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潭鎮

沈潭鎮,隸屬於湖南省醴陵市,地處於醴陵市南端,兩省三縣(市)交界之,與江西萍鄉、湖南攸縣接壤。全鎮21個村,3個居委會,6946戶,人口26820人,鎮域面積53.35平方公里,耕地1416公頃。有企業159家,以化工陶瓷為主體。農業以養殖業為主體,是全市良種生豬出口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沈潭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醴陵
  • 電話區號:0731
  • 郵政區碼:412200
  • 地理位置:醴陵東南部
  • 面積:53.35平方公里
  • 人口:26820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會真山
  • 火車站:醴陵站、醴陵東站
  • 車牌代碼:湘B
概況,沿革,簡介,命名由來,農業產業化,旅遊景點,會真寺,水簾洞,朝陽洞,仙人曬網,佛山岩,蓮花池,

概況

沈潭鎮位於醴陵市東南部。面積53.8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2005年)。轄坪里、星湖、馬坡里3個居委會,美田橋、荊仙、鰲仙、柞市、三星里、沈潭、龐龍、新田、江口、雙龍、新塘、夏星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坪里,距市區20千米。名勝古蹟有會真山。

沿革

相傳為龍神安居之處,昔人曾精製石桌、石椅沉潭祀之,故名沉潭。1950年屬第四區,1951年屬第六區,1956年為沈潭鄉。1958年屬清水江公社,1961年為沈潭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1月改鎮,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政府駐大坪里,轄美田橋、鵝塘、荊仙、市田壠、鰲仙、柞市、上公坪、大坪、彭家隴、新村、夏家橋、湖溪、曹家塘、三星里、星樹、新華、沈潭、龐田、化龍、新田、江口21個行政村和馬坡里、平里、星湖3個居委會。
【郵編】412214 【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30281108:~001 121坪里居委會 ~002 121星湖居委會 ~003 121馬坡里居委會 ~201 122美田橋村 ~203 220荊仙村 ~205 220鰲仙村 ~206 122柞市村 ~214 220三星里村 ~217 122沈潭村 ~218 220龐龍村 ~220 220新田村 ~221 220江口村 ~222 220雙龍村 ~223 220新塘村 ~224 121夏星村

簡介

沈潭鎮地處於醴陵市南端,兩省三縣(市)交界之,與江西萍鄉、湖南攸縣接壤,是國際傑出稻農、全國勞動模範瞿永壽的家鄉。全鎮轄坪里、星湖、馬坡里、美田橋、荊仙、鰲仙、柞市、三星里、沈潭、龐龍、新田、江口、雙龍、新塘、夏星等21個村,3個居委會,6946戶,人口26820人,鎮域面積53.35平方公里,耕地1416公頃,鎮政府駐地為沈潭村。有企業159家,以化工陶瓷為主體。醴陵市恆豐實業有限公司曾是陶瓷定點生產廠家。農業以養殖業為主體,是全市良種生豬出口基地,全鎮年出口生豬2.5萬頭,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3戶,年出欄500頭以上養殖戶8戶。
沈潭鎮沈潭鎮

命名由來

以河流深潭與龍潭祭祀結合命名。沈潭鎮在醴陵市的東部,鎮政府駐地大坪里,距市區公里。大坪里“西行1公里,石山突起,迫使鐵水傍山而下,山下有一深潭,深約20米,相傳是神安居之所,有人曾特製石桌、石椅沉入潭中祀之,故名沉潭。後諱‘沉’改為‘沈’”以“沈潭”命名。祭龍習俗在漢族農村中普遍流行,多以建龍王廟的形式祭之。而典型的龍潭祭,在雲南普米族民間多見,在漢族民間極少見。普米族一般是以食物(如酒、牛奶酥油、乳餅、茶葉雞蛋等)投入傳說有龍神居住的深潭中祀之。沈潭鎮則以精製的石桌、石椅投入深潭中祭之,顯示了湘東的龍潭祭與別處不同的特點。
沈潭鎮沈潭鎮

農業產業化

醴陵市沈潭鎮推進農業產業化有新思路。
錯落有致的花卉苗圃內,鬱金飄香,凌霄鬥豔,鐵木蔥鬱,枳木嫣紅;綠草如茵的山坡上,牛羊成群,膘肥體壯......這是沈潭鎮以“樣板帶路、典型引路、大戶帶動”為思路,推進農業產業化結出的豐碩成果。沈潭是醴陵的一個農業大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農民種什麼不種什麼,政府行政干預較多,由於市場把握不準,往往導致好心辦壞事,農民增收緩慢。該鎮黨委、政府認真吸取以往的教訓,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不再搞行政命令,而是確立了“樣板帶路、典型引路、大戶帶動”的新思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好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建設上,以此來輻射和帶動全鎮的農戶,加快全鎮的農業產業化步伐。
沈潭鎮沈潭鎮
在政府的全力引導和扶持下,該鎮已建起的大型農業產業基地有3家,家家發展勢頭良好。“恆潔實業”基地占地100餘畝,主要以種草養畜為主,發展生態農業立體農業,基地內有黑山羊500多頭、菜牛50多頭、肉狗100多隻,預計可創利稅20萬元。“世紀春”花木基地,占地170餘畝,已有花木品種100多種,木產品暢銷省內外。生豬養殖基地已形成產銷一條龍的良好格局,有年出欄生豬超過100頭的大戶23戶,年出欄超過50頭的214戶,另外還有生豬販運大戶12戶。

