種後要搭棚遮蔭,表土乾燥時要灑水。追肥可用農家肥、浠糞水、陳水土等,用量不宜過大,也可將尿素、硫銨(1-2千克/畝)配成5-10%的濃度噴酒。移栽地的選擇及整地選擇疏鬆陰坡或半陰半陽的早陽坡,含腐殖質多的肥沃地最好。天目貝母對土壤的要求不太嚴格,只要不是過於板結的粘土、漏砂地便可。由於其鱗莖怕積水,所以要選擇排水良好的坡地,坡度以15-20度為宜。由於天目貝母主根粗壯,根須相當發達,根毛旺盛,所以要求深翻土地(以30厘米為宜)。土地深耕後把土塊整細、耖勻,並將雜草及前茬作物的根蔸除淨。此外,築箱開溝是栽培天目貝母的重要措施之一;將廂面築成瓦背狀,以免漬水,並順山坡開成長廂;根據坡度的不同開溝,溝深10-20厘米;在田塊頂端開一條30厘米深的攔水溝,並在廂的中部開若干條腰溝。

栽植管理

小鱗莖移栽:由於當年苗小,只有一片真葉,不便移栽。第2年5月至6月當小鱗莖長至玉米粒或黃豆粒大時即可移栽。
田間管理:既可在地里預留一行包穀地,種包穀(不能種得太密)遮蔭,也可在地塊搭棚遮蔭,還可在地里蓋上一層包穀桿(削去枝葉,一根一根擺平),上面再蓋一層薄土,這樣既可通氣,又可降溫。

收穫管理

移栽到大田的天目貝母,2年後當倒苗時即可起挖,這時的基最飽滿充實。收穫的貝母莖應及時加工,否則影響其折乾率。

主要價值

乾燥的鱗莖可以入藥,化學成分含有生物鹼類:爐貝鹼、川貝鹼、青貝鹼、白爐貝鹼、松貝鹼等;性味苦、甘,微寒。歸肺、心經。主治化痰止咳,清熱潤肺。對肺熱燥咳,乾咳少痰,陰虛勞嗽,略痰帶血有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