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國民俗博物館

正國民俗博物館

正國民俗博物館位於宜都市“清江古鎮 民俗紅村”內,黑瓦白牆,馬頭翹角,是典型的徽派建築風格。於2008年10月開工建設,2009年正式註冊成立,總建築面積3900平方米,展廳面積3100平方米,總投資3000多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宜都市正國民俗博物館
  • 類別:綜合博物館
  • 地點:宜都市“清江古鎮 民俗紅村”
  • 竣工時間:2009年底
  • 開放時間:2010年
  • 館藏精品:乾隆千工床、名家魏洪泰作品青花大羅漢以及“孔雀開屏”根雕
  • 建築風格:徽派建築風格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基本布局,民俗文化展,農耕館,紅色記憶展廳,館藏資源,社會活動,

發展歷史

湖北省宜都市正國民俗博物館位於宜都市“清江古鎮·民俗紅村”內,於2008年10月開工建設,2009年正式註冊成立,總建築面積3900平方米,展廳面積3100平方米,總投資3000多萬元。

建築布局

基本布局

博物館建築風格為清代徽派井院。布局為正方形,坐南朝北,高低錯落,三面環水。館內所有的門窗、木質欄桿、檐角、基石、柱礎,均為古建遺物,古色古香。
館內設民俗文化精品十四個展廳和農耕館四廳一屋。

民俗文化展

民俗文化精品249件,是從已登記的1800件藏品中挑選出來,布展於14個展廳。展廳從民間的文化視角,從不同層面,經由展品反映著民俗歷史的片段及變遷。它不是宏大的敘事,卻蘊含著源自民間的酸甜苦辣鹹。
展廳包括宗教文化展廳、兵器展廳、土家家具展廳、土煙用具展廳、石雕展廳、狀元文化展廳、木雕展廳、鴉片用具展廳、古字畫展廳、紅木家具展廳、精品床展廳、官方用品展廳、巴人滿頂床展廳、繡品展廳。

農耕館

農耕館是2014年至2015年初新建展館,共分為4廳1屋,館內展出了傳統農業的生產、加工、儲存、計量的工具,以及相應的衣食住行用等物件,讓我們這些受益農耕文明的後人們,對先輩的勤勞、智慧、淳樸、厚道,留下深刻的記憶。旨在勿忘農耕,再創現代文明的輝煌。
有土不土皆自然,無文而文即華章。
1、耕耘農具廳
“犁”作為耕地的主要農具,顯然烙上了時代的印記:春秋戰國.時期,牛牽引犁耕地,逐漸普及使用。唐代曲轅犁的創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標誌著我國耕作農具的成熟和先進。至宋代,形成了以耕、耙、耖為中心的的水田農具體系。
本廳印證著這個體系,併兼及旱地部分耕耘農具,鋤頭、薅鋤等。
2、紡織工具廳
土粗布,又稱家織布、家機布,是祖祖輩輩世代沿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本廳展示的手搖紡線車和手工織布機,就是紡織土粗布的工具。
男耕女織,自然分工,自給自足,是農耕社會小農經濟普遍的勞作範式。“豐衣足食”就是小康人家。
3、非耕耘器具廳
本廳展示的非耕耘器具,指的是秋收冬藏時節糧食作物的清選、加工、計量、儲存的器具。
在穀物清選器具中,風扇車俗稱“風斗”,它不僅領先西方近千年,其蘊含的科技價值是:現代“離心式壓縮機的祖先”。
非耕耘器具同耕耘農具一樣,見證了中國農耕文明曾經的輝煌。
4、漁獵工具廳
宜都漁獵的歷史源遠流長。長江、清江、漁洋河流經的宜都,溪流交錯,丘陵起伏,深山密林。據有關記載,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漁獵生息。
傳統的捕魚撈蝦打獵“趕仗”(圍獵),是宜都傳統農耕勞作的自然補充。
本廳收藏各種漁獵工具及相關文物160餘件,直觀地展現了現代農業環境下不復存在的漁獵生活。
5、祖屋
本展廳分堂屋、側屋、屋前三部分,展出以家庭為社會單元的起居、禮俗、勞作的場所,以及相關的物件。
(1)、堂屋
傳統民居的堂屋,是舉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禮儀的場所。逢年過節祭神拜祖,婚喪嫁聚慶生祝壽,傳承儒家文化和禮儀習俗。在這裡,講究禮數尊卑,講究心誠氣定,講究家規門風。因此,無論富貴貧賤,但凡居有定所的人家,堂屋是不可或缺的。
(2)、側屋
側屋有居室、廚屋。
(3)、屋前
屋前有水田、旱田、菜園、三人腳踏水車,石磙、春碓窩、石碾子、以及石牛、石牛碑文等。

紅色記憶展廳

紅色記憶展廳是宜都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為了充分發掘、利用宜都革命老區的紅色寶藏,繼承老區光榮傳統,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與宜都市正國民俗博物館合作舉辦了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至抗美援朝時期的革命老區展。展現了英雄的紅色蘇區、燦若群星的革命英豪,譜寫了宜都革命老區的璀璨華章。
紅色記憶展共展出實物56件,圖片82套,共138件(套),其中市老促會提供91件(套),正國博物館提供實物47件。展品包括:各類與宜都相關的革命圖片,各類與宜都老區抗戰、解放戰爭、抗美緩朝時期的武器,革命老區形勢圖等。

館藏資源

館藏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一萬餘件。其中登記的藏品1800件,其餘藏品尚未悉數登記。

社會活動

宜都市正國民俗博物館興建以來,累計接待考察調研、參觀學習、休閒旅遊者達萬餘人,已成為對外展示宜都的一個獨特視窗。
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紀委副書記何勇、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冬權、湖北省委書記羅清泉、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國生、省紀委書記黃先耀等領導多次到正國民俗博物館視察工作。
2010年8月11日至12日,“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培育旅遊市場主體現場會”在宜昌召開,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憲生、副省長張通和與會代表在參觀了正國民俗博物館後,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0年12月13日,湖北省民辦博物館工作現場會在宜都市召開,與會領導在會前參觀了正國民俗博物館,稱讚正國民俗博物館是“湖北省不可多得的一朵奇葩”。
館長劉正國於2011年被評選為“宜昌十大民選新聞人物”。2012年,正國民俗博物館被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社會發展中心命名為“全國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並榮獲全國第五屆“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年度貢獻獎”。
2012年11月26日,湖北省博物館與宜都市正國民俗博物館簽定了《湖北省國家一級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協定書》,湖北省博物館“自願、無償”的幫助提升正國民俗博物辦館水平,引導正國博物館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2014年,宜都市正國民俗博物館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研究基地”,並授牌。
2015年5月,正國民俗博物館正式成立“中國民間文化研究基地”學術部,將以正國博物館為載體,研究本地文化,以更好地保護、展示、傳承民間傳統珍品,充分發揮民間文物的宣傳教育功能,服務社會,造化一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