旅遊景點

沈潭鎮回真山景區景點介紹:風景秀麗的會真山坐落在湘贛邊界,東臨萍鄉環境優美。著名的有會真寺,水簾洞,朝陽洞香爐山五指山等。

會真寺

“群仙賦高會,上在論天真”。會真山、會真寺由此得名。會真山屬羅霄山脈發源的支系,分布在醴陵市沈潭東南部,與萍鄉市排上、東橋山水相連。會真山蜿蜒起伏、懸岩峭壁、群峰疊嶂、狹谷深壑、山清水秀、風景幽雅。山中仙曬網、仙人放草鞋、佛字岩、十字街,仙境迷人;水簾洞朝陽洞、龍巖洞,洞府之鄉;青龍山、望天龍形、老虎腦、猛虎坐欄,生龍活虎。
沈潭鎮沈潭鎮
會真寺是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蹟,經歷了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朝代,達700多年的輝 煌歷程。自元朝二年歲次庚辰八月(1280年)始建以來,至清朝鹹豐三年(1853年)進行全面修葺,中華民國廿四年(1935年)擴建了靈霄殿。它是一幢三進大而全的大雄寶殿。釋加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彌勒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韋馱菩薩、和玉皇大帝、包拯大仙、關聖帝群、楊四將軍、李氏仙娘、司空老爺、十八羅漢、廿四諸天等佛神蒞臨寶座。

水簾洞

水簾洞,仙境迷人
《西遊記》中花果山有個水簾洞。孫行者在花果山稱王稱霸,逢場作戲,自封齊天大聖。孫行者道法高強,神通廣大,開天劈地以來第一個闖進了水簾洞。洞內石桌、石椅、石、石……無奇不有,琳琅滿目,光怪陸離,是一個玄妙的世界。青龍山水簾洞享有其聖名。而且也有出神入化的境界。洞門上沿終年不斷地流淌著不計其數的水珠,神秘地遮掩著洞門。洞成穹廬,光滑而富有色彩,四季如春,永恆的溫馨和舒適。非仙入仙境是人生可遇不可求的天倫之樂。

朝陽洞

背後上左側有一個寬敝明亮、背北向南的夏岩洞,可容納上百遊客。洞東有條低洼的小溝,常年有股潺潺地泉水流向山下小溪;洞西有條狹長的巷道延伸至山頂平台。洞裡曾有人安居樂業,賴以生存。蝙蝠在此安營紮寨,繁衍生息,從未遷徙。遊客至此,它們此起彼伏,發出嘰嘰喳喳的呼叫聲,好像歡迎那些不速之客光臨。這裡四方遊客必游之地,陽光燦爛而溫暖,空氣滋潤而新鮮,環境聖潔而美麗,引人入勝。假如你來休閒避署,躺在涼爽而光滑的石板上,仰望天角一方碧藍的景觀,準會忘記一切煩惱,沉醉在無與倫比的美好人生境界。
沈潭鎮沈潭鎮

仙人曬網

仙人曬網,妙在其中
會真寺東面有段東西走向的懸岩峭壁,望而生畏。峭壁上常年覆蓋著從山頂上倒垂下來的青藤,枝繁葉茂,縱橫交錯,像一幅巨大的欄桿網,譽為仙人曬網。

佛山岩

透過佛字岩深壑的狹谷,依稀可見斜對面的峭壁平台上橫放著一隻“草鞋”。相傳古代有一個白髮老翁,不分天晴下雨,不畏嚴寒酷暑,爬山越嶺,披荊斬棘,採摘靈丹妙藥,救治世人疾病。有一次上山採藥,遇見一個拄著頭拐杖,挎著褡褳葫蘆的瘸子和尚。和尚賜老翁一雙草鞋,然而不覺即逝。老翁穿上草鞋,行走如飛,所向披靡,事半功倍,無往不勝。爾後,經和尚點化,老翁超凡脫俗,修煉得道成仙。可是,老翁穿的那雙草鞋,一隻 橫放在峭壁上,另一隻卻至今無影無蹤了。仙人放草鞋的故事應運而生了。

蓮花池

碧波蕩漾的蓮花池(水庫)水庫水面共約90畝,其中一座在建水庫面積約30畝。
另有一處水源經有關部門檢測完全達到國家規定的純淨水標準。水資源極具開發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