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迷胡(清曲)

晉南迷胡

清曲一般指本詞條

晉南迷胡,也名“曲子”,“清曲”、“眉戶戲”。流行於臨猗縣、運城市、永濟市、萬榮縣等二十餘縣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晉南迷胡
  • 別稱:清曲
  • 起源:晉南
  • 流行地區:運城市等
  • 盛行朝代:清代
  • 伴奏樂器:二胡等
  • 發展過程:由地攤子說唱藝術逐漸發展起來的
歷史沿革,藝術形式,伴奏樂器,傳統劇目,

歷史沿革

迷胡戲,相傳是晉南民間土生土長的戲曲劇種。也有傳說是清代從陝西傳入,受到蒲州梆子的影響,又吸收當地民歌,由地攤子說唱藝術逐漸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的迷胡戲,曾經在清代道光年間演出過《賣布》、《劉秀走南洋》、《拾萬金》、《三進土》、《古城會》等十餘出折子戲,影響甚大。
清代光緒年間,趙連城等民間藝人組織職業班社,吸收了蒲州梆子的帽翅、水袖、手帕技巧和間板、滾白、流水等板式,取長補短,出現了一批藝人,甚至“敢於和蒲州梆子抗衡”。
抗日戰爭中,開始出現了反映現代生活的節目《查路條》。而且民眾劇團演出了《夫妻識字》、《大家喜歡》等劇目,為以後迷胡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49年以後,臨猗縣、晉南地區的迷胡專業劇團成立,培養出了程根虎、衛本善等一大批演員,演出了一大批劇目。

藝術形式

晉南迷胡戲的唱腔屬曲牌體,有七十二大調和三十六小調之說。歷年蒐集整理大小調二百多個,代表性的大調有《 金錢 》,小調有《崗調》。在表現沉痛、悲哀的感情時用《西京》、《哭紗窗》等。表現活潑、歡快氣氛時用《割韭菜》、《剪花調》等。表現快樂、昇平景象時用《十里墩》、《戲鞦韆》等。表現急躁、緊張情緒時多用《緊述》等。表現說理、規勸時多用《琵琶調》、《勾調》等。描寫景色時多用《四平》、《一串鈴》等。

伴奏樂器

迷胡戲伴奏樂器,文場以板胡、三弦、二胡、笛子為主。琵琶、揚琴、柳琴、阮及嗩吶、海笛、悶子、橫蕭等輔之。五十年代以後,增加了提琴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器已發展到十多種,有板鼓、字板、梆子、碰鈴、大小雲鑼、堂鼓、定音鼓等。

傳統劇目

傳統劇目大多是三小戲,已有《張連賣布》等戲一百八十餘出。而且,《澗水東流》、《一顆紅心》已被拍攝成為電影戲曲藝術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