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亭

楓亭

楓亭鎮, 自古是閩中沿海興化府莆田縣、仙遊縣與泉州府惠安縣交界處的商貿重鎮,暨今莆田市城廂區、仙遊縣、泉州市泉港區等三縣區交匯處的交通要鎮,是聯繫湄洲港南岸(惠安)與北岸(莆田)的中樞紐帶,是包含原泉州港、興化港在內的湄洲港中心,是福建省四大名鎮之一。

楓亭鎮,西北方向距離仙遊縣城鯉城26公里,正南方向距離惠安縣城螺城27公里,東北方向距離莆田縣城荔城(興化府城)30公里,西南方向距離晉江縣城刺桐城(泉州府城鯉城)50公里。楓亭鎮,作為以莆田荔城、仙遊鯉城為代表的莆仙文化和以晉江刺桐城、惠安螺城為代表的泉州文化的綜合影響力達到均衡的交界地,通用莆仙話。在文化方面,楓亭鎮融合莆田、仙遊、晉江、惠安四縣文化,結合自身特點創新發展,形成特色的楓慈谿文化,有國家非遺《楓亭元宵游燈暨文藝踩街習俗》。

楓亭,這個有著詩意的千年古鎮,得名於西漢何氏九仙結楓為亭的美麗傳說。她位於楓慈谿下游,古往今來,這裡商貿發達,文化燦爛,藝術鼎盛,曾孕育過陳洪進、蔡襄、蔡京、蔡卞、林亨、薛奕、肖妃、陳遷、林蘭友、林肇祺等歷史名人。自宋到清,楓亭登進士第的達127人,任知縣以上的112人,有科甲冠八閩之美譽。現存文物古蹟眾多,有萬壽塔、會元寺、會心書院、宋代古荔樹、蔡襄陵園、蔡京相府遺址、蔡京墓、肖妃墓等,其中,天中萬壽塔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戶部尚書鄭紀有詩讚曰

楓溪城市賽仙遊,環聚民居瞰碧流。

雲覆荔蔭迷驛道,潮隨月色幌漁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楓亭
  • 外文名稱:Feng Ting Town
  • 別名:楓城、楓江、楓亭市(縣)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仙遊縣
  • 下轄地區:7個社區、19個村
  • 政府駐地:霞街社區北門自然村
  • 電話區號:0594
  • 郵政區碼:351254
  • 地理位置:福建沿海湄洲港中岸
  • 面積:91.12平方公里
  • 人口:15多萬人
  • 方言:楓亭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萬壽塔、會元寺、會心書院、宋代荔樹、蔡襄陵園、蔡京墓、肖妃墓
  • 機場:晉江機場、長樂機場
  • 火車站:仙遊(楓亭)動車站
  • 車牌代碼:閩B
  • 高等學校: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
  • 經濟新區:濱海新城、楓亭世紀城、動車站
  • 樓盤:濱海財富廣場、建峰中央公園
  • 城市綜合體:濱江步行街、楓城新都、萬星廣場
  • 國家非遺:楓亭元宵游燈暨文藝踩街習俗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置楓亭縣,商業史話,行政隸屬,旅遊景觀,塔斗山,大帽山,獅鳴寺,赤嶺,蔡襄陵園,人文景觀,陳政陳元光,留從效,陳洪進,蔡襄,蔡京,蔡卞,薛奕,林亨,林蘭友,風土人情,楓亭游燈,三十八鄉巡遊,朱寨巡遊,九社巡遊,東宅廟會,氣候物產,楓亭糕,海蠣餅,楓亭蟶插,楓亭豬腳凍,瑞祥,白切羊肉,乾燜羊肉,海蠣煎,基礎設施,教育學園,歷史之最,總體規劃,

基本信息

楓亭鎮,位於福建省湄洲灣港中岸,莆田、仙遊、惠安三縣交界處,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地帶,是福建擴大東南開放建設海西的前沿區域,古有沿海“商埠之都”美譽。由於楓亭地理位置靠近閩南泉州的緣故,楓亭人講的是以莆仙二縣方言為主、受惠安縣方言部分影響的楓亭話,流行的是以莆仙二縣習俗為主、受惠安縣習俗部分影響的的楓亭習俗。
福建仙遊縣楓亭鎮福建仙遊縣楓亭鎮
2012年楓亭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8 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 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6.6億元,完成財政收入2.41 億元。
2014年,全鎮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4.5億元,比增16.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億元,比增31.6%;完成財政收入4.36億元,比增26.4%。
通過324國道到莆田主市區半小時級及以內車程。
作為仙遊縣唯一的鄰海鎮,楓亭鎮具有的強大海上交通優勢使得沿海意識和依港靠海發展意識進一步強化,在對接省市“港口群”、“產業群”開發建設方面顯示出更強的主動性,通過圍繞港口打造臨港重化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進一步最佳化產業布局,推進了產業集聚和臨港產業群建設。

