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遺址

法門寺遺址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寶雞市96公里。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占地1.06萬平方米,自南而北有山門、銅佛殿、真身寶塔、大雄寶殿等。仍為唐代塔院建築布局。寺記憶體唐至清代碑碣十餘通,宋元以來佛經653卷,佛像106尊。1987年清理地宮時出土各種質地的珍貴文物六百多件(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法門寺遺址
  • 外文名稱:The Famen Temple ruins
  • 地理位置: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
  • 著名景點:法門寺博物館
  • 價    值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寺時間:東漢末年恆靈年間
  • 罕見經卷:《晉寧藏》和《毗盧藏》
地理位置,景觀特點,地宮發現,罕見經卷,清理髮掘,十大之最,資料價值。,

地理位置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寶雞市96公里。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
法門寺遺址

景觀特點

山門,佛寺院的大門,由於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是三門而立,中間大兩邊小,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山門”也稱“三門”,也以山門做寺院的別稱。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盤人居地,故由三門入。三門俱開,從那門入從信門入。
凡夫聖賢人,平等無高下,只在心垢後,取證如反掌。前殿始建於民國28年(1939年),為仿效明清建築,內塑華嚴三聖,韋馱天將及十八羅漢像。據專家考證,法門寺始建於北魏時期約公元499年前後,現寺內尚存的北魏千佛殘碑就是立塔建寺後不久樹立的。當時稱“阿育王寺”(或“無尤王寺”)。隋朝時,改天下佛寺為道場,阿育王寺改為“成寶寺”。
唐朝是法門寺的全盛時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顯赫地位,以七次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對唐朝佛教、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初時,高祖李淵改名為“法門寺”。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這裡度僧80名入住法門寺,寶昌寺僧人惠業為法門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貞觀年間,把阿育王塔改建為四級木塔。唐代宗大曆三年(786年)改稱“護國真身寶塔”。自貞觀年間起,唐朝朝政府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對法門寺進行擴建、重修工作,寺內殿堂樓閣越來越多,寶塔越來越宏麗,區域也越來越廣,最後形成了有24個院落的宏大寺院。寺內僧尼由周魏時的五百多人發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輔”之地規模最大的寺院。

地宮發現


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
法門寺遺址
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88年,法門寺正式開放並舉辦了國際性的佛指舍利瞻禮法會。海內外諸山長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餘人參加法會。十多年來,法門寺在前任方丈澄觀、淨一法師的住持下,相繼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殿、禪堂、祖堂、齋堂、寮房、佛學院等仿唐建築。

罕見經卷

至1981年秋,真身寶塔因連日陰雨倒塌,塔內所藏的造像和經卷跌落。經過清理,發現有宋刻《毗盧藏》20殘卷,元刻《晉寧藏》579卷,元刻《秘密藏》33殘卷,清抄《妙法蓮花經》7卷,民國抄經200餘卷。其中《晉寧藏》和《毗盧藏》是今已十分罕見的珍本經卷,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版本價值。
1987年4月,因修建新塔在清理殘塔基時,發現了距地表約一米多的唐代塔下地宮。唐代皇室多次迎送的佛指舍利和供奉的多種珍寶都原封不動地置於地宮。

清理髮掘

法門寺唐代地宮的清理和發掘遺蹟包括明代塔基、唐代塔基和唐代地宮三個部分。發掘總面積為1300平方米。明代塔基疊壓在唐代塔基之上,近於圓形,下用夯土築成。唐代塔基包括外圍部分和中心方座兩部分。其外圍為一正方形,由五層夯土築成。夯土之中沿周邊分布著19個唐木塔的支架柱礎。中心方座在塔基中部的方形夯土台基,其正下方,對著唐代地宮後室基槽。
唐代地宮坐北向南,近於“甲”字形布局。長21.2米,寬2—2.55米不等。地宮前有21級踏步漫道,下為長方形平台,經台後甬道即為前室,入里為中室(主室),最里為後室和後室秘龕。踏步漫道、平台和秘龕由方磚鋪成;甬道和前、中、後室全用石塊構築。除了前室門前有兩通碑石之外,四枚佛指舍利和各類文物出自前室、中室和後室之內。從發掘情況來看,法門寺唐代的地宮是迄今所見最大的塔下地宮。

十大之最


一、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一個金骨和三個影骨),是世界上發現的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
二、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法門寺遺址

三、地宮文物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羅。
四、地宮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
五、地宮出土的一整套宮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說。
六、地宮中出土的雙輪十二環大錫杖,長1.96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秘色瓷器。
八、地宮中發現的700多件絲織品,幾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絲綢品類和絲織工藝,堪稱唐代絲綢的寶庫,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九、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世界上發現的製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銀寶函,上面鏨刻金剛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羅壇場。而我們看到的一部分是明清建築,大多數是仿唐建築,建設考究堪稱精品。

資料價值。


出土的紡織品數量較多, 均散布於各室砌石地面上, 堆積放置,已有許多灰化。據地宮中“衣物賬”碑所記,絲織品總數700餘件,從保存較為完好的絲織品來看,
法門寺遺址
有唐代的綾、羅、紗、絹、綿、繡和印花貼金、描金、捻金、織金品,其中菱紋織金錦和捻金線,在唐代實物中是首次發現。菱紋織金錦的捻金線,其直徑僅0.1毫米左右。捧真身菩薩袱殘件,每平方厘米有經絲72根、緯絲14根。平繡中有齊針、接針、順線、釘線、圈金、鋪絨加刻鱗等多種針法,技藝極為高超。這些文物,大都是唐代後期的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等人所供奉。其質量之精、數量之多和內涵之豐富,在考古發掘中是極為罕見的。許多金銀器物的形制和精工為前所未有。絲織品的數量較大,品種較全,被人稱為“劃時代的發現”。引人注目的秘色瓷的發現,其定名和斷代有了可靠的根據,可作為陶瓷研究中懸而未決的秘色瓷的斷代標本。琉璃器原產於西亞一帶,這些器物從形制看應為公元五世紀到九世紀的產品,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盛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