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學(株洲市一中)

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學

株洲市一中一般指本詞條

株洲市第一中學創建於1942年,是株洲城區基礎教育的發源地。位於湘江之畔,慶雲山麓,校園布局合理,林木蒼翠,紫藤搖曳,石雕與曲廊顧盼,紅花與綠草相映,處處有勝境,四季發春華。校園占地面積72畝。

現有教學樓4棟,校舍面積3.2萬平方米,可設70間教室;綜合辦公樓1棟;科教樓1棟,學生公寓2棟,學生公寓面積6700平方米,最大容量為1200個床位;師生食堂1棟,面積3200平方米,可容納1000名師生同時就餐;藝術培訓中心1棟;250米跑道的塑膠運動場一個和一個塑膠風雨跑道。能基本滿足教學和學生課外活動的需要。校園內綠化面積約27000平方米,綠化率達43%,是靜謐的園林式校園,2010年被評為“株洲市綠色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學
  • 外文名:NO.1 MIDDLE SCHOOL OF ZHUZHOU,HUNAN
  • 簡稱:市一中
  • 校訓:修得成器,勵志篤學
  • 創辦時間:1942年
  • 類別:高級中學
  • 現任校長:陳嵩
  • 所屬地區:株洲
  • 前身:株洲私立建寧國小(1932年)
  • 校風:文明勤奮,求實創新
  • 教風:尚德博學,嚴謹善誘
  • 學風:刻苦互學,嚴謹善誘
學校簡介,歷史沿革,領導班子,校園文化,高考成績,教學理念,校內活動,校外活動,學校榮譽,日常工作,

學校簡介

株洲市一中創始於1932年3月,是我市城區基礎教育的發源地,其前身是“株洲私立建寧國小,校址在株洲鎮五節街慈善堂,由李潤民、湯德昌、聶漢欽等開明人士牽頭主辦,抗戰時期,為避戰禍,先後移址於桐梓坪、百井沖袁氏宗祠等處,1942年,成立校董會,由鄉紳袁毓煌等人號召籌募校產和基金,呈準開辦初級中學,1947年8月開始在現址——株洲慶雲山建立校舍,1948年2月,更名為“湖南省私立建寧初級中學”,至1951年8月,學校一直由董事會領導,先後有袁毓煌、袁法信、袁昆任董事長,李潤民、湯德昌、鄧岱明、聶漢欽、余傳授、陳大榕、葉鏡吾、王敬任校長,校董會結束後,由株洲市人民政府接收,副市長張犀文兼任校長,改校名為“株洲市立初級中學”,1952年,由李章副市長兼任校長,同年11月,奉省教育廳指示,改校名為“湖南省株洲初級中學”,52年11月至54年8月,由副校長羅傳衛主持工作,54年8月,周以存任校長,1955年9月,由於株洲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市內陸續增辦新的中學,將我校定名為“湖南省株洲市第一初級中學”。1957年2月,周訓吾接任校長,1960年8月由張恆祥任校長,當年9月,我校開始招收高中新生,成為一所市屬完全重點中學,從此學校正式定名為“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學”。
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學