歷史沿革

楓亭鎮得名於西漢何氏九仙結楓為亭的美麗傳說,相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安徽廬江有個姓何的,帶了九個兒子,到江西臨川淮南王劉安家去做客。當晚九兄弟得知其父和劉安在商議謀叛漢朝之事,為了抗議父親的叛逆行為,何氏九兄弟連夜離家出走,來到東南沿海地帶,去九鯉湖之前在塔斗山坡上用楓樹之枝葉塔了一個涼亭過夜,以御秋寒。民間傳曰:“結楓為亭”,故稱“楓亭”。
楓亭
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析建安郡侯官縣南部置東安縣(南安縣),屬泉州南安縣。
唐武德二年(619年)設“楓亭館”,屬豐州(今泉州)南安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析南安縣東北部地再置莆田縣,屬豐州(今泉州)。
唐聖歷二年(699年),改豐州別置武榮州(今泉州),劃莆田縣西部、南安縣部分設清源縣,屬武榮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因郡縣同名,改清源縣為仙遊縣,屬清源郡(今泉州)。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四月,正是南唐後主李煜亡國降宋三年後,南唐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今楓亭秀峰人)被迫納土降宋,將泉漳兩州及其所轄14縣(含仙遊、莆田、同安三縣)正式歸入宋廷版圖。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劃泉州府莆田、仙遊二縣地歸屬興化軍,楓亭片區隨仙遊縣改屬興化軍管轄。
宋初仙遊縣設定嘉禾、歸德、修德、唐安等四個鄉,下轄二十六里。其中唐安鄉距縣東南五十里,下轄香田裡、陽穀里、仙溪里、慈孝里、依安里、連江里。楓亭鎮區分屬連江、慈孝、依仁三里。
明正統七年(1442年),仙遊縣唐安鄉區劃變更,依安里併入連江里,楓亭鎮區分屬連江、慈孝二里。
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左右,仙遊縣連江里東沙鄉東部蔡氏居住地(東海鎮東沙、東海等村)劃入莆田縣永嘉鄉靈川里。
明嘉靖年間(1552—1560年),南莊、港西、東丘、倉厝、交界塘、柯寨等村自興化府仙遊縣連江里(楓亭鎮)劃歸泉州府惠安縣民蘇里(今分屬界山、南埔、塗嶺三鎮)管轄。
民國29年(1940年)初,仙遊縣設立楓亭鎮,只管轄仙遊縣連江里,不包括慈岳片區(溪南、溪北、山頭、東宅、霞社、赤湖等村)。楓亭鎮轄蘭友、學士、斗南(含耕豐、侯欖、海地、陡門、古下)、九社(不含赤湖)、斗西(含建國、鋪頭)、雙霞(含霞街、霞橋)、斗東(含輝煌、滄溪)、麟山(含荷珠)、海濱(含海安)、斗北、和平等村。
1950年8月,仙遊縣縣劃為12個區,262個鄉(街)。其中第三區(駐楓亭),轄蘭友、學士、斗南、九社、斗西、雙霞、斗東、麟山、斗北、環山、海濱、長安、埕邊、染厝、後溪、慶和、暘谷、後沈鄉。
1955年9月,仙遊縣編為1個鎮12個區,轄236個鄉(街),其中楓亭區(駐楓亭):轄楓亭街(蘭友、學士、霞街)、建國、九社、斗南、斗東、麟山、斗北、和平、海安、海濱、陽穀、新和、染厝、慶和、埕邊、長安、後沈、新民、古店、塘邊、五獅鄉。園莊區(駐園莊):轄園莊、山頭、泗洋、東宅、楓林、鰲峰、斗北、霞山、東石、同澤、雲峰、塔兜、土樓、後蔡、溪南、東坪、義路鄉。
1958年4月,撤區並鄉,仙遊縣編為25個鄉(鎮),下轄91個小鄉(鎮)。楓亭鎮轄原連江里的蘭友、學士、霞街、建國、九社、斗南、斗東、麟山、斗北、和平、海安、海濱以及原慈孝里的溪南、溪北、山頭、東宅、霞社、赤湖等村。
1958年9月起,撤銷鄉(鎮),設立楓亭人民公社。
1984年,楓亭人民公社改楓亭鄉。
1987年,楓亭鄉建置成楓亭鎮。
1992年12月,輝煌村滄溪自然村為恢復郭姓回族身份,從輝煌村分離設行政村,改曰滄溪回族自治村。
楓亭鎮轄霞街、蘭友、學士、霞橋、鋪頭、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濱海等7個居委會和溪南、溪北、山頭、下社、東宅、九社、耕豐、錦湖、秀峰、建國、上滸、麟山、荷珠、輝煌、海安、海濱、斗北、和平、滄溪19個村委會。
仙遊縣連江里,轄今楓亭鎮東部、界山鎮北部(南莊、港西、東邱、倉厝、潘厝、鵝頭、交界塘、柯寨等村)、東海鎮西部(東沙、東海等村)以及塗嶺鎮北部(秀溪、岑兜、黃田、寨後、樟腳、白潼等村)在內,她東連莆田縣永嘉鄉靈川里(今城廂區靈川鎮),西靠仙遊縣唐安鄉慈孝里(今楓亭鎮西部、郊尾鎮西南部、園莊鎮),南接惠安縣城山鄉光德里(今泉港區南埔鎮)、待賢里(今泉港區塗嶺鎮),北承仙遊縣唐安鄉香甜里(今郊尾鎮)。仙遊縣慈孝里,轄今楓亭鎮西部(溪南、溪北、山頭、東宅、霞社、赤湖等村)、郊尾鎮西南部(伍獅、塘邊、黃嶺等村)以及園莊鎮(不含南部講惠安話的東坪、嶺北、義路、六戶村),她東連仙遊縣唐安鄉連江里(今楓亭東部、界山北部、東海西部、塗嶺東北部),西靠晉江縣玉泉鄉常建里(今洛江區羅溪鎮)、仙溪里(今洛江區馬甲鎮),南接惠安縣城山鄉待賢裏白水坑(今泉港區塗嶺鎮秀溪村南),北承仙遊縣修德鄉永興里、嘉禾鄉孝仁里(今賴店鎮)。今楓亭鎮,只管轄原仙遊縣連江里、慈孝里的各一部分,沿海的行政村只有海濱、海安、輝煌、錦湖等四村,楓亭港只有不到5公里的海岸線。
據舊版《莆田縣誌》、《連江里志》、《楓亭志》記載,自唐聖歷二年(699年)起至清代道光年間,今泉港區界山鎮(南莊、港西、東邱、倉厝、潘厝、鵝頭、交界塘、柯寨等村)、塗嶺鎮東北部(秀溪、岑兜、黃田、寨後、樟腳、白潼6村)一直隸屬於仙遊縣唐安鄉連江里(即今楓亭鎮),由於地理位置鄰近惠北,講的是以莆仙二縣話為主、受惠安縣話影響的楓亭話(頂路話),流行的是以莆仙二縣習俗為主、受惠安縣習俗影響的楓亭習俗,有莆仙戲也有梨園戲——這些村落的婚喪節慶的諸多繁文縟節,還保留著濃厚的莆仙色彩。這其中的歷史緣由,鮮為人知。明嘉靖三十一年至嘉靖三十九年(1552—1560年)的某一年,曾任湖廣按察副使的惠安縣城關籍的李愷, 以今界山鎮的南莊、港西、東邱、倉厝、潘厝、鵝頭、交界塘、柯寨等村落連同在楓亭境內的岑兜、秀溪、黃田、寨後、樟腳、白潼等幾個村(今劃給塗嶺鎮)與惠北地緣鄰近便於管轄以及習俗相近(與惠北“下路人”工耕匠作或商貿嫁娶,均來往頻繁,關係十分密切)為由,通過浙江、福建軍務總督王忬,提議把這些村從仙遊縣唐安鄉連江里劃入惠安縣城山鄉民蘇里(今分屬界山、南埔、塗嶺三鎮),從興化府劃回泉州府(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宋太宗曾批准劃泉州府莆田、仙遊二縣設立興化軍)。 得王忬等首肯幫忙後,李愷出面籌得一筆資金,把這些村從仙遊縣買下,從此這些村落計18.5平方公里約有一萬多畝山林、土地及其幾萬多人,便劃入惠安縣版圖,直到清代道光年間才正式劃給惠安縣管轄,並把原先位於白水坑的西面惠仙兩縣界碑北移幾公里到界山村北部交界塘,位於鳩林村安平橋的東面界碑北移到了楓慈谿畔的南莊海地界,後來界山自然村建制擴大為界山鎮。當時上述村落在行政上雖劃歸惠安縣管轄,但這些村稅糧在解放前仍然由楓亭負責,且楓亭稅收上繳仙遊縣和興化府,不分配給惠安縣,直到建國。後來,今界山鎮範圍一帶劃入惠安縣南埔鎮,直到1999年從南埔鎮分出獨立設定界山鎮,2000年4月歸屬泉州市泉港區。
唐聖歷二年(699年)至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的820餘年間,今城廂區東海鎮東沙、東海二村與楓亭鎮海安、海濱、和平三村一直隸屬於興化府仙遊縣連江里東沙鄉。明朝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左右,莆田知縣和鄉紳以仙遊縣連江里東沙鄉東部蔡氏居住地(東海鎮東沙、東海二村)與莆田縣永嘉鄉靈川里地緣鄰近及習俗相近便於管轄為由,提議將東沙鄉東部蔡氏居住地從仙遊縣劃回莆田縣。不久,興化府作出行政調整,將仙遊縣連江里東沙鄉一分為二。於是東沙鄉西部“朱姓”與其東部“蔡姓”為了“東沙”地名爭執,械鬥年余,最終由莆田知縣雷應龍出面調解。原屬仙遊縣連江里的東沙鄉一分為二,以西一部分(海安、海濱、和平三村)新名“朱寨”仍屬仙遊縣唐安鄉連江里,以東一部分(東海、東沙二村)仍名“東沙”劃入莆田縣永嘉鄉靈川里,後來東海自然村建制改為東海鎮。1999年從莆田縣靈川鎮分出獨立設定東海鎮,2002年莆田縣撤銷後劃入莆田市城廂區。
明弘治《八閩通志》記載:仙遊縣境在府(興化府)西北七十里。東抵莆田縣界,西抵永春縣界,寬八十五里;南抵惠安縣界,北抵永福(永泰)縣,長一百五十里。
清乾隆官修《仙遊縣誌》:“仙遊縣在(福建)布政司西南三百二十里,東西寬九十里,南北長二百五十里。東抵俞潭鋪四十里莆田界, 西抵白隔嶺六十里永春州界, 南抵白水坑七十五里惠安縣界, 北抵小沽山一百五十里永福縣界。 東南抵長嶺五十里莆田縣界, 西南抵白塔嶺北三十五里南安縣界,東北抵後門一百里莆田縣界,西北抵磨頭寨一百里德化縣界。”

