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故城遺址

樓蘭故城遺址

樓蘭故城遺址,是中國 漢、魏、西晉時期古城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孔雀河下游,羅布泊西北,東經89°55′22″,北緯40°29′55″。是漢代中原通西域絲綢之路南線上必經的重鎮,在東西文化交流上超過重要作用。古樓蘭城平面呈正方形,邊長330米,總面積10萬平方米。城垣殘存,城分兩區,建築布局分明,城外有佛寺、烽燧等遺址。出土有漢晉時期珍貴文物多種以及漢文和佉盧文簡牘。墓葬群在古羅布泊北岸。樓蘭故城遺址是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和亞洲內陸生態變化的重要遺址。

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考察中,嚮導艾爾得克偶然發現這處遺址。1979至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 7次組隊進入羅布荒漠調查樓蘭故城。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前2世紀樓蘭王國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要衝,經濟繁榮,有著極盛一時的歷史和燦爛的綠洲文化。但是由於樓蘭遺址受自然環境和人為破壞較大,目前,國家和政府已經規劃對樓蘭遺址實施保護,屬於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歷史,文物簡介,女古屍之謎,樓蘭古城之謎,樓蘭消失之謎,意義,考古發現,文物保護,

歷史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廓,臨鹽澤。”西漢王朝與匈奴激烈抗爭,通達西、南亞只能取道阿爾金山崑崙山北麓或天山南麓。地當西行孔道的樓蘭很快發展成為“絲綢之路”上的新興都市。樓蘭城牆大約修築於西漢末年或東漢初年。4世紀中葉以後隨著絲路交通的轉移,樓蘭逐漸衰落,後沉沒在沙磧之中。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
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羅布泊考察中,嚮導艾爾得克偶然發現這處遺址。瑞典的探險家斯文赫定正在羅布泊西部探測,他的維吾爾族嚮導阿爾迪克在返回考察營地取丟失的鋤頭時,遇到了大風暴,迷失了方向。但這位機智勇敢的嚮導,後來不但回到了原來的營地,還發現了一座高大的佛塔和密集的廢墟,後來經過考古發掘,證實這裡就是消失了上千年的樓蘭故城。
1901年,斯文赫定在遺址中掘取了大量漢文木簡、文書,少量佉盧文書、古錢、精美木器等文物。所獲佉盧文書中有“ Krorain” 字樣,與樓蘭音通,推定該遺址就是漢文古籍中的“樓蘭”城。此後,美國的E.亨廷頓、英國的A.斯坦因、日人大谷光瑞、桔瑞超等先後多次進入樓蘭,進行盜掘,取走漢書木簡、文書 570多件,佉盧文書50多件。所出漢文資料,最早的紀年文字為曹魏嘉平四年 (252),最晚為前涼建興十八年 (330)。
1979至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 7次組隊進入羅布荒漠調查樓蘭故城。
1980年對故城及城郊漢墓進行了發掘。
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簡介