歷史沿革

解放前
學校創建之初至1949年解放,由於戰亂頻仍,辦學一直斷斷續續,難以進入常態化,歷任董事長和校長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帶領師生勵精圖治,艱苦奮鬥,在校學生從最初的數十人發展到數百人,教職工從數人發展到數十人,學校固定資產逐年增加,培養了一大批合格國中畢業生,在當時的株洲教育界影響極大,初步確立了學校的歷史地位。
壯麗發展史壯麗發展史
解放後
解放後至1960年,隨著學校被人民政府接收,學校由私立改為公辦,兩位副市長在百忙之中先後親自兼任我校校長,通過我校指導對全市各個學校的社會主義改造。我校師生員工一方面按照教育規律,紮實抓好常規教學,同時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各項政治運動之中,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整風反右、“教育大革命”等,在運動中經受鍛鍊,提高覺悟,迅速完成了從舊學校到社會主義新學校的轉型。
老辦公樓老辦公樓
抗美援朝期間
抗美援朝期間,學校組織師生通過演出、遊行、編印小報等多種形式宣傳保家衛國,節衣縮食,捐獻錢糧物品,支援抗美援朝,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師生們還積極報名參軍,一名教師光榮加入志願軍隊伍。
老禮堂老禮堂
1950年寒假、1951年暑假,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前往晏家灣參加土改運動,大家結合農村實際,開展了一系列的土改宣傳活動,形式多樣,效果明顯,得到政府的表揚和民眾的擁護。
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五十年代期間,學校教職員工分期分批參加了思想改造學習和“肅反”學習,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了認識,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影響力也日益增強,各類大型集會紛紛在此舉行,我校一時成為全市文教戰線的中心。
農業合作化高潮期間
1954年,學校落實全國中學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用總路線精神教育和鼓舞師生,1955年,為迎接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到來,學校配合形勢,組織師生調查了解農業合作化的有關情況,運用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和肅反鬥爭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學生提高階級鬥爭覺悟,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隨著國家一·五,二·五計畫的實施,株洲建市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學校組織師生下廠礦進社區,親身體驗和感受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開展了徵文比賽,強化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學農基地全貌學農基地全貌
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大躍進,學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偏差,特別是反右鬥爭擴大化,我校有四名教師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後全部平反,恢復工作。
六十年代初期
1960年,我校被正式定名為“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學”後,開始了高中招生,學校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至1966年8月,張恆祥和史善澤分別擔任校長,主持學校全面工作,領導師生對教育大革命進行總結,開展了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具體調整恢復。
1961年1月,按照黨中央指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我校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生產勞動、文體活動等重新作了安排,強調以教學工作為主,保證足夠的教學時間;要求教師發揮教學主導作用,關心、愛護學生;要求學生樹立學習光榮、勞動光榮的意識,要尊重教師;注重“勞逸結合”;認真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傾聽教師意見,有效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在調整階段,學校壓縮了辦班規模,疏散了部分教職工到位於郊區的“一中農場”和校辦工廠生產勞動。
科教樓原址科教樓原址