置楓亭縣

欲置楓亭縣一統湄洲港起風波
自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縣東北部正式設定莆田縣,至2002年2月1日莆田縣撤銷的1380年間,秀嶼區域一直屬莆田縣轄區。自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鄉十六里置惠安縣,至1996年泉州市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成立的1015年間,泉港區域一直屬惠安縣轄區。明朝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左右,曾經出現一場劃今惠北泉港區、莆南秀嶼區以設定興化府附郭縣(府城所在縣)——楓亭縣的爭議,成為興化、泉州二府九縣歷史上值得一書的一段插曲。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底,倭寇攻陷興化府城,恣肆屠戮、劫掠,府城焚毀殆盡,官吏、士紳及百姓死傷無數,“環列數萬餘家,蓋蕩然一平野矣。”(載《願治堂疏稿》)。嘉靖時期,沿海縣城或衛所城淪陷的難計其數,然而府城的淪陷,這是第一次,因此全國震動。莆田籍御史林潤向嘉靖皇帝上《請恤興化府事宜疏》,其中有“請求割鄰境界屬以寬民力”一項。主張割福州府屬福清縣、泉州府屬惠安縣歸屬興化府,藉此調劑補充興化屠戮殆盡的人口空虛和解決徵收稅賦的困難。興化府隨即申乞析惠安縣北十五里(今泉州市泉港區、惘川鎮)、莆田縣南二十五里(今莆田市秀嶼區、靈川鎮)、仙遊縣南二里(連江、慈孝二里),以楓亭古鎮為中心,設立興化府附郭縣(府城所在縣)——楓亭縣。惠安縣士紳沸沸揚揚,引起了一場圍繞“割地置縣”的爭議。
明都御史張岳的侄兒、貢生張宇遍訪全縣各地,尤其是深入惠北民眾中,廣泛徵求意見,然後上《呈寢議割地建縣文》,在論述割惠安縣隸屬興化府之“六害”後,條分縷析地陳述了割膏腴的惠北以立楓亭縣之“八不可”。
一、時詘舉贏。惠安本民生艱困,亟需省冗官、去閒務,與民休養生息,設立新縣,就要設官分職,修築城池,如此致民眾不堪其負。
三、肥瘠不均。惠安縣東南濱海可耕之地甚少且地質瘠薄,民多賴漁鹽為生,而惠北靠山,皆屬惠邑膏沃之地。此地一割,惠安只剩貧瘠之地,導致楓亭、惠安兩地肥瘠不均。
四、歲費不支。惠安官田、民田的賦稅年收入約18000石。其中上繳國庫的官米6000石,供本縣財政費用的民米12000石。惠北地一旦割去,惠東南僅收民米6000石,難以應付官吏祿米、縣學師生的糧米、上級院司按臨及迎來送往的費用。
五、民鹽分爭。惠北膏腴之地一割,惠東南應上交的6000石民米,原由鹽地和田地分攤,實際上每年能收上的僅4000石,費用不足部分再由鹽戶和民戶均分,必然造成民、鹽之間矛盾。
七、兵不實城。惠安城小,居民不足千人,倘賊眾攻城,只有依靠全縣民兵。全縣民兵計600人,割惠北後,惠東南僅能供300人,公私雜役均靠這300人,城守自然不堅實,不利於抗擊亂賊和倭寇的侵襲。
張宇在文末指出,因此,興化府應致力於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使民生得以復甦。
楓亭楓亭

商業史話

千年古鎮楓亭地處閩中沿海,水陸交通便捷。唐武德三年(公元619年)始置楓亭館(楓亭置鎮之始),比仙遊置縣(公元669年)早80年,專門接待官吏和傳遞公文、書信,配有馬匹、使役、挑夫等。
楓亭
自此,楓亭驛館周邊遂現商肆、酒坊、墟集,進行農產品、水產品和雜貨交易,並輻射到當時南街(今蘭友街、南市坪),北街(今霞街、霞橋)。爾後,後欖街(今秀峰)、赤嶺(今東宅)亦出現零星商鋪,小販攤點及墟場,逐漸形成集鎮,成為閩中海產品、土產品集散地。
宋代,楓亭太平港(今霞橋港)對外貿易繁榮,舟楫已抵達暹羅(今泰國)、日本、琉球、大食(阿拉伯)等地。楓亭商貿活動發展,也促進周邊的滄溪、沙溪(郊尾)市場興旺。元至順元年到元元年(1330-1340年),霞橋豪商依靠碼頭,建立糧食、食油倉庫和貨棧,以經營北方花生油、棉花著稱,銷售網路廣及福清、莆田、惠安、仙遊、永春、德化等邑,太平港貿易興盛。狀元林亨在《螺江風物賦》里寫道:“舳艫衍尾,風濤駕空”、“遐珍遠貨,不可殫名者,無不輻輳於南北之賈路”,“一哄之市,百貨駢集:五達之逵,四方會通。”可見當時楓亭商業繁榮發展景象,不愧千年古鎮之譽。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楓亭設定巡檢司,管理慈孝里(今楓亭西部、園莊),失去今東海、界山、塗嶺北等片區的連江里(今楓亭東部)、香田裡(今郊尾)等治安,商檢、課稅,兼管驛務。
清末至民國時期,楓亭境內庶民出外經商甚多,進一步促進商貿發展。至1949年,當時私營商業已有15個行業,235家商店。
民國五年(1916年),楓亭“新存瑞”豆餅商行開始試銷英國肥田粉(化肥)。霞橋吳平甫的“美孚行”則代銷美孚石油公司煤油(舊稱番仔油),以及德國獅馬牌和英國人內門肥田粉。民國八年(1919年),楓亭創辦興江公司,成為當時莆仙最大京果、百貨公司。
由於商業不斷發展,楓亭工商管理機構便應運而生。初時,由縣建設科管理,交易秩序由區鎮公所維持,物價爭議和各行業規章制度則由各行會或商會協理。
民國九年(1920年)十二月,楓亭成立商會,會址設在角頭街楊氏宗祠,下轄棉布、京果、陶瓷、山貨、藥業、百貨、飲食、豆腐、屠宰、肥料、紙業、糕餅、海產等13個同業分會,商會要求會員恪守會章,公平交易,積極納稅,以及籌募捐款,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楓亭
楓亭商會成立後,做了不少公益事業。他們協助創辦楓江公學(楓亭中學前身),籌資修建太平橋,鼓勵巨商在霞橋港設立貨棧,繁榮港口。抗戰期間,還協助駐軍破獲惠北奸商潘長福從台灣偷運日產煤油案。1941年福州淪陷,又徵集商民青壯者參加職業軍訓,準備應徵抗擊日本侵略者。

行政隸屬

楓亭
楓亭鎮位於閩中地區商品貿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帶,隸屬於莆田市仙遊縣,距縣城27公里。東連城廂區東海鎮,南接泉港區界山鎮,北靠仙遊縣郊尾鎮,西與仙遊園莊接壤,東南面臨湄洲灣海岸線5公里,海灣曲線16.5公里。全境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92.12平方公里。有耕地27175.7畝,山地59402畝,灘涂面積7100畝。轄19個行政村和7個社區居委會,共25000多戶,總人口150000多人。楓亭鎮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福廈公路324國道、福泉高速公路、楓笏公路、楓園公路以及正在建設的福廈高速鐵路、仙港大道、濱海大道、泉港大道;鐵路客貨運站就設在楓亭;鎮村公路縱橫交錯;海安陸島碼頭、楓港碼頭連線湄洲灣,直航上海、大連、浙江能台灣等口岸。從面使楓亭成為東南沿海交通密集的重要樞紐。

旅遊景觀

興化古鎮楓亭,莆、仙、惠三縣接壤,山川毓秀,地靈人傑,商賈雲集。素有“魚米之鄉、商都埠會”的美稱。歷史名人蔡襄、蔡京、林亨、林蘭友、徐稚佳……也曾居留涉足,留下遺蹟題詠,使本蘊奇山秀水的古鎮增添了不少勝跡景觀,更富詩情畫意,吸引諸多遊人慕名前來觀賞。
境內有塔斗山風景區、溪海匯流、海濱觀潮等自然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襄墓和麟山宮、會元寺、朝天寺、蘭友祠、宋代古荔枝等1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蔡襄園、七墩八塔、滄溪古橋、太平陂、楓港碼頭、東宅廟、岳帝廟、德星祠、天中玉皇殿等名勝古蹟和現代景觀。

