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瘡

浸淫瘡為遍發全身的瘙癢滲出性皮膚病。因其浸淫全身故名浸淫瘡。以初生甚小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撓抓後滲出黃水,浸淫成片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性別、季節。可見於現代醫學稱之的泛發性濕疹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病因:內因為心火、脾濕、肝風等,外因為風濕熱邪
  • 常見症狀:自覺灼熱,瘙癢劇烈,飲酒、搔抓、肥皂洗、熱水燙等
  • 傳染性:無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診斷,辨證施治,其他療法,預防,

病因病機

本病發病內因為心火、脾濕、肝風等,外因為風濕熱邪所致。
1.心經有熱
由於情志所傷,性情急躁,心緒煩擾,氣鬱化火,心主火,又主血脈,心火內熾,血分有熱而致。
2.飲食不節
不戒口味,嗜飲茶酒,魚腥海味,五辛膻氣,動風發物,脾運失職,以致濕熱內蘊。亦可由於多食生冷,損傷脾陽,水濕內生,脾濕心火相結而成。
3.肝風內生
一則可因濕熱內蘊,外受於風而發;一則血熱生風,或日久傷陰耗血,肝失血養,風從內生,風勝則燥所致。
4.風濕熱邪侵犯
衛外不固,腠理疏鬆,風濕熱邪客於肌膚而發。

臨床表現

本病皮損呈多樣性。根據病程和皮損特點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種類型。
1.急性
皮損呈多形性,開始為瀰漫性潮紅。以後為密集的粟粒大的小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基底潮紅,由於搔抓,丘疹、丘皰疹或水皰頂端搔破,出現滲出、糜爛,病變中心往往較重,逐漸向周圍蔓延,外圍常有散在丘疹、丘皰疹,故境界不清。當合併感染時,則炎症更加明顯,並形成膿皰,膿液滲出或結黃綠色或污褐色痂,或合併出現毛囊炎、局部淋巴結炎。皮損發於身體各部,多對稱分布,以頭面、耳後、四肢遠端、陰囊多見,嚴重者泛發全身。自覺灼熱,瘙癢劇烈,飲酒、搔抓、肥皂洗、熱水燙等均可使皮損加重,癢感增劇,嚴重者影響睡眠。
2.亞急性
常由於急性者未能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病程遷延所致。皮損以小丘疹、鱗屑、結痂為主,僅有少數丘皰疹或小水皰及糜爛,亦可有輕度浸潤。自覺仍有劇烈瘙癢。
3.慢性
常由於急性或亞急性者處理不當,長期不愈或反覆發作而成,亦有少數起病即為慢性者。表現為患部皮膚肥厚粗糙,棕紅色或帶灰色,上覆以少許糠秕樣鱗屑,色素沉著,或因抓破而結痂,個別患部有不同程度的苔蘚樣變,具局限性,邊緣亦較清楚,外周亦可有丘疹、丘皰疹,當急性發作時可有明顯滲出。可發於身體任何部位,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膕窩、外陰、肛門等處,病程不定、易復發,經久不愈。

診斷

皮損可發生在任何部位,往往對稱分布。
皮損呈多形性,有丘疹、紅斑、潮紅、水皰、滲液、結痂、皮膚肥厚粗糙及苔蘚樣變等。按其皮損表現特點可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類。
1.急性
起病急,發展快,皮損廣泛而對稱,以紅斑、丘疹、水皰為主,境界不清,有糜爛、滲出。
2.亞急性
皮損以丘疹、鱗屑及結痂為主,僅有少量的丘皰疹及糜爛。
3.慢性
皮損為棕紅色或帶褐色的皮膚肥厚粗糙及苔蘚樣變,伴有抓痕、脫屑和色素沉著。自覺瘙癢劇烈。

辨證施治

1.濕熱證
(1)證候 皮損為潮紅、腫脹、水皰、糜爛、流滋、邊界不清,瘙癢劇烈,伴胸悶、納呆,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溲黃赤,苔薄黃膩,脈滑數。
(2)治則 清熱利濕。
(3)主方 萆解滲濕湯合二妙丸。酌加苦參、知母、梔仁、蟬蛻、荊芥、防風等。發於上部者,酌加桑葉、野菊花、蟬蛻;發於中部者,加龍膽草、黃芩;發於下部者,重用車前子或車前草、澤瀉;伴有青筋暴露者,加澤蘭、赤芍、川牛膝;瘙癢甚者,加白蘚皮、地膚子、徐長卿;焮紅熱盛者,用生地、赤芍、丹皮;便秘者,加生大黃(後下)。
2.風熱
(1)證候 皮損以紅色丘疹為主,泛發全身,劇烈瘙癢,常抓破出血,滲液不多,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伴數。
(2)治則 疏風清熱。選用消風散。酌加白蒺藜、丹參、射干、丹皮、土茯苓等。
3.脾濕證
(1)證候 皮損暗淡不紅,滲液少且清稀,可有淡黃色脫屑,或以結痂浸潤的斑片為主,面色無華,納差,大便溏薄,小便不黃,或有腹脹,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緩濡或濡。
(2)治則 健脾利濕。
(3)主方 除濕胃苓湯。酌加廣木香、焦山楂、苦參、白蘚皮、藿香等。
4.血虛證
(1)證候 病程日久,反覆發作、皮膚肥厚粗糙,色暗紅,或呈苔蘚樣變,色素沉著,陣發性瘙癢,舌淡紅,苔薄白,脈濡細。
(2)治則 養血潤燥祛風。
(3)主方 當歸飲子、養血潤膚湯或四物消風飲。酌加秦艽、蟬蛻、白蒺藜、苦參、防風、胡麻仁等。

其他療法

1.內治法
(1)清解片合地龍片,每次各5片,每日2次,適用於急性者;
(2)當歸片合烏梢蛇片,每次各5片,每日2次,適用於慢性者。
(3)苦參注射液,4ml,肌肉注射,每日2次。苦參片,每次5片,每日3次。
(4)金銀花、乾菊花,川黃連,土茯苓,玉米仁,防風、蟬衣、生甘草,每日l劑,水煎分2次服。
2.外治法
(1)急性者,滲出較多時,以生地榆、馬齒莧、黃柏、蒲公英、野菊,任選l~2種煎水,待冷或溫後濕敷、外洗,或黃柏溶液濕敷。滲出減少時,再用青黛散麻油調搽。
(2)亞急性者,可選用三黃洗劑、黃柏霜、青黛散麻油調勻外搽。
(3)慢性者,外搽青黛膏、皮枯膏、潤膚膏,加熱烘療法療效更好;亦可用煙燻法或苦參湯藥浴。小腿部者,可加用纏縛療法。
3.針刺法
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備穴:血海、三陰交、合谷。

預防

1.急性者忌用熱水燙洗和肥皂等刺激物洗滌。
2.急性者、慢性者的急性發作期間,應暫緩預防注射。
3.不論急性、慢性,均應避免搔抓,並忌食辛辣、雞、鴨、牛、羊肉等發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