1963年3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學教育五十條》,我校按照條例要求,對教學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生產勞動、體育衛生和生活管理,以及教師、行政、黨的工作和其他組織工作作出了相應調整,1964年,根據毛澤東“七·三”指示和教育部《關於調整和精簡中學課程的通知》,我校通過課程精簡,切實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與此同時,學校回響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深入持久地開展“學雷鋒、做好事”的活動,師生中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先後有多人被樹為“學雷鋒”標兵,在學毛著的活動中,領導帶頭,活學活用的經驗得到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1965年,學校開展了“四清”運動,像反右一樣,也出現了擴大化等一些過火行為,造成了對部分教師的不當傷害,後陸續得到糾正。
從五十年代末到1966年,我校的發展是在曲折中前進,經受了歷次政治運動的洗禮,學校多次被樹為株洲市教育系統紅旗單位,初高中均得到了較快的發展,1966年,在校生人數近1200人,其中國中畢業生211人,高中畢業生154人,高考連續幾年位居全市第一,取得了驕人的辦學成績。
老食堂老食堂
“文化大革命”期間
1966年5月,中央發布《五·一六通知》,6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論,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迅速在我校鋪開,在“踢開黨委鬧革命”的風潮中,時任我校黨支部書記的謝征鎮無法主持工作,學校成立了“革命委員會”,段子譜、龔文蔚同志先後擔任革委會主任,負責日常工作。
文革期間,我校部分幹部、教師被扣上“走資派”、“牛鬼蛇神”等莫須有的罪名,挨斗挨打,校園內,各種“揭發”、“批判”的大字報鋪天蓋地,主張安定的人被攻擊成“保皇派”。“造反派”四處串連,與所謂“保守派”形成尖銳對立,知識分子被稱為“臭老九”,為了結束“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學校的現象”,我校於1968年8月進駐了“工宣隊”、“軍宣隊”,學校有兩年多沒有正式上文化課,1968年底至1969年初,對66屆、67屆、68屆高國中畢業生進行了“四個面向”的統一分配,絕大部分學生到農村,當了“知識青年”或“回鄉知青”,部分教師也下放到瀏陽等地,勞動改造,直到一年後才陸續返校工作。1970年,回響複課鬧革命的號召,我校在白關殘梅村開辦了一個占地60多畝的學農基地,建有三棟校舍,能容納兩個班的師生居住、勞動和學習,先後有多批師生被派駐,直到1978年終止,同時還在校內開辦了校辦工廠,一個銅頭車間,一個印刷車間,作為學生學工的基地,八十年代後,校辦工廠演變為“株洲裝潢印刷廠”,2001年,工廠破產關閉。在此期間,我校的學制也曾有變動,1970-1978年實行了九年一貫制(國小5年,國中2年,高中2年),1978年改為十年制(國小5年,國中3年,高中2年),1985年才又全面恢復12年制(國小6年,國中3年,高中3年),“文革”期間,我校的課程設定也被精簡,主要開設了毛澤東思想教育課、語文、數學、工、農業基本知識、革命文藝、軍體、外語、勞動等課程,另外,按照“開門辦學”的要求,我校採取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辦了一些適應當時形勢的專業班。
老北樓老北樓
“文革”十年,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領導幹部和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被消耗在政治運動中,學校喪失了一段十分寶貴的發展機遇期,留下了停滯不前的歷史缺陷,甚至直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還餘烈未消,一定程度上構成對學校發展的制約。至1976年“文革”結束,學校有教學班33個,在校學生近1700人。
防空洞防空洞
粉碎“四人幫”後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通過拔亂反正,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校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從1978年9月開始,由凌慶升同志擔任校長,龔文蔚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學校認真貫徹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校長負責制,支持和保障校長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職能。學校於1982年召開了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以後每年召開一次,逐步形成定製,凡是事關學校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事,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均交付職代會充分討論,從制度上保證了全體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權力。1978年,學校積極落實黨的政策,通過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為16位同志或其家屬解決了實際問題,贏得民眾普遍讚譽,建立了教職工定期體檢制度,並給每位教師配發了統一制服,保證教師的切身利益,學校建立了每周升旗制度,深入進行愛國愛校教育,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加強德育功能作用的發揮,切實把德育工作放在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1985年,學校隆重召開了第一個教師節慶祝大會,會上表彰了一批優秀教師,教師的社會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尊師重教蔚然成風。