塔斗山

古鎮中部的塔斗山,亦稱“青螺峰”。倘若有興攀上峰巔,手撫歷經百年風雨的天中萬壽塔,極目遠眺,古鎮全貌盡收眼底。峰頂觀日出,更是一番奇觀景象。只見朝暾從海面噴薄而出,水天渾為一色。漁帆點點,鱗光閃爍,微波蕩漾的海水,在曉日的輝映下閃著五彩繽紛的光芒。緊傍青螺峰的會元寺,歷史悠久,造型別致。宋代名人蔡襄、地理學家朱熹、戚繼光等人曾涉足留連,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題詠。山上古有“會心書院、文昌閣和仰止堂”,後傾圯。
楓亭
古寺經歷風雨滄桑,國運振興寺院亦興。原出家“會元寺”的僧侶遠涉重洋後,紛紛捐資重修,僅智靜師便捐建了一座天王殿。與該寺大雄寶殿、觀音閣三座殿宇形成階梯排列、宏偉壯觀的禪林名剎。如今全寺修葺一新,寺宇雕樑畫棟、佛像、匾額流金溢彩。林立的石柱支撐著華麗堂皇的“寶蓋”,柱聯詞句對仗嚴謹、字型遒勁瀟灑,當屬書法珍品堪稱聯林佳作。另外,僑胞楊春霖先生捐建了幾座古香古色的路亭更重建文昌閣和景行和觀海兩座涼亭。楓亭各界民眾籌資在青螺峰北側重建仰止堂,名曰玉皇殿,仿古宮殿結構,造型優美,雄偉壯觀,更為名山古剎增輝幾許。

大帽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看高低各不同”。巍巍然刺破青天的大帽山聳立在楓亭的西北隅。因在郊尾一側觀看,此山似一頂尖氈帽,因而得名“大帽山”。但站在楓亭赤嶺,據說是蔡京“府第”的遺址門前,大帽山卻似一個筆架呈現眼前。那連綿起伏的群峰酷似一個精巧的筆架,端端正正地安放在“蔡府”門前。傳說蔡京的府地是占了這“筆架”的風水寶地,因此,他官勢顯赫,權傾朝野。這也許是陰陽先生惑人之說,卻為楓亭人民所津津樂道。但筆架山那維妙維肖的造型,倒也吸引了不少遊人慕名而來,面對奇特的“筆架”,嘆為觀止。
大帽山大帽山

獅鳴寺

獅鳴寺,亦稱西明寺,位於楓亭的西南隅。寺名來歷據《楓亭志》云:“赤嶺嶺南,花園之下,山蹲獅象,水瀉龍鐘,是古剎曰西明,以言道也,或曰獅鳴,以言形也。”此寺由蔡襄始建於宋朝慶曆治平年間,歷盡百年風雨滄桑,幾經興廢盛衰,今古剎重修,與龍鐘二潭相映成趣,倒也不失為人們欣然涉足的旅遊勝地。
楓亭
翻越楓林、白石二嶺,放眼西望,一座酷似雄獅蹲踞的青山映入眼帘。此“獅”尾高翹,頭北探,似有不甘蹲伏,引頸咆嘯,時欲躍起之狀。“雄獅”頸側隱約可見一簇 檐角交錯的寺宇,便是新建的獅鳴寺。
沿著崎嶇小徑,涉過清清溪流,拾級而上,與林場茶廠成品字形排列的獅鳴寺呈現眼前。駐足寺前 小憩,只聞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別有一番情趣。步入大殿,天井中花卉爭奇鬥豔,佛廳里香菸繚繞,只見蓮花座上的如來眯眼端坐,似在默想褒懲人間善惡;又見敬錄蔡襄“西天有路通真性,明月空潭悟道心”的聯句古石柱仍在沿用,足見原寺宇源遠流長。
順寺後“獅身”直上“獅背”,極目四顧,只見滿山蒼松翠柏,怪石嶙峋。“獅背”低凹處的巨石上,一個腳印紋絡清晰可見。傳說是仙人一腳踩在獅背上,降伏了雄獅,使之永踞寺後。
停立“獅背”,俯望寺前右側兩山夾寺的鐘潭,三面峭壁陡立,每逢雨過天晴,飛流直瀉潭中,似一幅白練懸掛。激起的煙雨在日光的輝映下,幻成多彩斑斕的彩虹,甚是壯觀。據《楓亭志》載:“天王院鐘飛沉入潭,投石潭中,聞有鐘聲。故曰鐘潭。”再望寺前溪澗龍潭,其水碧綠,深不可測,雖系山澗小潭,久旱不固。故《連江志》載:“天旱祈雨龍潭,次第鐘潭。”
楓亭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獅鳴寺優美的傳說,悠久的歷史,迷人的景色;鐘潭的鐘聲入耳,龍潭的碧水奇岩,定會激起人們一飽眼福的雅興。七十年代在鐘潭修起了水庫,在鐘潭水庫右側又新建鐘潭寺、觀音亭、涼亭,這些新景光不失為人們垂釣遊覽的好去處。

赤嶺

楓亭赤嶺,方圓七里土石顏色皆紫紅。麗目照射,似有金光閃爍,雅稱“紫金土”。每當旭日東升夕陽西下,人過其地,膚色泛成微黃,甚是奇特。
湖心印月湖心印月
赤嶺的紫金土與西南隅的“吊船山”共有一個動人的傳奇故事。古時赤嶺有一奇人,自小終日用紙剪裁戎裝兵將,蓄意謀反。一日,奇人突然彎弓發箭,欲射死宮中皇帝,但因時辰過早,只中寶座。經朝官占卦推知,乃赤嶺奇人所為。朝廷譴兵圍剿,奇人倉促間拋出“兵將”,俱成殘臂斷腿,終於敗北,殃及九族,株連鄰里,血染赤嶺,故土石皆成血紅。奇人孤身欲乘備用的吊船逃避,雖船帆高懸,卻因潮水未漲而難逃厄運。故船帆高懸的吊船化作一座青山永駐赤嶺西南隅,由此得名“吊船山”。
吊船山與七里紫金土的神奇傳說,赤嶺盛極一時的勝地風光,更加令人懷古遐思。《連江志》載:“蔡準及其子京卞宅在赤湖。”宋時的蔡京府第面對筆架山,府臨七里湖,亭台水榭,比比皆是;廳堂樓閣建築奇巧,山光水色別有韻致。每逢仲秋月夜,遊人臨湖觀賞,只見峭壁奇峰,星斗皓月;樓台水榭,同映湖中;微波蕩漾,勝似海市蜃樓,妙景雅致,常注騷人筆端。
千年古荔千年古荔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如今的七里湖已成養育下社、東宅、溪南村民的良田沃野,蔡府原貌亦蕩然無存。但那載入文人篇章的題詠,留在東宅橋上“湖心印月”的題字,當可成為赤嶺古時勝跡景觀的佐證,吸引著眾多前來考證蔡京府第遺址的專家、學者;探索紫金石奧秘的科技人員;及觀賞三株千年古荔,遙瞻吊船山、筆架山的遊客。

蔡襄陵園

蔡襄陵園,原為蔡襄墓,位於仙遊楓亭錦嶺將軍山下,舊福廈公路西側。196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楓亭
蔡襄(1012—1067),出生於楓亭清澤亭臥牛山(今九社村),於宋治平四年病逝楓亭家中,享年56歲,葬於錦嶺,歐陽修為其寫“墓志銘”,朝廷追贈少師,謚忠惠,墓前立有一對“石望柱”,上刻對聯:“五諫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眾,今朝古道肅觀瞻。”據傳,當年墓園占地60畝,墓前大道還立有“武官下馬,文官下轎”的下馬碑。
1997年,海內外蔡襄後裔把其墓重建為“蔡襄陵園”,歷時三年,於1999年竣工,占地面積20畝,仍保持宋代藝術造型,增建“山門”、儀門、圍牆、端明樓、四垂亭、書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車場,重塑文武石翁仲、石羊石馬、石虎,鋪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屬設施。墓陵占地一畝,建造古老壯嚴,圍牆綠樹參天,綠草成茵,環境幽靜優美。陵園前方“儀門”,高7.5米,白色花崗石構築,橫匾前書“慶曆名臣”,後書“剛正廉明”;山門及前門,分別刻有對聯:“跨海築橋不盡黎民歌惠政,揮毫飛龍鳳何曾勳業掩文章”,“忠國興邦三諫有詩譽揚端明殿,惠民利涉萬安無險功業洛陽橋”,“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業的崇高評價和敬仰。
楓亭
在重修陵園時,菲律賓總統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會副會長瑞今(蔡襄後裔)聞訊,特致詞電賀。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親筆題寫“蔡襄陵園”和“碑林”。全長134米的“書法碑廊”,共有134塊碑文,鐫刻蔡襄為主的宋四大書法家楷、行、草、隸12600字,為福建省現有規模最大的碑林。“端明樓”正廳塑有蔡襄銅像,設有書法展覽廳,供遊人參觀。

