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楊白粉病

楓楊白粉病

楓楊白粉病,主要危害作物是楓楊,主要為害部位是葉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楓楊白粉病
  • 主要危害作物:楓楊
  • 主要為害部位:葉背
疾病與危害,發布症狀,疾病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疾病與危害

分布於栽培地區。危害榛、楓楊、毛瑞香、厚朴、臭椿、核桃、桑、杞柳、八角楓、山楂、繡線菊、冬青、梓樹、白楊、爬山虎、化香樹、檀樹的等植物。感病葉片硬化。

發布症狀

多發生於葉背,初期葉上為退綠斑,發生嚴重時,布滿粉煤層,後期病葉上布滿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閉囊殼。

疾病病原

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球針殼屬(Phyllactinia)
楓楊白粉病楓楊白粉病
的榛球針殼菌[P. corylea (Pers.) Karst.]。菌絲體內生,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棍棒形、串生,頂端具1乳狀突起,大小為48.80~383.4μm×20.74~24.40μm;閉囊殼直徑為170.4~241.4μm;附屬絲長度為255 .6~383.3μm,其長度一般為閉囊殼長度的1.6倍。子囊為長圓形,有柄,大小範圍為71.0~78.1μm×28.4~31.2μm,束狀排列於閉囊殼底部,子囊最多可達15個,一般為7~11個。子囊中一般含有2個子囊孢子,但也有1個子囊孢子的,凡含2個孢子的則柄較短,只含有1個孢子的則柄較長;子囊孢子橢圓形,呈黃色,頂生,大小範圍為29.18~41.48μm×14.04~18.80μm。閉囊殼的附屬絲球針狀。

發生規律

病菌以閉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春暖,條件適宜時,釋放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以後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借風雨傳播。此病發生期較長,5-9月均可發生,以8-9月發生較為嚴重。

防治方法

①注意清潔衛生,花期結束後及時拔除被害莖葉燒毀,減少侵染源。
②注意透風透光,不宜栽植過密,增施磷鉀肥料,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③藥劑防治可在發芽前或生長期兩個階段進行,應注意避開植物的開花期和高溫期(32℃以上)用藥。
冬季或早春植物休眠期可用3-5波美度石硫合劑噴苗圃地面,初春發芽期,可使用0.3-0.5波美度液,採用剷除劑時,結合清除病源效果更好。
藥劑可選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1500-2000倍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10天噴1次,噴藥次數,視病情發展而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