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民歌

桐柏民歌豐富多彩,是桐柏山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中創造出的富有獨特風味的民間歌唱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桐柏民歌
  • 特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
  • 用途:驅除疲勞,偕協相處
  • 地點:多在桐柏縣的幾個山區鄉鎮
概述,民歌舉例,民歌特點,

概述

桐柏民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著勞動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表現了山區人民樸實、友好、熱情、粗獷的精神風貌。據傳,諸葛亮躬耕南陽時,為解除勞動人民終日勞碌之苦,教民唱歌,藉以振奮精神,驅除疲勞,偕協相處,充實生活。桐柏民歌大約從那時起開始推廣,並步入興盛。
每年的三月至六月,是唱歌的好季節。陽春三月,春耕伊始,人們對新年景充滿希望,情緒比較亢奮,從打薅肥到插秧、泥秧草,無論田間地頭,不分男女老幼,一人引唱,眾人各隨,或高亢激揚,或細柔甜脆,十分悅耳動聽。民歌分山歌、田歌、牧歌、燈歌、號子或小調等多種。

民歌舉例

山歌活動,多在桐柏縣的幾個山區鄉鎮如城郊、月河、吳城、固縣、回龍等地。勞動家庭代代耳染,輩輩相傳,男女老少都能隨唱幾句。
桐柏民歌
如:
石榴花開葉兒稀
莫笑窮人穿破衣
樹木林浪分高低
三十年河東轉河西
內容也十分豐富。有反映階級矛盾的,有反映生產勞動的,有反映男女愛情有,有歌詠歷史人物的。歌詞一般為五句,對歌則是四句,每句多是七個字,也有六個字、九個字的,也有長短句互相摻用的。如帶有農技知識的田歌:
一下田來把秧薅,
不認稗子叫姐教,
乖姐罵郎你瞎了眼,
稗子有桿光秧有毛!
哪有男娃叫咱女娃教。
鬧秧歌:
一下田來把秧栽,
莫叫黃秧漂起來,
漂起黃秧不打緊,
耽誤農家半年春,都是種田耕地人。
該詞里蘊藏著一定的農業知識和勞動常識。
牧歌:
放牛滿山轉,
肚子餓了甩長鞭,
放牛放到老晌午,
人肚子扁啦牛肚子圓,
東家還不給工錢。
詞中暗透出一定程度的階級矛盾。
號子:是人們在從事某一體力勞動時所唱的歌,唱時由一人領唱,眾人齊和。如“打夯歌”:
領:為了修堰塘呀!
合:嗨呀!
領:咱們來砸壩呀!
合:嗨呀!
領:堰塘能養魚呀!
合:嗨呀!
領:又能餵鵝呀!
合:嗨呀!
一般多是根據勞動目的、情緒,即興創作,藉以鼓舞情緒,達到同心協辦的目的。如:
夯子往東挪呀!
晌午吃窩窩呀,
夯子往南走呀,
每人三兩酒呀!
燈歌:在謎燈、龍燈、旱船及竹馬、背裝等表演時唱。如燈歌:
男:
什麼圓圓圓上天?
什麼圓圓水中間?
什麼圓圓大街賣?
什麼圓圓姐面前?
女:
月亮圓圓圓上天,
藕葉圓圓水中間,
月餅圓圓大街賣,
鏡子圓圓姐面前……
十分和諧有趣。獅子、旱船一般是唱彩歌。
如“十二歌”:一願風調雨順,二願五穀豐登,
三願皇王長壽,四願國土清平,
五願民安物阜,六願福壽康寧……
這些歌節奏明快,再配上打擊樂,使氣氛更加熱烈歡騰。
情歌:情歌在桐柏山歌中比例最大,唱起來悠婉自由,體現了山里人豪爽無邪的性格。如:
口唱山歌把妹逗,看妹抬頭不抬頭。
馬不抬頭愛青草,妹不抬頭愛風流。
又如:
一下田來把腳挪,
棗刺扎住哥的腳,
一腳插到姐懷抱,
金針挑,銀針撥,
活活疼壞我的小哥哥。
有些還寓教於歌。
如:山歌越唱越開心,
乖姐越打越偷人,
火燒芭蕉心不死,
荷花收口不收心。
又:
郎砍田坎姐送茶,
一把扯著要貪花,
你要貪花莫下水,
你要下水莫貪花,
年輕得病老來發。
革命時期,蘇區桐柏人民又給山歌賦予了新的內容。
如:
珍珠花花熬臘肉,
紅軍哥哥嘗一口,
為救俺娘負了傷,
俺把你當親哥哥留,
養好傷妹也跟哥走。
再如:
山里柴草嘣嘣乾,
漚成爛泥沒人管,
自從來了共產黨,
乾柴一燃火沖天,
彤紅彤紅桐柏山。
還有車水歌、上木樑歌、祝婚歌等等。
總之,桐柏民歌題材廣、容量大,1985年桐柏縣編寫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時,就採集、整理出二百多首,期數量可以用一首山歌體現:
我的山歌不算多,
只比牛毛多兩棵,
唱了三天又三夜,
還沒唱完牛耳朵。
你冰我會(唱)的多不多?

民歌特點

桐柏民歌極具個性:必須用桐柏山淮源的方言唱,否則就唱不出應有的韻致各風味。桐柏民歌作為一種山區民眾文化,很受勞動人民喜愛,經久不衰,具有極強的生命力。隨著對外開放的日益擴大,她必將成為多以桐柏山觀光覽勝遊客的一道最具地方風味的文化餐桌了的佳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