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莊鄉

泉莊鄉

泉莊鎮位於沂水縣城西北方向,也是臨沂市西北大門。距縣城30公里,地處臨沂、淄博兩市,沂水、沂源、蒙陰三縣交界處,轄31個行政村,1.1萬戶,3.4萬口人,總面積97平方公里。泉莊鎮素有“林果之鄉”、“葡萄之鄉”美譽,這裡有國家AAAA級景區天上王城,2012年中國六大考古發現紀王崮春秋古墓,北宋太監總管郭槐故里,八路軍山東縱隊後方醫院舊址,山東省保存最早的一面黨旗出自這裡,2013年8月被山東省住建廳和文物局列為全省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還是“國家級生態鎮”、“山東省旅遊強鎮”、“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市級文明村鎮”、“省扶貧開發先進鄉鎮”。泉莊鄉已於2010年12月25日撤鄉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泉莊鎮
  • 外文名稱:Quanzhuang Town
  • 別名:泉莊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沂水縣
  • 下轄地區:泉莊、三莊、石佛溝、張莊、尹家峪、郭莊、石汪峪等
  • 政府駐地:泉莊(澇坡)
  • 電話區號:0539
  • 郵政區碼:276415
  • 地理位置:魯中南
  • 面積:97平方公里
  • 人口:3.4萬口人
  • 方言:膠遼官話-青州片-沂水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天上王城(紀王崮) 桃花節等
  • 機場:臨沂機場
  • 火車站:沂水站(臨沂站、淄博站)
  • 車牌代碼:魯Q
  • 民族:漢族及回、滿等少數民族
交通概況,建制沿革,社會事業,城鎮建設,道路交通,電力通訊,文教衛生,自然資源,水資源狀況,礦產資源,旅遊資源,工農業生產,林果生產,民營經濟,特色經濟,榮譽稱號,省級,市級,縣級,

交通概況

境內交通便利,沂崔路、郭王路、龍泉路、龍張路四條主幹線縱橫交匯,其中沂崔路、龍張路二條二級柏油路分別與省道兗石路、沂博路相接,是沂水縣最早實現“村村通”的鄉鎮。北距青萊高速張家坡出口24公里,南距臨沂飛機場134公里,東距青島港222公里、日照港170公里,沂水火車站50公里,西距京滬高速蒙陰出口66公里。

建制沿革

泉莊鎮的前身是郭莊區,鄉政府住址從西郭莊經數次遷移,最後遷到泉莊後才改叫泉莊鄉的,後來撤鄉建鎮,沿用至今。
1940年,我國抗日戰爭進行到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對敵鬥爭的形勢異常殘酷。為適應對敵鬥爭這一新形勢的需要,魯中革命根據地的領導決定改變原有縣制,將縣域劃成多個小縣,縮小區劃,以便於我黨政軍的生存和更好的開展對敵鬥爭。沂水縣十個區和臨沂縣北部、吉縣西部及西北部,先後劃為沂中、沂東、富沂邊、沂源、沂南、沂臨邊聯、沂北等七個縣。1942年秋,中共沂中縣委決定將四區劃為夏蔚區、荊山區、王莊區、金星區和郭莊區。新成立的郭莊區是從四區分出來的,也有原三區的一部分。稱郭莊區是因為郭莊是這一帶較大些的村莊,區政府機關並不駐郭莊,而是四處打游擊,與敵頑周旋。郭莊區後來一段時間又稱為十五區。建國初期,郭莊區政府一直駐在郭莊東的一座店裡,1953年區政府從郭莊的廟 上遷移到泉莊,但在泉莊村只建了車站、糧站等基礎設施,泉莊區政府無處安家,又住進了尹家峪村北的一座廟裡,並在廟前建了供銷社和醫院。這時因區政府駐地不在郭莊而是泉莊,於是從此改為泉莊區。
後來還是因為占地的問題,1971年泉莊公社又從尹家峪廟上,遷到尹家峪的南山上,1983年,公社才從尹家峪南山遷到無法耕種的"澇坡",即現在鎮黨委政府所駐地。
《沂水縣地名志》(1988年版)載: (泉莊) "1943年前,區境為沂水縣第三、四區轄地。1943年建立沂中縣稱郭莊區。1953年9月為沂水縣第十五區。1955年10月改稱郭莊區。1958年3月撤區建鄉,改稱郭莊鄉。同年9月,成立泉莊人民公社。1963年3月又改稱郭莊區,1971年4月復稱泉莊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開,經省人民政府(1984 J魯政函169號)檔案批准改稱泉莊區。" 1985年9月,改稱泉莊鄉,2010年12月泉莊撤鄉建鎮。
今天泉莊鎮已經發展成為沂水西北部的一個重鎮,是著名的林果之鄉、生態之鄉和觀光旅遊休閒的好去處。雖然泉莊作為一個行政區名出現較晚,但是,這一代的歷史卻非常悠久,因歷史悠久而創造、積累了燦爛的文明,形成了豐厚的文化積澱。遠古時期、春秋時期、漢代、宋代、明代……,每一個朝代都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每一個山國,每一個地名都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有著眾多栩栩如生的歷史傳說。可以說,在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泉莊鎮這一區域曾是方圓數百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如果把歷史比如成一條不斷流淌的河,那么,泉莊這一帶就是歷史之河的上游,沂水(行政概念)則是下游,這和自然的沂河流淌情形是完全一樣的。[1]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泉莊鄉農村新型小城鎮建設實行科學規劃和開發建設同步運行的方針,把農村新型小城鎮建設納入規範化管理軌道,專門請山東省建築規劃設計院作了統一規劃,以鄉駐地為中心,在興辦鄉工貿園區的同時,分階段、分步驟地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初步建成了占地200畝,集加工、商貿、餐飲、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工貿園區、集貿市場和占地30畝的中心廣場,現在基本構築起了新興農村小城鎮的雛形。同時,加大村莊規劃建設開發力度,新建小康樓25座、小康住宅36處,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1.6平方米,全鄉31個村實現了“村村通”,6個村村街按上了路燈,並完善了其他配套設施。進一步最佳化的生產、生活和投資環境,增強了企業和第三產業的活力和發展後勁,使泉莊鄉更具吸納人才、資金和技術的魅力。