女古屍之謎

孔雀河下游的鐵板河三角洲,曾發現了一片墓地,建立在河道中距今地面約七、八米的一處高台地上。
樓蘭美女樓蘭美女
墓中出土有一具中年女性乾屍,體膚指甲均保存完好。她有一張瘦削的臉龐,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頭髮披肩。她上身裹一塊粗毛織的毯子,胸前的毯邊用削尖的樹枝別住,下身裹一塊羊皮,腳上穿一雙翻毛皮製的鞋子,頭上戴氈帽,帽上還插了兩根雁翎,被世人稱為 "樓蘭美女"。
經用她身上裹的豐皮殘片作碳14測定,表明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屍。她是誰?為什麼會埋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她生前屬於哪個民族部落
人民網若羌5月10日電(通訊員 王若丹)5月8日,筆者在距離新疆若羌縣300多公里的樓蘭文物保護站看到,十幾名建築施工人員正在進行新建房屋的外牆裝修和天窗安裝。據施工人員介紹說,在建的是樓蘭文物保護站的管理用房,是樓蘭故城遺址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一部分,目前房屋主體已經竣工。
據了解,該項目位於若羌縣樓蘭故城遺址保護區內,項目承辦單位為若羌縣文化體育廣播影視局,工程建築面積為3990.35平方米,計畫投資500萬元,於今年3月15日開工,計畫9月30日竣工。建築規模包括790.5平方米管理用房、2400平方米步道、1600米圍牆、800平方米停車場,以及高度為35米的鋼架瞭望塔及其供排水、採暖、電氣等配套基礎設施。目前樓蘭工作站建設項目正在緊張的施工階段,其中三層磚混結構的管理用房主體已經竣工。
據項目負責人焦迎新介紹:“樓蘭故城遺址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目前管理用房已經竣工,下一階段計畫建造35米高的鋼架瞭望塔,預計7月底可竣工投入使用。停車場、步道等配套基礎設施正在進行前期的準備工作,全部工程預計將於9月底全部完工並投入使用。目前樓蘭文物保護站的水電問題已經得到基本解決,通過不斷完善保護站附近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大對樓蘭故城遺址和文物的保護力度。”
“基礎設施全部建好後,現有的辦公和住宿條件都會得到很大的改善。現在工作人員每天去遺址附近巡邏要走40多公里路,騎機車往返最少需要5、6個小時,遇到風沙天氣就會影響巡邏。等到瞭望塔建好後,將架設高倍望遠鏡,到時候就不用每天盲目地四處巡邏了,可以隨時掌握方圓百十公里範圍內的情況,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保護樓蘭遺址。”樓蘭文物保護站工作人員楊俊說。
據悉,樓蘭故城遺址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若羌縣今年確定的60項民生工程之一,基礎設施全部完善後,將成立正式的樓蘭遺址保護機構。樓蘭故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北,遺址內有大片的文物古蹟和墓葬群,多年來常有不法分子進入該區域挖掘墓葬,由於遺址面積大、周邊環境惡劣,給遺址保護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樓蘭故城遺址保護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使用後,將突破目前樓蘭遺址保護工作的局限性,改善辦公條件,解決工作人員出行巡邏的難題,對打擊偷盜犯罪行為、提升樓蘭故城遺址保護工作水平具有標誌性的意義。

