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秋雪見寄二首

次韻子瞻秋雪見寄二首

《次韻子瞻秋雪見寄二首》是宋朝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蘇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韻子瞻秋雪見寄二首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蘇轍
詩詞原文,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其一
秋氣蕭騷仍見雪,客愁繚繞動縈心。
幽吟北戶窗聲細,歸夢函關馬跡深。
疏樹飛花輕蔌蔌,衰荷留柄亂簪簪
遙聞詩酒皆推勝,社客何人近納賝。
平時出處常聯袂,文翰叨陪舊服膺。
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少良朋。
何時杯酒看浮白,清夜餚蔬粗滿登。
離思隔年詩不盡,秦梁雖遠速須應。
其二
平時出處常聯袂,文翰叨陪舊服膺。
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少良朋。
何時杯酒看浮白,清夜餚蔬粗滿登。
離思隔年詩不盡,秦梁雖遠速須譍。

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蘇轍(1039-1112) 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蘇轍說蘇軾:“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蘇軾說蘇轍:“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
“軾”意指車上的扶手,“轍”意為車碾過的痕跡。想當初蘇洵為兩個兒子起名字的時候,沒想到兩個兒子日後無論在家庭、仕途,還是在文學上都如此相得益彰。
蘇轍,字子由,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蘇家兄弟情誼之深厚讓人罕見。他們是兄弟、是師生、是詩詞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榮辱與共的夥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勵安慰的知己。翻看一下兩人的詩集,很大一部分是兩人的互答詩,蘇軾幾乎每到一個任所就給子由寄信贈詩,晚年被貶謫時更甚。
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與蘇轍同科進士一起步入仕途,兩人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變法爭鬥中共同進退,晚年同樣被貶到南方的蠻荒地帶。蘇轍性格沉穩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蘇軾一籌,常常給予兄長忠告。所以他的仕途較為平坦些。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任鳳翔府判官,弟轍送至鄭州。這是兄弟間第一次分手。蘇軾登高眺望子由的烏帽隨山坡的起伏而忽隱忽現的影象,頓生出悲憫和憂傷。蘇軾杭州三年任期屆滿時,他請調至密州,因為當時蘇轍正任職濟南,兩地都在山東,相距不遠。在熙寧九月(1076年)的中秋夜由於懷念子由而寫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願望。烏台詩案時,蘇轍欲學漢代提縈救父典故,願免一身官職為兄贖罪,最後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務。蘇軾出獄後,蘇轍前去接獄,特捂其口,以示三緘其口。元佑年間蘇轍升尚書右丞,蘇軾遭人排擠,乞求外任,蘇轍連上四札,也乞外任。
唐代韋應物有“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的詩句,子瞻讀後感觸很深,與子由約定“夜雨對床”,後來兩人在互答詩中不斷提起,如蘇軾曾說:“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愛高官職。”,在絕命詩兩首寄子由時說:“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世未了因。” 但這種心愿一直未能實現。蘇轍曾說:“昔余少年,從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幼時“遊戲圖書,寤寐其中,早餘二人,要始是終。”,“平足之愛,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憐弱弟,豈關天下無良朋。”。在《東坡墓志銘》上說:“扶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在寫給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詩中說:“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是吾兄弟,更是賢友生。”。還常常說他實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另外據宋人筆記記載“東坡病歿於晉陵,伯達、叔仲歸許昌。生事蕭然。公篤愛天倫。曩歲別業在浚都,鬻之九千數百錢,悉以助焉。囑以輕用,時公方降三官,謫籍奪俸。東坡歿後,二蘇兩房大小近百餘口聚居。”
《巨人何以成為巨人》中說:越是精神強大的人,越是需要擁有最豐富的精神資源。一個巨人不但需要通過研究典籍占有歷代前賢的精神財富,不但需要通過研究人性和社會來把握人性需要和歷史的走向,他還同時需要周圍那些有血有肉人的理解、支持、溫暖、尊敬、鼓勵,他需要從這樣的心靈交流中得到勇氣和力量。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再偉大的人也會枯竭夭亡而無從其偉大了。
正因為有蘇子由、有歐陽修、有張方平、有范縝、有蘇過、有蘇門四學士、有陳糙、有佛印、有參寥、有朝雲、有……,他這個巨人才不會孤獨飄渺,他的人格才那么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他們也成就了東坡的一些人格魅力,成就了一些光輝的詩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