道路交通

境內交通便利,沂崔路、郭王路、龍泉路、龍張路四務主幹線縱橫交匯,其中沂崔路、龍泉路二條二級柏油路分別與省道兗石路、沂博路相接。2003年以來,泉莊鄉抓住實施農村公路改造工程的歷史機遇,硬化道路40.5公里,全鄉硬化路總里程達到96公里,全面實現了“村村通”目標。使泉莊由交通閉塞的偏遠山區鄉,幾年之內很快提升為臨沂市柏油路里程與道路硬化率較高的鄉鎮之一,所有林果地都通了機耕路或硬化路,為民眾生產、生活和果品銷售創造了良好的交通條件。

電力通訊

在鄉工貿小區處建有35千伏的變電站,並對全鄉各村線路進行了整改,能有效地保證各項事業的電力供應;境內通訊事業發展較快,村村通了程控電話,電話村發展到32個,電話總裝戶數達到5600多戶,占全鄉總戶數的51%。為適應電信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泉莊鄉電信局已建起了程控電話模組局,新架設兩處移動通信發射塔,移動通信覆蓋面達到80%以上。為滿足民眾文化生活需要,新架設開通了有線電視,設立了有線電視服務中心,每年新增有線電視用戶1000餘戶,是全縣有線電視用戶發展最快的鄉鎮。

文教衛生

全鄉現有學校10處,國中一處,國小九處。利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對國小校的危房改造,改善了教學條件,中國小校全部實現了“四機一幕”進課堂,實行了電化教學。國中升高中及各類中等院校的比率連續八年居全縣前列,年年受到上級表彰;鄉文化劇團節日期間,巡迴服務演出;全國十大優秀共產黨員張在軍創立的“沂蒙書屋”藏書近百萬冊,可滿足各類讀者不同的文化需求;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儀器配套,均有了新的提高和完善,鄉村衛生實行了一體化管理,衛生事業走向了規範化道路,醫護人員的醫療服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自然資源

水資源狀況

境內馬連河縱貫南北,由上百個大小山泉的泉水匯集而成,水質清洌,屬純山區泉水。沿河建起的37道攔水壩,總蓄水達15萬多方,可滿足各項事業的供水需求。近年來,該鄉立足山區實際,積極推行鄉、村、戶“三位一體”的水利建設投入機制,在水利條件差的缺水村,狠抓“保命水”,大搞人畜飲水工程;在水利條件一般的村,狠抓“保苗水”,大搞灌溉工程;在水利條件較好的村,狠抓“生財水”,積極探索水利改制措施。目前,全鄉在佃坪、磨石溝、張莊、羅漢崖、三莊、魏家窪、崮崖等村興修大型水利工程11處,蓄水池2000多個,基本形成了健全的水利配套設施網路,所有經濟林果園片在大旱之年都能保證澆上2-3遍水。