1987年,學校行政牽頭,幾經醞釀廣泛調研,制定了市一中“七·五”規劃(1987-1991),確定將學校規模發展為42個教學班,學生二千人,教職工220人,躋身株洲市強校行列,勾畫了學校發展的美好藍圖,這個規劃融入了集體智慧,既實事求是,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引起市教育局和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逐年加大了對我校的投入,學校開始打破歷史原因形成的條條框框和自我封閉,高國中並重,在穩定國中質量的前提下,著力在高中這一塊下功夫,為後來的學校跨越式發展打下了思想基礎、組織基礎,並作了一定的人才儲備。1983年,空軍首次在普通中學招收飛行學員,我校積極配合,有兩名學生順利過關,我校因此被省軍區和省教育廳授予“招飛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1985年,我校首次召開師生運動會,多人多次創造了市紀錄,兄弟學校紛紛來校觀摩取經。1987年-1989年,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濫,我校部分教師和學生也受到影響,學校黨政一班人克服重重阻力,堅持正確導向,堅持教學中心不動搖,有力地維護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特別是89年“6·4”事件後,結合國際國內形勢,學校連續組織了多場時事講座,加強了對廣大師生的“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堅定了搞好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決心和信心,學校通過文明班級創建活動,藝術節文藝會演,在校園內營造健康向上的氛圍,通過“教師職務聘用制”,“結構工資制”,醫療改革等,引導教師爭先創優,立足崗位,教書育人。1989年,學校設立了“科技節”,迅速完成了實驗室的達標驗收工作。1991年-1993年,學校著重抓了“義務教育法”的貫徹落實,提出德育量化管理,開展中學生思想品德評估,德育工作網路化全面鋪開,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結合的經驗在全市引起較大反響,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法制副校長的作用日益凸現,學校德育工作來勢喜人,同時,學校深入進行教學改革,狠抓教學質量,推行教育教學目標管理,學校連續多年國中畢業合格率位居全市城區中學之首。1994年,學校提出“高中抓緊,國中抓活”的教學管理思路,推出“青年教師競賽課”、“骨幹教師示範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評選“師德十佳”、“教研十佳”,大興教研教改之風,編纂的《一中教研》、《一中教工》等刊物被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收存。朱艷艷同學獲全國少年田徑運動會銀牌,國中女子組獲市運會第8名,參加“全國中學生作文競賽”獲二等獎一人,三等獎一人。學校作為全國衛生城市必檢單位,省市治安模範小區創建單位,經過不懈努力,均順利達標,1995年,學校提出“辦特色、爭重點”的口號,開始與湖南師大藝術學院的合作,成為湖師大在株洲地區唯一的美術培訓基地,學校加大了對藝術工作的投入,收效明顯,當年高考升學率居市直中學第二名,美術特色逐步顯現,成為學校一大亮點。1996年,在全校範圍內開展了教育思想大討論,破除“應試教育”觀念,切實減輕學生負擔,完善目標管理,構建素質教育運行機制,這些措施的推行,博得了社會廣泛好評,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礎上,學校決心乘勢而上,用一年時間申辦成功首批“市規範化完全中學”。1997年,成為我校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年,學校成功申辦市首批規範化完全中學,時任市委書記程興漢發來賀信,王汀明市長親自授牌,市委副書記肖雅瑜蒞臨我校參加掛牌儀式,同年,學校改支部為總支,下設四個支部,孫福喜同志任總支書記,學校出現了“政通人和、規範活潑”的喜人局面,發展漸入佳境,各項工作都提出了要爭創一流的奮鬥目標,凌慶升同志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獲得徐特立教育獎。1998年7月,校長凌慶升兼任黨總支書記,在深入分析我校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抓住機遇,苦練內功,厚積薄發,穩步前進”的辦學思路,學校工作穩中求進,從1990年至2000年,學校連續十年被評為局直先進單位,成為全市教育系統唯一的“十年冠”。
教學區全景教學區全景
操場操場
二十一世紀後