人文景觀

自宋到清,楓亭登進士第的達127人,任知縣以上的112人;有元代文狀元林亨、宋代武狀元薛奕、宋宰相蔡京、宋代南康郡王陳洪進、宋代書法家端明殿學士蔡襄、明代兵部尚書、左副都御史林蘭友以及清代著名畫家林肇棋等一批歷史名人。

陳政陳元光

陳政,唐嶺南行軍總管、副諸衛上將,字一民(616~677)。
楓亭
陳元光,陳政之子,首任漳州剌史、威惠靈著王、開漳聖王,字廷炬(657~711)。
陳政父子原籍河南固始,唐高宗時受命率府兵三千人並將士眷屬來到泉潮之間的蠻荒地帶,平定動亂和從事生產開發,父死子繼,經過三代人努力,終於奏請朝廷在漳州、漳浦設立州縣,陳元光首任漳州剌史,歷代追封為威惠靈著王、開漳聖王等。
據宋代《威惠廟集》和南宋《仙溪志》所載,來閩後長期以楓亭為後方基地,安家陳廬園。陳政墓在楓亭赤湖,陳廬園中有靈著王古廟,宋南康郡王陳洪進是陳政在楓亭的十一世後裔。

留從效

留從效,宋鄂國公晉江王,字元笵(906~926)。原籍永春,但從小定居楓亭留宅,在五代王審知身後的福建動亂中,據有泉漳十七年,名義上隸屬南唐,實為自治,採取息兵安民保土政策,大力發展生產和海運,使興化、泉、漳三地在五代全國性的戰亂中獨得繁榮和發展,又能順應全國統一的歷史趨勢,擁護後周和北宋中央政權,《資治通鑑》等各種史書記述甚詳。其兄留從願曾任漳州刺史,從子留居道知莆田縣。留宅今存留府和御書樓遺址,御書樓存有南唐元宗、周世宗和宋太祖賜給留從效勅書共八通,留居道從越南引種荔枝18棵,現存3棵,留居道墓在赤湖。
留從效留從效

陳洪進

陳洪進,字濟川,宋南康郡王(919~985),楓亭侯欖人,陳政十一世孫。五代時與留從效一起開創了興、泉、漳三地和平發展的局面,在留從效身後繼領政權18年,使五代泉州在經濟和戶口增長上為全國第一,泉州港成為全國大港。後又主動將泉漳兩州歸入宋朝版圖,史稱“陳洪進納土”,對促成吳越歸宋貢獻很大。封杞國公,進歧國公,死贈中書令,封南康郡王;四弟六子皆封侯爵,或被任命為州刺史等重要官職,一門五侯,遂有楓亭五侯陳氏之稱和侯欖地名;其女陳璣創立泉州崇福寺,在楓亭修造金釵溝;還與其父在楓亭建全安莊作為崇福寺掛莊,並在塔斗山建造天中萬壽塔,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楓亭侯欖村今存陳洪進“德星堂”。
楓亭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宋端明殿學士,北宋一代名宦。范仲淹等遭讒被貶,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為之聲援辨白,譽滿京都;後受知仁宗皇帝為諫臣,與歐陽修、王素、余靖等稱“京城四諫”,積極參與慶曆新政;嘉佑時曾任三司使,位亞宰執,為國理財。蔡襄在福州、泉州等處作地方官時,濟世安民,亷潔實幹,福州舊俗病者不食醫藥而敦信巫覡,蔡襄堅決去除巫覡,殺其害人者,提倡就醫,一改陋習;在泉州本府為官時,主持建造泉州洛陽橋,使福建南北貫通;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驛道松,民謠千古傳頌。悉心研究荔枝品種和加工,所著《荔枝譜》被稱讚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主持製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在宋代貢茶中最為珍貴,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蔡襄的散文,詩歌有很高成就,留有《蔡忠惠公全集》;其書法被譽為宋朝第一。南宋淳熙三年賜謚忠惠,歷代備受稱頌。今楓亭建有“蔡襄陵園”,有青澤亭蔡襄故居、盧母搗衣處等古蹟。
楓亭

蔡京

蔡京(1047~1126),字元長, 宋太師魯國公,王安石變法和新學的繼承人與推行者。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變法順利推行,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在莆田,與蔡卞倡修莆田木蘭陂,後有侯官(今閩侯)“長者”李宏應詔,攜帶巨額家資來莆田建造木蘭陂,此陂於宋熙寧八年(1075)動工,歷經八年完工。
現隨著王安石被重新認識,對蔡京也應有較為公允的評價。蔡京死後43年遺骨歸葬楓亭,今有蔡京墓在埔縫,蔡京府第遺址在東宅。
楓亭

蔡卞

蔡卞,字元度,北宋書法家,蔡京之弟。生於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仙邑慈孝里赤湖境(今楓亭鎮東宅赤嶺自然村)人,官至樞密院事。書法圓健遒美。《宣和書譜》稱其:“自少喜學書,初為顏行,筆勢飄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長於大字。”晚年所書有兼人之力。後世因其為人奸惡而輕其書。蔡卞小時聰穎敏悟,就讀于楓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後易會心書院),他讀書過目不忘,才思敏捷,能把《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物倒背如流,《四書》、《五經》經典也爛熟於心,且史籍方誌,百家雜說,國家法典無不瀏覽殆遍,觸類旁通。他學識淵博,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名聞鄉里。
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胞兄蔡京同科舉登進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蘇江陰縣主簿,其時當地大富豪顧新元等人,趁著青黃不接之際,借穀物於庶民,利息高出平時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極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斷然開倉借糧,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囂張氣焰,免除農民遭受高利貸剝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為婿。
蔡卞蔡卞

薛奕

薛奕(1052-1082年),字世顯,福建興化連江里霞橋(今仙遊楓亭鎮霞橋村)人,宋代熙寧九年(1076年)的武狀元,以貢士進京應試,請求改試武科,經殿試獲武舉狀元,授予鳳翔府都監、遷正將。也是中國歷史上可考的首位武狀元。元豐五年(1082年),在北宋與西夏銀川寨戰役中為國捐軀,享年30歲,後追封為防禦使。
楓亭
宋武狀元薛奕、宋屯田員外郎薛利和、宋部尚書左郎官薛元鼎,三人都是今楓亭霞橋薛姓先祖,薛利和曾被王安石保舉赴廣東推行新法,薛元鼎在南宋孝宗時曾奏請開鑿太湖一帶河道54里,減輕洪水災害,方便漕運交通。

林亨

林亨林亨
林亨(1291~1361),字蒙亨,楓亭秀郊人,元至正時得中狀元,官至朝請郎。未出仕前家庭貧困,執教為生,才華橫溢,作《螺江風物賦》兩千餘言,盡述楓亭地靈人傑,物產豐富,以寄託自已的抱負,該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又常被史家引用。後辭歸故里,隱居龍華寶幢山下,至壽終,墓葬楓亭錦屏山,明代知縣黃燦為其豎立狀元坊在楓亭南市坪。

林蘭友

林蘭友(公元1594 - 1659年),字翰荃,號自芳,別號猗齋,福建省仙遊縣楓亭鎮魚街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初授廣西臨桂知縣,縣中有皇族子弟,貪贓枉法,魚肉百姓,蘭友執法不阿,懲凶除惡,上下肅然。後來,他得“臨軒召對,親試御題”,為帝所賞悅,擢為南京湖廣道監察御史。任職期間,發奸剔弊,不畏權貴,不徇鄉情,曾一日三劾薛大豐(蘭友同鄉,少時同就讀于楓亭塔斗山會心書院),轟動朝野,人稱“鐵面御史”。後因上疏彈劾大臣張至發、薛國觀、田惟嘉、楊嗣昌等朋比為奸、弄權誤國,反被謫貶為浙江按察司充散員,旋又起用為光祿寺卿,調南京吏部考功員外郎。崇禎末年,李自成入北京,蘭友被捕,旋脫身歸故里。
楓亭
南明唐王立於福洲,起用為太僕寺少卿、山西道監察御史,後擢為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師,力圖恢復明朝,卻以失敗告終,帶全家逃往海島,隱居15年,後病卒。親屬將靈柩運回故鄉,葬於楓亭九社登乾山麓。