礦產資源

泉莊鄉1/3的村擁有石英砂、河沙等礦產資源。近年來,該鄉通過修通道路使礦產資源能夠運的出,尋找市場使礦產資源能夠有人要,統一競標承包使礦產資源有人經營,進一步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建起了6處石英砂廠,每年最少可增加集體收入20萬元,按目前開發速度最少可以開發50年。

旅遊資源

著名的沂蒙72崮,泉莊鄉有紀王崮、東漢崮、錐子崮、剪子崮等十崮,其中最著名的是紀王崮。紀王崮位於泉莊鄉西北部,原名西大崮。清道光七年(1827年)《沂水縣誌?輿地》記載:“紀王崮,紀子大去其國居此,故名。”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姬延被秦國生擒,其子姬召率殘兵不足百人逃到此崮,憑藉地勢險要、叢林密布抵禦秦兵,生活達8年之久。後姬召被秦兵圍剿,被迫下崮逃逸,隱藏於沂河東岸今沂源縣韓旺村內,鬱鬱而終。由於姬召體貼臣民、關愛士兵,後人把西大崮改名為紀王崮以紀念之。此崮海拔577.2米,崮頂面積4平方公里。崮上自然風光獨特,地勢平坦開闊,周圍陡峭如削。附近錐子崮、透明崮、靴子崮等26個崮,崮崮相連,競險爭雄,造型奇特。紀王崮在沂蒙72崮中面積最大,而且是唯一有人居住的崮。有“沂蒙72崮之首”“齊魯第一崮”美譽。紀王崮主要景點有關公磨刀處、試刀石、金鑾殿遺址、擂鼓台、紀王墓、王妃墓、八寶琉璃井、棋桿窩、顏粉泉、上馬石、飲馬槽、六城門遺址、三相崖、古城牆等。
紀王崮被山東省旅遊局列為重點旅遊開發區之一。確立了以紀王崮獨特自然風光、古代“避難文化”、沂蒙山村為主線,精心打造“崮崖風光、紀王故城、沂蒙人家”三大品牌。景區內崮崖、密林、峭壁、洞穴、古樹、名木、泉水、山村民居與豐富的歷史文化沉澱渾然一體,崮下有大面積葡萄園、果林、古樸村落、溪流。

工農業生產

林果生產

近年來,泉莊鄉黨委、政府立足山區資源優勢,按照“山頂松柏戴帽,山腰林果纏繞,山下葡萄成片,荒坡柿子花椒”的總體布局,大搞山區綜合開發,大力發展了高產、高效、優質林果業。目前,全鄉林果總面積已達到6萬畝,其中葡萄面積1.5萬畝,桃2.6萬畝,蘋果8500畝,柿子3000畝,山楂1500畝,板栗1500畝,其他雜果4500畝,成為遠近聞名的“林果之鄉”、“葡萄之鄉”。隨著全鄉林果規模的擴大和果品市場需求的變化,泉莊鄉充分利用本鄉水質純淨、空氣清新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推廣普及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發展綠色無公害農業。統一制訂了“一冊、兩書、三證”標準化生產管理制度,逐戶發放了《優質無公害果品生產技術規程》,專門聘請了縣果茶服務中心技術骨幹作為林果生產的技術顧問,村村設立了標準化生產技術巡迴指導隊,並建起了229處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在各類果品專業生產基地全部使用有機肥,積極推行了果品套袋技術,嚴格限制各類農藥使用量。同時,通過組織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單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名優品種,統一生產管理,統一農資標準,生產適應市場需求的綠色無公害果品。2001年該鄉葡萄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全鄉果品統一註冊了“匯泉”牌商標。2003年鄉被確定為全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04年被評為全省綠色食品示範基地先進單位,2005年被確定為全省綠色食品示範基地。按照“內建產地市場,外拓銷地市場”的思路,先後在鄉內建設蘋果、葡萄等專業批發場點30多處,在國內十幾個大中城市建起了果品銷售網路和直銷點。2004年,通過青島農科所與青島外貿出口優質蘋果4000噸,使該鄉的果品第一次走出國門。今年,聯合社又聯繫一部分合作社與青島龍之園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符合“歐洲良好農業標準”的果品生產基地,所產果品由龍之園公司收購、加工,並出口到歐洲市場,進一步拓寬了果品銷售渠道。