樓蘭古城之謎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完成了羅布泊西部的探險開始返程。這時,他和他的維吾爾族嚮導阿爾迪克發現用於考察的一把鏟子遺留在了營地。阿爾迪克返回營地尋找時遇到了風暴,迷失了方向,但卻在迷途中意外地闖入了一座古城,他發現了許多文物和雕刻精美的木板、古代銅錢斯文·赫定對阿的發現大喜過忘。1903年,斯文·赫定進入了這座古城,並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回國後,他向世界宣布,他發現了中國史籍記載的著名的樓蘭城。他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從此,舉世聞名的新疆重要古蹟樓蘭就像一個強大磁鐵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樓蘭古城位於羅布泊西北角,是漢唐時期西域交通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許多商隊經過這裡時,都要在此暫時休息。當時樓蘭城內商鋪連片,佛寺香火繚繞,東來西往的各國使團客商、僧侶遊客常年不斷,多種語言文字在這裡交流。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4世紀前後消亡。漢武帝時,探險家張騫就帶回了有關樓蘭的信息。《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說明公元前2世紀樓蘭已是個“城郭之國”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東西方的通路,同時漢朝與當時強大的匈奴爭奪控制西域的鬥爭也日趨激烈。公元前108年漢將王恢征服了樓蘭。經過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征戰,漢王朝徹底控制了西域,同時也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東西方交通和絲綢貿易興盛起來,同時也刺激了位於絲綢之路咽喉地位的樓蘭古國的經濟繁榮和發展,樓蘭王國全盛時期,東起古陽關,西到尼雅河畔,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一帶。而樓蘭古城就是樓蘭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但4世紀時,樓蘭突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樓蘭古城一帶“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盛極一時的樓蘭文明不明原因地隨著歲月而去了。
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從各自的觀點來解釋這個未解之謎:有人認為是由於羅布泊的枯竭,自然環境的變化,河流改道等原因。也有人認為是孔雀河上游不合理地引水、蓄水造成的。更有人認為是絲綢之路改道、異族入侵等原因造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么,究竟哪方面更接近歷史真實呢?
22年前,考古學家在距孔雀河數里的地方,發現了3800年前“樓蘭王國”的神秘墓葬。該墓葬不惜以大量樹木為代價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組組用七層胡楊木樁圍成的同心圓圈,木徑粗達30餘厘米。整座墓地遠遠望去,就如一輪古老滄桑的太陽,鑲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們稱其為“太陽墓葬”。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
考察發現,墓葬木樁可以固沙強冢,沒有它們,在沙地上,要挖掘建設深達兩米多的墓穴是很難的。然而固沙為何採取如此形式,顯示如此圖案?它代表著什麼意義?難道是“太陽崇拜”嗎?果真如此,為何墓主人均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東方?“樓蘭王國”是毀於為建造大規模的“太陽墓葬”,而大肆砍伐林木的活動呢?“樓蘭王國”的先民們,為什麼要在大漠中建造如此奇異的太陽形墓葬?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斯文·赫定認為他所發現的就是樓蘭王國的都城,這已被多數學者專家所認同,但至今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見。那么,這個遺址到底是不是樓蘭城呢?
在編號為羅布泊地區鐵板河一號墓(LOTMl)里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木乃伊。她面目清秀,深目微閉,屬於白種人,被譽為“樓蘭美女”。
那么她的先輩是何時遷來的?又是什麼地方遷來的?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從樓蘭王伐色摩那(漢名元孟)到鄯善王尉屠耆,他們是白種人呢?還是黃白混血?如果是白種人他們屬於什麼民族?如果是混血,又是哪兩個民族婚生的?樓蘭國的居民都有哪些民族?哪個民族是主體民族?……
1979年,新疆考古所的一支考察隊在羅布泊以東發現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墓中死者有的衣著完整,頭戴尖氈帽,帽頂還插了幾根繩。
這種奇特的服飾令考古學家驚訝不已。經仔細測量發現,這些人屬於“深目高鼻”的古歐洲人種,與現代北歐人很相似。他們的頭骨可以分成兩組,一組與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青銅時代的安德洛諾沃文化相近;另一組與時代更古老的阿凡納沃文化相近。也就是說,在同一地點,埋葬著兩批體態不同的古歐洲人。
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樓蘭古城東郊東漢的墓葬中,找到了5個歐洲人種遺體。有人根據樓蘭人毛髮成分測定,認為這些人很可能與來自東地中海的民族有關。總之,如果說樓蘭古國是個民族成份十分複雜的國家,那么,這些古歐洲人到底是什麼民族?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而千里迢迢奔赴樓蘭?後來他們又去了哪裡?
面對樓蘭,斯文·赫定迷茫的自問:“我很奇怪,我們瑞典怎么就沒有一塊比我在樓蘭發現的木簡和紙片更古老的石頭?”
樓蘭,一個等待人們去破解的千古之謎。