風土人情

楓亭游燈

楓亭元宵游燈習俗自宋代偉承到今,從農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由集鎮區的霞橋、霞街、蘭友、學士、等4個社區 和霞街北門自然而然村依次進行了。每晚參加游燈活動的居民達300至1000多人,節目20-30多項;來自全省及海外的觀燈人員達3到4萬多人。2008年,《楓亭元宵游燈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代表作。
楓亭元宵游燈歷史悠久,相傳起源於北宋慶曆年間(1046年),當時楓亭人在朝為官者多,他們把京都燈廟中富有特色的燈飾款式傳回故鄉,與家鄉的燈節組合創新,形成獨具區域風味的元宵燈節。“明月滿街流水遠,春燈入望眾星高”,在古代楓亭燈節之盛已甲閩南。2008年6月楓亭游燈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紅梅迎春,春意融融,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七日,楓亭披上節日盛裝,從塔斗山麓到霞橋社區,從蔡襄陵園到蘭友大街,從學士龍鬚棚到宋代古荔赤嶺,到處華燈高懸,彩旗飄動,焰火如虹,煙花繽紛,出現“傾城觀燈,萬戶空巷”的動人景觀。一股股人流似海潮般從四面八方湧向北門廣場。晚上,八時時分,由數百部彩車和機車組成的隊伍,沿著燈光輝煌的市場新路緩緩向前行進,彩車上高音喇叭播放著優美悅耳的樂曲,大型標語閃熠五光十色的大幅橫條和圖畫,上千青壯年撐竿高舉玲瓏溢彩的《花盆燈頭燈》、《九鯉飛躍燈》、《蜈蚣驅邪燈》、《松樹傘燈》、《百戲彩架燈》、《跑馬故事燈》……宛如浩蕩的長龍翻騰遊動。一部部拖拉機上精巧裝飾民間傳統戲曲人物,如《海峽女神》、《八仙過海》、《春草闖堂》、《蔡襄》、《優生優育》和現代氣息濃厚的“名、特、優產品”及楓亭工業園區、鄉鎮企業造型,形象地展示古鎮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雙獅趣耍、雙龍戲珠、玉兔賜福,技藝精湛,氣勢軒昂。陣容壯觀的女子軍樂隊、俥鼓隊、腰鼓隊更引人注目,“半邊天”馳騁商旅的青春魅力獨領風騷,誰不折腰羨慕?還有男扮女裝的詼諧表演,載歌載舞,踩街舞跳,令人捧腹大笑。盛況空前的元宵游燈,每一個節目都傾注楓亭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展示古今燈藝的魅力。難怪宋代皇帝御駕觀燈,題詩“邀來元夜無雙景,獨領楓江第一春”讚譽。
氣勢恢宏的燈節牽動著中外嘉賓,慕名而來的海外僑胞,港、澳、台胞亦盡情領略楓亭燈節的藝術風采,依依眷戀“月是故鄉明,燈是故鄉紅”的鄉音、鄉情。莆田、惠安和鯉城、賴店、榜頭、龍華等鄉鎮民眾特地驅車趕到楓亭融入觀賞游燈的潮流。

三十八鄉巡遊

清朝末年,時局動盪。加之黑白旗紛爭,更使民不聊生。值此之際由荷珠村、東林村等首先發起,霞江村積極參加,秘密串聯活動,逐步聯合秀郊村、東鼎村、滄溪村組成以“六鄉”為主體的民間自衛組織。組建“保和堂”,奉祀宋代愛國名將楊五郎(楊公太師),宣傳維忠維孝,忠國愛民,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以“保境安民”,“和睦鄉里”為宗旨,揚善抑惡,抗強扶弱,正確處理當時極為錯綜複雜的“黑白旗”紛爭,化干戈為玉帛,創造一個與周邊鄉親和睦共處的環境。信譽日隆,聲望日大,影響日廣,發展成36鄉。1985年,又有墘厝,下馬兩村加入,成為38鄉,人口近五萬人。
楓亭
每逢元宵佳節,楓亭鎮麟山宮境內的38個自然村都要例行出遊、游燈儀式,參加人數達2000多人,活動持續3天,出遊路程50多公里,中途住村2處。出遊時,以”皂隸舞”前引開道,隨後依次排列大鑼、大燈、彩旗、橫批、宮旗、金爪斧錢、龍虎旗、執事、槍班、管樂隊、馬隊、舞龍、舞獅、八班、神卒、高官、矮吏、香亭、神轎以及各種彩駕隊伍,一路浩浩浩蕩蕩,十分壯觀。

朱寨巡遊

朱寨是海安村、海濱村、和平村的統稱。”朱寨巡遊又稱朱寨宮出遊,以楓亭東部幾十個姓朱的村聯合,舉行集體的“出遊”踩街活動。出遊時間,一般在上元節至正月底前,農民借農事休閒,開展一種較大規模的民眾性文化娛樂遊行。出遊隊伍男女自願參加,老者有八旬老人,幼者有5-6歲稚童,千人列隊,一路旌旗飄揚,鼓樂喧天,觀者夾道,十分熱鬧。出遊隊伍有:大鑼大燈、彩旗、橫批、旗牌、宣傳牌、古銅器、龍虎旗、執事、放事、花擔、十音、八樂、車鼓隊、軍樂隊、看馬隊、弄龍、弄獅、八班、皂隸、神卒、旗牌官、高官、矮吏、香亭、神轎以及種種化裝歷史人物故事,出遊隊伍秩序井然,參遊人員大多喬裝打扮,有古代龍袍鳳冠,刀劍弓箭,有當代西裝革屐,長衫短裙,男女同樂,老幼同春。一路上,鳴鑼擊鼓,載歌載舞,共慶昇平,新潮迪斯克舞,男女雙人舞,友誼舞,紛紛結隊而來,或就地起舞,或登台獻舞,或邊走邊舞,與古老的皂隸舞,走轎舞、涼傘舞,以及弄龍舞蹈,歌聲舞影,古今融合,各逞風彩,體現了鄉人迎祥納福喜慶節日的歡樂及其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濃郁的地方民情特色和民俗傳統文化的歷史豐厚積澱。
楓亭
童英踩火場是朱寨巡遊的一大特色,童英踩火場由來已久,每逢朱寨巡遊菩薩回宮,童英踩火場在朱寨大宮前上演。依據傳統朱寨大宮前會先搭起大木堆,木堆壓有貢銀靈符等,在巡遊隊伍回宮前點燃木堆,待火將木堆燒成木炭時,五六個童英輪番出場,赤腳踩過火堆之上,而沒有絲毫燙傷,若神明金剛保佑一般,里人為之奇也。最先出來的童英手執令旗,橫縱踩過火場,而後五六童英個相繼有朱寨大宮跑出踩過火場,周而復始,踏場數十次,眾人近觀深感火場之熱度,更佩服踩火場童英之勇氣。
楓亭

九社巡遊

巡遊又稱出遊、游神。是楓亭地區一項隆重的傳統民俗活動,成為鄉村民眾最歡樂的節日。九社巡遊為農曆正月初六,全鎮第一個開始出遊的村,出遊時間,一般是初六、初七、初八三天,里人借農事休閒,開展一種較大規模的民眾性娛神遊行,祈求平安。巡遊一路上旌旗飄揚,鼓樂喧天,觀者夾道,點燃篝火,齊放鞭炮相迎十分熱鬧。巡遊隊伍大致有:宣傳牌、古大鑼大燈、旗牌、彩旗、橫批、銅器、龍虎旗、執事、放事、花擔、十音、八樂、車鼓隊、軍樂隊、看馬隊、弄龍、弄獅、八班、神卒、皂隸、旗牌官、矮吏、香亭、神轎以及種種化裝歷史人物故事,諸如《迎接澳門回歸》、《民族英雄林則徐》、《鄭成功收復台灣》、《楊家將》、《穆桂英掛帥》、《西遊記》、《八仙過海》、《慶豐收》等古今故事,宣傳歷史英雄人物,歌頌改革開放,表達了鄉人對幸福生活的歡樂心情和對振興中華和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
楓亭