2000年8月,羅立林同志調入我校任校長,凌慶升同志專任書記至2002年7月。這年,省教育廳決定在全省範圍內重新評估認證一批省重點中學。我校面臨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和挑戰,學校決心迎難而上,舉全校之力爭辦省重點,提出“以申重促管理,以申重促改革,以申重促發展”總攬全局,夯實基礎,紮實苦幹,用一流的工作態度創一流的工作業績。學校狠抓了制度建設和常規管理,通過職代會形成了數十個規範化的校內檔案,涵蓋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學校舉辦了株洲市新世紀美術教師畫展、第36屆校運會、12屆藝術節以及第二屆科技節,組建了校園“蓓蕾電視台”,全面開通校園區域網路,國中學生劉嬉獲全國物理競賽二等獎,魏振華獲三等獎,彭傑、方躍武獲全國數學競賽三等獎,學校被評為湖南省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湖南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市教育學會紅旗分會、市勞技教育先進單位,工會、老年、計生工作均被評為市級先進。學校科教樓竣工並投入使用,2001年,學校繼續咬定創辦省重點目標不放鬆,除加強軟體建設外,硬體設施躍上了新台階,綜合樓竣工落成,塑膠運動場、風雨跑道、藝術樓改造,相繼開工或建成,校園環境整治一新,學校綠化、亮化、美化進入新高潮,“青青畫院”中心成立掛牌,社區教育委員會成功組建,承辦了株洲市學代會和市教育科研現場會、勞技教育現場會等,學校的快速發展引起《湖南日報》、《株洲日報》等多家主流媒體的強烈關注,紛紛予以報導,這年高考,我校學子譚勝芳同學以653分的優異成績奪取湖南省文科類、外語類狀元,進入北京大學深造,美術生易雄偉進入清華大學就讀。2002年高考一次性本科上線率已高達40.8%,學校節目“騰飛”獲市中學生文藝調演一等獎,國中男子籃球隊獲市“三好杯”冠軍,龍佳、任野、張潤馳等同學代表學校參加第六屆“奧迪杯”全國青少年四驅車比賽,獲得團體第一名和四個優勝獎,一大批教師在全國、全省和全市的各類教學比賽中榮獲一、二等獎。2002年,學校工作繼續向縱深發展,8月,楊振躍同志調任我校黨總支書記至2004年6月止,這年,我校作為重點參觀校,接待了來自全國各省市參加全國教育科學國家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第五屆學術研討會暨“九五”結題和“十五”開題會議的200多位代表並作了典型發言,承辦了市教育工會組織的局直單位女職工“我愛我家”演講比賽,心理健康教育率先起步,被評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實踐》通過了省心理專家開題論證並作為“十五”國家重點課題,教工男女籃球隊均獲得“園丁杯”賽每二名,校園“中華十聖”文化廣場投入使用,外購土地近20畝,學生公寓大樓開工,2003年,一中歷史最輝煌的一年,努力終有回報,這年6月1日,經市教育局批准,原市一中與原七中合併為新一中,組建一中教育集團,7月5日,召開新一中成立大會,羅立林任校長,楊振躍任總支書記,8月5日,湖南省教育廳正式下文,批准我校為省重點中學,9月9日,學校正式舉行了掛牌儀式,省市多家媒體予以了報導,12月20日,召開了第八屆三次教工代表大會,這是成功申辦省重點中學後新一中首次召開的職代會,會上提出“聚精會神抓教學,一心一意謀發展”,在短期內把我校建設成為全省示範性重點中學,這年,我校共有9位教師成功通過市級學科帶頭人評審;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遠程教育示範學校在我校掛牌;省教育廳在我校舉辦“基礎教育以校為本”現場會;省教科院在我校舉辦“湖南省首屆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學比賽”,我校教師獲一等獎;10月我校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評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國家重點課題“整體構建學校德育體系深化研究與推廣實驗”先進學校,《城區中學德育現進信息化趨勢的行動對策研究》、《株洲市一中上網守則》分獲成果一、二等獎;11月,我校被省教育廳授予“省第四屆中國小電腦製作活動最佳組織獎”;11月10日,學校召開了近5000名師生參加的第三十九屆田徑運動會。連續幾年,高考、會考一年一個新台階。
北樓北樓
水池假山水池假山
2004年6月2日,由張要武同志接任我校黨總支書記兼代理校長,8月,蘇志宏任校長,張要武專任書記,新的領導班子成立後,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校的穩定、發展和改革中,經過深入調查,廣泛聽取民眾意見,迅速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短時間內扭轉了因班子更迭造成的困難局面,學校確定以人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7月2日召開了第八屆四次教代會,通過了新的聘任制方案,著力營造“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濃烈氛圍,比團結、比奉獻、比實幹,工作順利走入正軌,數十名本部國中教師分流到分部上班,由於思想工作到位,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初、高新的招生工作也平穩進行,9月,省教育廳發文,我校更名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株洲市第一中學”,與此同時,由我校與民營資本合辦的民辦中學——博文中學,通過新舊兩任班子的接力交棒,終於獲得批准籌辦,這樣,我校作為城區屈指可數的教育集團,其一校兩制三址的辦學格局初步形成,為我市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的整合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成功範例,這年,我校工會工作、後勤工作、綜治工作均被評為先進單位;學校成為2003年度株洲市“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實現了辦學史上新的跨越。
而今,學校領導班子正團結帶領近五千名師生員工,豪情滿懷,信心十足,向著更高的辦學目標邁進,奮鬥無止境,事業無窮期,株洲市一中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躋身三湘名校的行列,在基礎教育這塊沃土中,譜寫更加壯麗的華章!