樓蘭消失之謎

最早發現樓蘭古城的維吾爾族嚮導,名叫艾爾迪克;那位白人老者,就是赫赫有名的探險家、瑞典人斯文·赫定
樓蘭古城復原圖樓蘭古城復原圖
1900年3月27日,傍晚,塔克拉瑪乾沙漠。一位白人老者和幾名嚮導、幾頭駱駝在緩慢地行走著。沿著古塔里木河的河道,他們想尋找行蹤不定的羅布泊,在太陽落下的時候,他們終於來到了一個土崗上。這時,白人老者發現駱駝身上的水袋在漏水,所剩的水已經寥寥無幾。禍不單行,嚮導發現他們落腳必須用的鐵鏟也丟失了。老者決定,所有人員立刻就地休整,嚮導獨自返回尋找鐵鏟。
行進中,獨行的嚮導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古城的城牆、街道、房屋,甚至還有烽火台。嚮導以為自己產生了幻覺,使勁揉了揉眼睛,才敢確定這一切並不是幻覺。他立刻返回把這個發現告訴了老者。老者異常興奮,他們循著嚮導的指引來到了那一片古城。由於沒有了水,匆匆查看後他們就離開了。第二年他們又按照原路回到了這裡,進行了大量發掘。老者根據當地出土的佉盧文簡牘“kroraina”一詞,推定古城名為“樓蘭”。此後,樓蘭這個名字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一直深深地吸引著世界。最早發現樓蘭古城的維吾爾族嚮導,名叫艾爾迪克;那位白人老者,就是赫赫有名的探險家、瑞典人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在這裡發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寫有漢字的紙片、120片竹簡和幾枝毛筆。這個被斯文·赫定稱為“沙漠中的龐貝城”的古城震驚了整個世界。隨後,許多國家的考古學家、地理地質學者、探險隊接踵而至……
各國探險隊在樓蘭古城及羅布泊地區發掘出的文物數量之豐富、價值之大,震驚了全世界。在各種出土文物中,樓蘭古城出土的漢錦和晉代手抄《戰國策》最為珍貴。漢錦大約製作於公元1-2世紀,做工精細,色彩絢麗,並繡有文字,如“延年益壽”“昌樂光明”“延年益壽宜子孫”等吉祥字樣。這裡發掘出的晉代手抄字紙,比歐洲人最早的紙張都要早600餘年。以斯文·赫定為代表的探險家們,盛讚樓蘭是一個湮沒在“沙漠中的寶地”,是遺落在歷史角落的“博物館”,是“東方的龐貝城”。
延續了數千年的文明,湮沒了數千年的記憶,慢慢揭開了神秘面紗,樓蘭古城,在風沙和荒煙中漸漸顯露出來。
考古專家根據樓蘭古城附近遺址出土的古墓乾屍推論,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時間,樓蘭地區生活著一群以遊牧為生的人,他們金髮碧眼,與古歐羅巴人種同宗。或許是因為逐水草而獵,他們僅留下幾具乾屍,就神秘地消失了。
其後2000餘年,這一地區的歷史出現斷層,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中均找不到樓蘭一絲痕跡。
西漢時,樓蘭又出現了,是西域36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後,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要道。司馬遷時代,“樓蘭”一名已為漢人所知,這些記錄就是依據張騫出使西域的所見所聞而來。
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出使西域
魏晉時期,中央政府設定西域長史一職,治所就在樓蘭,樓蘭也因此成為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從長安出發,古絲綢之路一路西延,到達樓蘭時開始分為南北兩道。樓蘭作為亞歐大陸心臟位置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
晉代之後,樓蘭突然再次消失,一個曾經繁華一時的西域重鎮,在此後的1500多年裡再次銷聲匿跡。
從公元前176年始見記錄,至公元前77年更名為“鄯善”盛極一時,再到4世紀左右突然消失,樓蘭留在文獻中的歷史十分短暫,也留下了許多不解之謎。

意義

樓蘭故城遺址的發現,為了解中原王朝與西域古國的關係,研究東西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
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乾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儘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迷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樓蘭是祖先留給巴州的一筆無法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巴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當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時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這就是以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的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畫地開發樓蘭及古城文化遺產。使它們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

