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後溝古村

榆次後溝古村

榆次 後溝古村位於山西榆次區東趙鄉,與壽陽縣交界,總面積1.33平方公里,現有村民75戶,250多人。

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地貌為典型的黃土高原低山丘陵,民居多為清,民國年間建造的獨立式窯洞,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為主,門前的抱鼓石,門枕石,門楣及照壁保存完好,村內現存18座大小廟宇和12個民俗老院及祠堂,戲台,充分反映了傳統的“神權”和“族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榆次後溝古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著名景點:觀音堂真武廟
  • 地形:低山丘陵
古村簡介,建築環境,觀音堂真武廟,古戲台山神廟,

古村簡介

保存完好的地下排水系統展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地理位置
榆次後溝古村
榆次後溝古村被譽為“黃土旱塬農耕文明的傳統經典”。經專家反覆考證,2003年後溝古村被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家協會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唯一的古村落調查範本,並於2005年9月9日正式對外開放。
後溝古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12. 8度,北緯37.6度;地質形成時代為中生界三迭系(T)、新生界第三第(N2)、新生界第四第(Q),最高海拔974米,最低海拔907米,相對高差達67米。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後溝村溝、垣、坡、灘縱橫交錯的獨特風貌。
後溝有村諺云:“四十里龍門河正當中,二龍戲珠後溝村”,後溝古村置村何時尚無考證。從考古發現的一塊唐代墓志銘推算約為公元819年;而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古村修建觀音堂的碑文記載的“年代替遠,不知深淺”,使後溝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建築環境

後溝民居建築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土穴窯居,其特點是依涯就勢、隨形生變、層窯疊院,參差別致。遙相呼應的石窯、土窯、磚窯、明券窯、土挖窯、獨體窯、里外窯等,形成了後溝渾然天成的獨特風景。
後溝古村神廟系統相當完善,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村落共建廟13座,神塑18尊,觀音廟、真武廟、關帝廟、文昌閣、魁星樓、河神廟、山神廟等神廟依風水而建,按方位而立,將佛教、道教、儒教囊括為一統,這一現象在國內尚為罕見。
後溝古村完整的排水系統、等級分明的窯居建築格局、威嚴的張家祠堂、精緻的古戲台、自給自足的生產作坊、防患未然的倉儲制度等充分顯示出族權勢力的統治地位。尤其是排水系統的科學性與實用性獨創中華之最。

觀音堂真武廟

觀音堂
觀音堂坐落於後溝古村西南方向的半崖之上,坐南朝北,與村中玉皇殿隔河相峙,俗稱南寺。全寺占地面積490.17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20間;依次由山門、鐘鼓二樓、東西廊房、耳殿和南大殿三大部分構成,為長方形四合院堂式寺廟,是一座保持著明、清建築風格且保存較為完整的磚木結構建築寺院。觀音堂大殿面闊五間,主祀觀音及送子、財神等塑像;其斗拱木雕龍首鳳喙為民間寺廟所少見,檐板真金貼繪龍紋和梁間龍紋彩繪為明清兩代盛世佳作,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徵和很高的藝術價值。觀音堂始建年代不詳,唯據寺內壁龕大明天啟六年(1626)重修碑記載:“有古剎一座,年代替遠,不知深淺”,後陸續又經大清康熙、乾隆、道光和清末民國等年代數次擴建維修,始成今日之規模。
榆次後溝古村
真武廟
玄天宮(真武廟)坐北向南,坐落於後溝村北高阜處,為村中最高建築,和觀音堂子午相對,與村南山崗上的魁星樓遙相呼應。玄天宮原稱玄武廟,是北方正神安天玄武大帝的宮闕。中國道教中,玄武乃龜蛇結合的形體,傳為玄武大帝的胃、腸所化,故玄武帝神通廣大,道法無邊。宋時因避帝祖名諱而改“玄”為“真”,故後世又稱真武廟。玄天宮始建於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大清康熙五十年(1711)補修,嘉慶十九年(1814)重修,清末民國時期亦曾維修,毀於文革“大破四舊”中,2005年5月重建。

古戲台山神廟

古戲台
古戲台古稱樂樓、樂亭,是酬神娛人的場所。這是一座前棚後殿的磚、木結構的古建築。其前後銜接自然和諧,造型穩重大氣,吊柱暗懸,斗欄明紋,檐角平緩,耳牆樸實,磚、石、木三雕俱精,卷棚頂弧線極美。有較高的審美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古戲台始建年份不祥,但從其遺存的部分構件工藝看,當不晚於清乾隆朝,清鹹豐七年(1857)重修,文革初期“大破四舊”中曾遭部分損壞,2005年5月重修。
山神廟
山神,原由遠古先民自然崇拜衍化而成,為管理一方(座)山域之神,司山固脈靈、林豐草茂之職。古時,狼狐較多,經常出沒山村,傷害幼兒及豬羊家畜,故當地民俗祭  中對山神祈求又多了一項職能:鎮山巡徑,驅獸護民。
後溝山神廟始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移址重修於嘉慶十九年(1814),毀於公元1963年間,2005年5月重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