東宅廟會

“東宅廟會”,是楓亭鎮東宅村、下社村、山頭村、溪南村、溪北村和郊尾鎮染厝村、塘邊村、古獅村等53個自然村舉行奉祀金大人、十殿閻王的民俗活動。
楓亭
自唐至宋代,東宅登進士榜者66人。唐末,永春人留從效遷居赤湖留宅(今楓亭東宅村留宅自然村),後於五代封晉江王;赤嶺人蔡京五度拜相,其弟蔡卞同朝為相;宋代端明殿學士蔡襄祖居此地;唐鈐衣衛副尉上將陳政死後葬於赤湖陳墓頭(今東宅村果場)。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影響了民間信仰活動,也是“東宅廟會”形成的重要基礎。
留從效遷至留宅定居時,曾為該村祭祀祈神捐舍“拜石”一幅,今尚保存;蔡京、蔡卞祖墓位於東宅村北面羊角寨山下。每年清明、冬至祭祀掃墓成為蔡氏一族必不可少的禮儀,這些祭祀活動促使了“東宅廟會”民間習俗的形成,並代代傳承和發展。
東宅廟在唐、宋年間原為一座小廟,是當地民眾信仰俗神祭祀活動場所。傳說清乾隆年間,這裡發生水災,從上游飄來一幅畫軸,掛在樹上。此後,接連幾天夜裡,周邊鄉民皆聞從小廟傳來出司呵殿、傳卯升堂之聲,鄉民俱為驚奇。於是,他們找到了這幅畫軸,認定必是此畫顯靈。當即由庠生陳清雲發動民眾重建東宅廟。從此之後,東宅廟香火日盛,信眾由原來的5宮(5個村莊)擴展到53宮(53個村莊),更有海外的大批信眾也紛紛前來祀拜,廟會規模更為壯觀,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53個村莊的信眾聚會在東宅廟,舉行隆重的廟會活動。廟會期間,由東宅廟組織元宵游燈、神像巡遊和祭祀活動。
楓亭
“東宅廟會”的祭祀活動,在廟內張燈結彩搭筵,擺設三齋六果、三牲五粿,禮拜所奉供的十殿閻王和金大人等諸神。廟外設台演戲和演奏十音八樂,歷時3天。來自53個村莊的信眾和各方尋根信徒在這裡焚香祀拜、樂捐緣金、燃燒貢銀、點放鞭炮、酬謝神恩,祈求平安吉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地方富庶。
 “東宅廟會”於農曆正月十六日舉行元宵游燈活動,主廟境內由東宅的6個村莊舉辦,每戶一串10盞,每個村莊連成一組燈隊,參加游燈人員達1000多人,燈隊由頭燈、牌匾導引,樂隊穿插其中,游燈隊伍遍游東宅村的主村道,全程5公里。過境各村信眾夾道焚香,以樂隊迓迎,並點燃焰火,燃放鞭炮,迎送過境。各分靈廟宇游燈活動在本地同時舉行。
農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東宅廟會”舉行神像巡遊活動,由主廟董事會組織信眾抬著神轎、神像,鳴鑼開道,牌匾、彩旗、旗牌、執事、皂隸、八班、神卒、馬隊、槍班、樂隊和扮演歷史人物故事的文藝隊組成浩浩蕩蕩的出遊隊伍,參與人員達1000多人,自主廟起游,巡遍東宅、下社、山頭、溪南、溪北等村,行程10公里。所經宮廟擺設香案,以樂隊迎送,過境村莊信眾也列道恭迎,燃焰火、放鞭炮、燒貢銀,並為神像掛豆樂捐。一路觀者如雲,熱鬧非凡。
楓亭
“東宅廟會”歷經千年,它保留興化地區民間傳統信仰獨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研究地方信仰習俗的重要依據,對於保護民間文化、豐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促進民眾團結、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013年5月,經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東宅廟會”列入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氣候物產

楓亭地處南亞熱帶,屬於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署,熱長暑短,冬少冰霜,秋冬少雨,冬天多東北風,全年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分為春雨、梅雨、雷雨、雷陣雨和少雨,作物四季長青。境內外資源豐富、物產盛多。有林地81263畝,山地森林覆蓋率達54.8%,活木蓄積量97516立方米;水資源有楓慈谿、滄溪和文子水庫、紅星水庫、外坑水庫、宋坑水庫、獅環球水庫等小(一)型、小(二)型水庫10處,以綠輝岩、花崗岩等;主要物產有水稻、大豆、花生、各類瓜菜、蘑菇、香菇、龍眼、荔枝、枇杷、香蕉、茶葉、藥用植物及淡水魚、海產品等。

楓亭糕

特產楓亭糕這種糕點四四方方,潔白如玉,看一眼目悅心怡,嘗一口嘴香舌甜。其原料為糯米、白糖、花生仁、芝麻等,都是本地易得之物,可是其做工須費功夫,非唾手可得。莆仙一帶百姓逢年過節大都喜歡備這種糕點,一者用來敬佛祭鬼,一者用來招待親友。此糕乃手工做法,大同小異,但楓亭人手巧,其地所產最為醇香可口,故名為“楓亭糕”馳名海宇。
楓亭
楓亭人把它做成長寬各三寸厚七分的形狀,用薄紙張包裝,白紙紅字,印有“楓亭糕”字樣。的佳品,在省內外及東南亞一帶頗受歡迎。“楓亭糕”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清代康熙年間,民間逢年過節、婚慶送禮、饋贈親友、漁民出海、僧侶遊方,均為以“楓亭糕”必備佳品,深受人們所喜愛。
“楓亭糕”製作:以純糯米1斤炒熟,磨成粉末;白砂糖1斤,煮成糊狀,將糯米粉末與糖漿混合,用人工攪拌均勻,再用炒熟搗碎的花生仁、芝麻和花生油各0.1斤,作為夾心料。用方形糕盤裝盛,在糕盤底部和上面各撒上糯米粉末,中間配上夾心料,切成方塊,底部墊上一張薄紙,倒在竹篩上。以硬木質的乾柴慢火乾蒸5分鐘。蒸熟後冷卻,用方紙包裝,蓋上商號,即可出售。
由於“楓亭糕”製作工藝獨特,從事此業人員年事已高,傳承人日漸稀少,製作工藝後繼乏人,技術傳承面臨消逝的危機。必須儘快落實保護措施,培養新一代的工藝傳承人,使這一古老的民間獨特風味糕點製作工藝得到完整的保存和延續。

海蠣餅

海蠣餅,在楓亭也叫額餅,原料:地瓜粉、豆腐渣,拌以蔥、芫葵、五香、胡椒、味素等。油炸時先放人凹瓢,中夾心生海蠣、豬瘦肉。炸熟後,酥脆香甜,沾著蒜泥醬醋,更是爽口宜人。
楓亭
扁食,又稱扁肉,是由麵皮包裹肉餡而成,將扁食放入清水鍋中煮開,待扁肉浮起,用小笊籬撈起,放入有醬油、新鮮豬油、味素和其它佐料的碗中,沖入沸清湯,撒上香蔥即可食用。其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遊客來楓亭,多於海蠣餅配扁食湯為午餐點心,價格實惠。但近年隨著物價上漲,楓亭海蠣餅價格一路飆升,不僅如此商家為了節約材料,海蠣餅也越炸越薄,使楓亭海蠣餅名聲下降。

楓亭蟶插

楓亭蟶插,又名“蟶烤酒”,原料顧名思義就是蟶,做法簡單,將蟶洗淨,一隻只直立於瓦罐內,加於適當的食鹽、薑末、白酒(不能放水和醬油)扣緊罐蓋,文火燉熟,使之蟶的鮮味與酒香並存。
楓亭

楓亭豬腳凍

楓亭豬腳凍在楓亭鮮為人知,是從莆田地道小吃 “三伍碗”里挖掘出來的。
楓亭豬腳凍:將豬蹄洗淨,放入適量的溫水,加入八角、花椒、老薑、蔥段、黃酒,用文火慢慢地燒,慢慢地熬,其間,用笊籬不停地攪拌,待豬蹄慢慢融化,為乳狀後,再用笊籬將蔥姜等作料撈淨,剩下乳白的膠質,慢慢凝固,晶瑩剔透。
楓亭