民營經濟

近年來,泉莊鄉的個體私營經濟由於領導重視、政策優惠、環境優良、服務周到,得到了快速發展。立足勞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手套加工業,培植壯大了手套加工龍頭企業—勝旺手套製作有限公司,固定資產達到2000萬元,擁有員工350人,全自動手套加工機300台,手套生產線4條,氣流紡紗生產線6條,日產線手套8萬副、掛膠手套3萬副、棉紗9噸,產品統一註冊了“旺勝”牌商標,是長江以北地區最大的生產機織手套、手套掛膠一條龍的企業。帶動全鄉發展手套加工戶2100戶,手套加工機達到3500台。全鄉的剩餘勞動力和勞動力的剩餘勞動時間得到較好的利用,每個婦女勞力每年加工手套淨加工費收入可達3-4千元,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泉莊鄉成為沂水縣有名的“手套之鄉”。立足果品資源優勢,創新思路,外引內聯,通過合作社組織社員入股、招商引資等方式,廣泛吸引鄉外資金和社會資金進入,新建起了一批果品生產龍頭企業,進一步拉長了生產、加工、銷售生產鏈,有效的推動了果品生產產業化經營,加快了果品資源優勢向商品優勢轉化的速度。目前,全鄉已建起大中型果品恆溫庫8座,總儲藏能力達到2400噸,果袋廠、紙箱廠、保鮮塑膠廠、包裝材料廠、果品綜合加工廠各一家,所有與果品生產、銷售有關的材料都能在本鄉生產。這些企業的建立,不僅可以增加果品附加值,還可以就地轉移農業人口。目前,每年通過這些企業可以增加果品效益450萬元,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900人。

特色經濟

泉莊鄉的旅遊資源主要以崮崖風光、民俗民情、歷史文化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譽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的紀王崮。紀王崮是目前沂蒙七十二崮中面積最大,且唯一有人居住的崮,被世人稱為“齊魯第一崮”。紀王崮作為崮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其優美的自然風景、狀觀的崮崖景觀、神秘的崮頂遺蹟、淳樸的民風民俗,對遊客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其資源在國內有一定的壟斷性,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可進入性強,市場潛力巨大,開發前景廣闊。紀王崮旅遊區建成後預計每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直接收入2000萬元,不僅能解決周圍農村1700多人的就業問題,而且還能帶動特色養殖和特色林果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人均可增收1000多元,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紀王崮開發建設規劃總投資4000萬元,分三期開發建設,投資回收期為2-3年。現已投資200餘萬元啟動了基礎設施建設,打通了山腳西峪村至紀王崮崮頂的道路,建起了一處可停放40輛車的停車場,在崮頂修建了風力揚水站,設立了紀王崮封山育林區,在紀王崮周邊新發展林果3000多畝,改善了紀王崮生態環境。現已初步開發完成,命名為“天上王城”。

榮譽稱號

省級

2002年被省綜治委評為基層創安工作先進單位;2003年被授予省扶貧開發紅旗鄉鎮榮譽稱號;2003年被授予全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004年被授予全省信訪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被授予全省綠色食品示範基地先進單位。

市級

全市農村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先進集體;全市財政系統基層工作先進集體;全市農業系統先進集體;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管理先進鄉鎮;臨沂市農產品十佳基地;全市統計系統鄉鎮信息化建設優秀獎;全市農業系統先進單位;全市團建先進鄉鎮;市級科普先進鄉鎮;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龍頭企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級聯創”活動“五個好”鄉鎮黨委。

縣級

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鄉鎮;農村政策落實和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先進鄉鎮;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先進單位;學習實踐“三個代表”先進單位;科技工作先進鄉鎮;安全生產先進鄉鎮;幫帶致富工程優秀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鎮;信訪工作先進集體;招商引資先進鄉鎮;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統計工作先進單位;土地管理工作先進土地所;優撫工作先進單位;民政事業費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社會保險工作先進鄉鎮;履行社會保險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先進鄉鎮;落實土地管理責任目標一等獎;“五四紅旗”團委;綠化小城鎮先進鄉鎮;村鎮建設工作先進鄉鎮;婦女兒童工作先進集體;尊老敬老先進單位;尊師重教先進鄉鎮;中國小危房改造工作先進單位;黨報黨刊宣傳發行工作先進集體;新聞宣傳先進集體;檔案工作先進單位;黨委信息工作先進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