考古發現

樓蘭古城地處羌若縣東北部,距縣城約300公里,位於羅布泊以西偏北岸邊,在孔雀河南岸7公里處。 公元前後,曾有過的樓蘭國,是當時是聞名遐邇的絲路重鎮,公元4世紀前後,這個國家神秘消失,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靜立在沙漠中。現存的樓蘭遺址大致呈正方形,每邊城牆均大致在330米左右,城區面積大致為1.1平方公里,城內還存有殘破的院落及高聳的佛塔。從樓蘭古城中發現了不少古代文物,有各種器皿及錢幣,最珍貴的當數晉代手抄本《戰國策》。
故城略近方形,方向 342°,城牆長期受東北向季風吹蝕,多已無存。據四面城牆殘段的延伸線推算,原東牆長約 333.5米,南牆長約 329米,西牆、北牆長約327 米,面積約10萬多平方米。四面城牆正中部有缺口,似為城門,其中西城牆缺口處有兩個殘土墩,相距 4米,似為瓮城遺蹟。城牆用紅柳枝與粘土相間築成,紅柳枝一層厚10~20厘米,粘土層厚40~80厘米,未經夯打。城內有一條古河道,自西北流向東南,與孔雀河支流相通,將城址劃分為西南區和東北區。西南區保存著成片建築遺蹟,木質柱樑及紅柳牆清楚可見。紅柳牆是用紅柳編成牆體,內外再敷一層薄泥。建築遺蹟呈四合式院落。最主要的一處建築是位於古河道南的“三間房”,為城內最顯目的標誌之一。院落坐北朝南,東西寬60米,南北進深30多米。北房 3間保存較好,土坯砌牆,東西兩廂房可見遺蹟,牆用大木材作框架,紅柳枝夾條,外塗草泥。構築的特點是取平整枋木置於地面 (其中最長一根長640厘米,寬35厘米,厚20厘米),枋木兩端鑿榫立柱架梁,四周木樑,柱架縱橫,總數不下百根。此處曾發現西域長史府大批文書、殘簡和木尺、筆、漆器、陶器等。“三間房”是城中唯一用土坯砌牆的房屋,布局嚴謹,推測當為官署遺址。城東北區現存佛塔 1座,塔基方形,夯築,邊長19.5米,塔身圓柱形,土坯砌成,殘高10.4米。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
城中最特殊的建築遺蹟是中部的“三間房”遺址,這三間房屋的牆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壘砌而成的一處遺址,坐北朝南,東西兩端的房屋都是木結構的,木料上還殘留著朱漆,有的木料長達6.4米。從這一組建築物的位置和構造等情況分析,這裡可能就是當年樓蘭城的衙府所在地。
城的西南為住宅區,早已坍塌。住宅的牆壁大多是用兩排紅柳,中間夾泥,再以葦繩加固後,外面再抹泥而築成的。城中有一條東西走向、穿城而過的古渠道遺蹟,可能是古樓蘭城居民取水的水源。
城的周圍還有一些佛寺和烽燧等的遺蹟和古墓,出土了許多文物,其中有漢代的五銖錢、貴霜王國錢幣、唐代錢幣,漢文和佉盧文的殘簡,絲、毛織品的殘件,漆器、木器、玉器、銅器、料珠、金銀戒指、耳環以及玻璃器皿碎片等等,有很多不是中原地區的器物。
故城東北有兩處兩漢時期的墓地,發掘 9座,墓葬為豎穴土坑,有單人、雙人和多人葬 3種。出土遺物除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弓箭、木器、手制陶器外,還有來自中原地區的銅鏡、錦、絹、漆器。城內外曾採集到大量細石器、玉石斧、漢式弩機、各種銅鏃、五銖錢、半兩錢、貨泉、陶器、玻璃器和金器、銅器、木器、紡織品、飾件及瑪瑙珠,還有一枚貴霜王國錢幣。
樓蘭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
關於樓蘭古城的性質,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種意見認為它是西域鄯善國都城;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西漢時期樓蘭還沒有建城,它是在東漢屯田後發展起來的,因此故城應是魏晉時期的西域長史治所。

文物保護

樓蘭故城遺址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若羌縣今年確定的60項民生工程之一,基礎設施全部完善後,將正式成立樓蘭遺址保護機構。  樓蘭故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北,遺址內有大量的文物古蹟和墓葬群,多年來常有不法分子進入該區域挖掘墓葬,由於遺址面積大、周邊環境惡劣,給遺址保護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樓蘭故城遺址保護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使用後,將突破目前樓蘭遺址保護工作的局限性,解決工作人員出行巡邏的難題,對打擊偷盜犯罪行為、提升樓蘭故城遺址保護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