領導班子

校長 陳嵩
男,漢族,1967年3月生,中國共產黨黨員,湖南桃源人,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中學物理高級教師。1992年湘潭師範學院物理系畢業,先後在株洲市玻璃廠子校、株洲市四中、株洲市八中,株洲市十三中工作。歷任班主任、年級組長、教務主任、副校長。2004年任株洲市第二中學副校長,分管教學工作,分管教務科、教研科。2015年8月開始,任株洲市第一中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校長 陳嵩校長 陳嵩
黨委書記 張要武
男,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學歷,湖南師大教育管理研究生課程班畢業,中學高級教師,現任黨委書記。 工作簡歷:1987.07-1998.07株洲市第一中學工作,任團委書記、政教主任等職務,1998.07-2002.07株洲市第七中學副校長(其中2000 年借調到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工作),2002.07-2004.06株洲市三職黨總支書記兼工會主席,2004.06-2004.08株洲市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兼代理校長,2004.08-2007.03株洲市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2007.03至今株洲市第一中學黨委書記。任株洲市中學政治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株洲市學校黨建工作研究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主編《讓孩子的心中充滿陽光》岀版發行,主持國家級課題《家校結合、全員參與,提高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研究》成果獲湖南省一等獎,撰寫論文獲全國二等獎、省教育規劃辦一等獎。被評為株洲市優秀教師、市優秀黨務工作者,榮立三等功。
黨委書記 張要武黨委書記 張要武
教學副校長 艾建國
男, 1986年7月參加工作,2003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現任教學副校長。 工作簡歷:1986.07-1999.06益陽市十四中任工會副主席。1999.06-2010.09南方中學任年級組長、年級主任、教務科副科長、教務科長、教學中心主任。2010.09至今,株洲市第一中學工作,任副校長。 株洲市化學學會副會長,株洲市高中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全員培訓主講教師。撰寫的論文《水土流失與自然災害》獲中央電化教育館教育信息資源開發部中學教學資源評審一等獎。 注重政治學習,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能夠自覺學習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自覺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真踐行黨的民眾路線,對照黨章比黨性,對照先進找差距。注重業務學習,努力提升管理水平。能夠自覺學習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我校的課程改革保駕護航。能夠自覺學習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能力。注重倫理道德學習,努力提升個人修養。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已。 加強常規管理,堅持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質量。著眼兩大職能科室內部管理,強化服務意識。堅持兩大科室例會制度,及時總結布置工作。強化科室成員的危機意識和服務意識,推動兩大科室成員的考核,強化科室成員的反思意識和發展意識。學考、高考是目前教學的兩大中心任務,直接反映了學校的辦學質量,關乎學校聲譽,同時也關係到每個學生的未來,圍繞兩個中心,制定詳細的相應方案,明確了目標,並且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創新管理理念,探索實施教考分離,有效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引進網上閱卷系統,為教師、學生、家長提供科學的數據分析,找準學習的薄弱環節,有的放矢,針對性地教和學,切實提高學習效率。強化調研,加強教學指導的針對性。著重教學調研,及時了解學情、教情。始終堅持“腳步管理”,力爭多創各年級、各班多轉一轉,看一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教學副校長 艾建國教學副校長 艾建國
德育副校長 胡麗霞
女,漢族,民進會員,1982年7月大學畢業。從事教育事業30多年,中學英語高級教師,2002年任命為副校長,2007年調入株洲市一中任副校長至今,分管德育工作和藝體工作,第二、三屆蘆淞區政協兼職副主席、民進株洲市兼職副主委。 一、德育工作: 提出“四創四化”工作,的德育工作思路,即:創平安校園,創綠色校園,創書香校園,創文明校園;班主任隊伍專業化,學生行為規範化,校園景觀亮麗化,班級建設特色化。並在學校“二三”規劃中提出了“依託主題德育、突出生本特色”,提升人文素養,構建和諧校園“的新的工作思路。加強對班主任的培訓力度,每月有專題報告和總結,舉行德育論壇,評選了一批優秀的德育論文;加大對學生的“三自管理”,開展了藝術節、體育節、校園十佳歌手比賽、詩歌朗誦賽、走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主題教育活動十多次;安全教育活動8次,主題徵文活動4次,專項督查6次,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並以活動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我校承擔了市創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心理輔導總站的工作,在創文明城市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示範準備工作,利用暑假和休息日加班準備資料,出色完成全國創文領導小組對我校的暗訪工作,其資料準備、衛生工作、迎檢工作等受到了高度好評,被評為教育系統唯一一家創文明城市先進單位; 年級組管理工作到位,各年級在年級組長和班主任的辛勤工作下,學生穩定,老師敬業,各項工作穩步進行。高三年級在抓迎高考複習的同時,狠抓學生的行為規範和中午靜校工作,整個年級工作有條不紊;高二年級學生思想穩定,狠抓學習之風,在校運會和藝術節上表現突出;高一年級加強對學生入學教育,軍訓工作效果好。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加強班級管理,大興學習之風。 重視安全防患工作,多次在全校進行安全排查,在師生中加強安全防患意識,全年做到無任何重大安全事故。 二、藝體工作: 開展形式多樣的音體美活動,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在專業老師中開展“主教練”競聘制,調動老師們的工作積極性。每年高校專業生錄取100人以上。
德育副校長 胡麗霞德育副校長 胡麗霞
後勤副校長 馮安達
男,1981年12月參加工作,198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後勤副校長。 工作簡歷:1981.12-1988.07株洲市郊區雲田中學任數學教師、教務主任、校長。1988.08-1991.12株洲市郊區明照中學任總務主任, 1992.01-1994.09株洲市郊區教育局任科員,1994.09-1998.09株洲市郊區職業中學任校長,1998.10-2002.07株洲市四中任年級組長、總務主任,2002.07-2007.07株洲市八中任副校長,2007.07-至今株洲市第一中學工作,任副校長。 株洲市中學後勤學會副會長、株洲市數學學會會員,全國優秀教師。
後勤副校長 馮安達後勤副校長 馮安達
紀委書記 歐陽鴻
男,1987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學歷,現任紀委書記。 工作簡歷:1987.07-1990.12株洲市教育局裝備所工作,1991.01-1991.12在炎陵縣三河鄉梘田洲村開展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工作,1992.01-1994.12株洲市教育局裝備所工作,1998.03-2001.12株洲市教育局計畫財務科工作,2002.01-2005.02株洲市教育局基礎教育科工作,其中:2004.04任副主任科員,2005.03-2010.11株洲市教育局計畫發展科工作,其中:2006年記株洲市人民政府二等功一次;2007年在株洲市委黨校學習;2008.01任計畫發展科副科長;2010.05在市委學校科級幹部培訓學習;2010.10任主任科員;2010.12至今株洲市第一中學工作,任紀委書記。
紀委書記 歐陽鴻紀委書記 歐陽鴻
工會主席 郭文戟
女,1987年6月參加工作,199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工會主席。 工作簡歷:1987.06-2010.08株洲市中等職業學校工作,其中:1996-2000擔任年級組長、語文教研組組長、英語專業組組長、計算機專業組組長、綜合組組長等職,2001-2004擔任基礎教育科副科長,主持全面工作,2004-2006擔任學校辦公室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2006.08-2010.08擔任中等職業學校黨政辦主任,校黨委委員,2010.08-至今株洲市第一中學工作,任工會主席。 任株洲市繼續教育學會理事,獲評株洲市教育局“深入實踐科學發展活動先進個人”。論文《聲聲慢——李清照生命體驗的最真實寫照》在省級刊物《當代教育論壇》2011年第三期上發表,論文《語文教學中思維的獨立性與廣闊性的培養》在省級刊物《當代教育論壇》2010年第二期上發表,論文《學有所得與學能自得》獲湖南省語文教育協會論文評比一等獎,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職業教育中價值觀教育的比較研究與實驗》。
工會主席 郭文戟工會主席 郭文戟