瑞祥

“瑞祥”(楓亭方言叫水龍),以豆腐為主料,配上花生、蝦米、香菇等佐品,搓成圓丸,烹調餐宴,極為香味可口。相傳是蕭妃製作的豆腐製品,昔日在皇宮裡,肖妃曾親自把廚,烹調自己拿手的食品“水龍”伺奉順帝,帝嘗後大為稱讚,一時宮內仿效製作,成為宮廷名菜,美稱為“瑞祥”,以示“瑞氣吉祥”之意。從此“瑞祥”成為官場和民間舉辦婚壽慶筵必備的佳肴。
楓亭

白切羊肉

白切羊肉,據說是東海南康郡王陳洪進帶兵往山剿匪期間發明的,有一天下午,正在宰羊慶祝首戰告捷,想不到狡猾的土匪順著山溝溝灌木的掩護下,悄悄地包抄了過來。頓時,軍情火急,士兵們只好把已經宰好擱在熱水桶里的整隻羊用稻草覆蓋著,立即投入戰鬥,緊急突圍。第二天早上,當陳洪進帶部隊反擊勝利歸來後,飢腸轆轆的士兵們掀開稻草覆蓋下水桶里的整隻羊時,想不到手剛抓到羊腿就拔了起來,不但熟透了,而且一股不帶膻味只有香噴噴的肉味撲鼻而來,陳洪進和大家當即圍了過來,帶著勝利的喜悅,美滋滋地飽餐一頓。後來,陳洪進特喜歡這種作法的羊肉,就把這種作法的羊肉稱為“白切羊肉”。
楓亭

乾燜羊肉

傳說仙遊“乾燜羊肉”曾經是北宋皇宮的一道御宴佳肴:說的是北宋的風流天子宋徽宗與蔡京和蔡攸父子志趣相投,有時候,宋徽宗御駕親臨蔡府,直接把蔡府當做娛樂廳、彩排場;每每玩得不亦樂乎,就乾脆在宰相府用膳、休憩。誰能料想,宋徽宗對於蔡京精心為他安排的“扁肉”“雞卷”“水龍”等仙遊特色小吃,可饞壞了!可當宋徽宗吃到蔡京平時最喜歡吃的“蟲草、人參、當歸羊肉湯”時,卻不禁打了個飽嗝,面帶難色地停頓了下來。心細如髮的蔡京立即發覺自己竟然把自稱“道君”的皇上那既喜歡山珍海味又怕聞葷菜之腥氣膻味的飲食特性給忽略了。於是,他馬上聯想自己當年在家鄉吃的一種沒有膻味的白切羊肉,於是,蔡京就吩咐廚子,按照他所掌握的方法如法炮製。並且,針對陳洪進當年那種戰爭年代草草急就措施的不完美性,進一步改善為:以慢工細活取勝,特意將其活羊選擇放血宰殺,脫盡毛,卸內臟,這樣一來就更進一步把所有帶腥氣的雜質東西都清除在羊體之外、燜熟之前,自然就比之先前更為清潔衛生、清香純正了,並美其名曰:“乾燜羊肉”。果然後來博得宋徽宗的大快朵頤:當他吃到“乾燜羊肉”時,直呼蔡愛卿你家這東西可比宮廷的燒煅羊肉好吃多了,不但沒有一點羊的腥氣膻味而且更加脆嫩香醇,令人齒頰生香!從此,“乾燜羊肉”便成為了蔡府最受皇帝喜歡的頭牌“宴菜”,自然也就升格為皇宮的御宴佳肴了。並且,從此以後,宋徽宗更是對父子寵愛有加,頻頻眷顧蔡府。據說莆仙戲的《叨叨令》與《風入松》等詞調曲牌就是宋徽宗在蔡府與蔡京父子吃“乾燜羊肉”的樂不可支狀況下,突發靈感,與蔡京父子共同琢磨著創作出來的。
楓亭

海蠣煎

海蠣煎,楓亭本地又名額煎,額即指海蠣。台灣、福建等地常做副食蚵仔煎,口感香脆,內 餡香滑。
關於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聞,西元1661年時,荷蘭jundui占領台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台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
楓亭

基礎設施

境內有110萬伏變電站、日供水量6000噸的自來水公司;移動、聯通基站14處;程控電話容量達4.8萬門。境內有二甲的莆田人民醫院和一甲的華僑醫院。
楓亭集鎮區內有農工貿批發市場、農副產品商場、糧油批發市場、乾鮮果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促進了商品和農副產品的流通。
境內有食用菌基地、禽種鴨基地、禽苗基地、蔬菜基地、灘涂養殖基地、農業科技示範基地、速生豐產基地、荔枝科技試驗基地和各種果樹基地。

教育學園

學院: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全縣唯一一所學院)
初高中學:楓亭中學(仙遊六中)、楓亭職業中學(滄溪中學)(楓亭第二中學)、楓江中學、東宅中學(蔡襄中學)、海平中學(仙遊第八華僑中學)、山立學校等。

歷史之最

  • 楓亭是仙遊縣千年古鎮,地靈人傑、英才輩出,創造眾多聞名的文化財富,載入中華民族史冊,有的還創下中國歷史之最。
    ●中國歷史上現存最大寶篋印經塔———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中萬壽塔,始建於1000多年前五代末期,位於楓亭鎮塔斗山。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被譽為“中國古代橋樑狀元”,創建者為北宋名臣蔡襄,系楓亭九社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為衛國守邊殉職的宋代愛國名將薛奕,系楓亭霞橋人。
    ●中國歷史上兄弟“同科進士,同登相位”的蔡京、蔡卞,為北宋時期楓亭赤嶺人。
    ●中國歷史上最早被皇帝命名為“全國四九名廉吏”之一的宋代監察御史許稹,系楓亭上滸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株以女子命名的果樹———“十八娘荔枝”,栽培者陳璣為楓亭後欖人。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荔枝專著《荔枝譜》,作者亦為北宋名臣蔡襄。
    ●中國歷史上最早移植美國、古巴的水果珍品“陳紫荔枝”,為楓亭赤嶺宋代古荔。
    ●中國歷史上唯一現存相府遺址———北宋宰相蔡京相府遺址,位於楓亭東宅。

總體規劃

楓亭
一、規劃範圍規劃範圍包括鎮區建設用地範圍和規劃認為需要控制的周邊區域。規劃鎮區包括城鎮生活區與仙遊經濟開發區楓亭片兩部分用地。用地範圍西至東宅村,北至鎮域界線,南至鎮域界線,東至201省道,面積約30平方公里。包括學士、霞橋、蘭友、霞街、鋪頭、湄職院6個社區和九社(部分用地)、建國、上滸、麟山、滄溪、輝煌、斗北、和平、海安、海濱、荷珠、秀峰、耕豐、錦湖等14個行政村。
二、規劃期限:
近期:2011 —2015年;中期:2016—2020年;遠期:2021—2030年;遠景:2030年以後。
三、城鎮性質為:
湄洲灣濱海產業新城和職業培訓基地,商貿物流重鎮。
四、城市規模:
近期(2011 -2015年)建設用地規模8.6平方公里,鎮區總人口為7.5萬人;中期(2016-2020年)建設用地規模12.8平方公里, 鎮區總人口為10.5萬人;五、規劃結構遠期(2021-2030年)建設用地規模20.2平方公里, 鎮區總人口為17.0萬人。
楓亭
五、規劃結構
以山體、水係為依託,並突出中心鎮區,形成“兩廊兩軸三區多組團”的布局結構。
兩廊:滄溪生態廊道和楓慈谿文化休閒廊道;
兩軸:現狀324國道南北發展軸和楓園路東西發展軸;
六、鎮區空間發展戰略
根據對鎮域地貌特徵和用地條件的綜合分析,綜合考慮交通區位條件,鎮區空間發展戰略為:“北拓、南聯、西跨、東提升”。
楓亭
北拓:鎮區逐步向北拓展,規劃順應這種趨勢,往北向鋪頭、建國、上滸、麟山村發展,建設好蔡襄北街
南聯:南部錦湖、秀峰、耕豐與泉港區相聯,規劃做好協調;
西跨:西部跨過楓慈谿發展,包括九社、東宅,建設慈岳經濟開發區;
東提升:東部朱寨、輝煌是仙遊經濟開發區楓亭片區主要部分,規劃以提升產業,整合用地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