校園文化

高考成績

2012年高考378人參考,上線率100%,一次性二本上線(不含外省院校)164人,上線率達43.39%, 首次實現全市排名前三;其中純文化考生二本上線首次突破100人。 根據初步統計,還有另外45人可望錄取到外省院校,因此一次性二本上線(含外省院校)人數能突破200人,真正實現了歷史三突破,再續了“低進高出、高進優出”輝煌。

教學理念

七十年的風雨歲月,幾代園丁辛勤澆灌,株洲市第一中學人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以人民滿意為本”的辦學理念,秉承“搏”的校園精神,形成了“勵志、篤學、修德、成器”的校風,“尚德、博學、謹行、善導”的教風,“刻苦、互學、善思、奮進”的學風,一中成為了莘莘學子嚮往的知識殿堂。

校內活動

高三加油喊樓活動
2015年6月2日晚上9點,在市一中一場由高一高二團委會和學生會自發組織的“支持就要大聲喊出來”高三加油喊樓活動如約而至。“沒有解不了的迷,沒有做不出的題”“高三加油,一中加油!”……高一年級12個班,12句助威口號,1樣的支持,1種熱愛。活動過程中,一場及時雨來助興了。市一中一位現場參與的老師這樣寫道:“雨很涼爽,沖淡了焦慮;情很溫暖,激發了鬥志!”在瓢潑大雨中,全體喊樓的孩子們,沒有一個人散去,都在堅持:“勝”字形小蘋果舞蹈方陣在雨中跳著;喊樓的學生們在用手拍打著節拍,大聲的喊著;現場所有的老師們、家長們在用力得鼓掌著…這一刻,大家都是大寫的一中人!“太感動了!我們班上很多人都哭了,兩年後他們畢業我們回來給他們跳小蘋果”“感謝你們精密的組織,感謝你們振奮人心的吶喊,感謝你們的風雨兼程不管不顧。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在高考上考出最好的水平!”高三的孩子們活動後紛紛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發出圖片,寫出文字,轉載視頻表達他們的心聲。活動後,高三孩子們紛紛從教室下來,打著雨傘護送著學弟學妹們回到教室或者是送至汽車站,這一刻,原來學生們的距離如此之近,這一刻他們都是一中人!高一一位班主任活動後在一中教師群這樣寫道:“我們班有一個要參與小蘋果表演的男孩子今天將腳崴了,晚自習前半段去看醫生了,本來以為他不會再來了,班上同學甚至幫他選好了替代的人。但是,他毅然來了,堅持跳完。這次活動不僅給高三加油,也教會了孩子們成長和感恩,真的很有意義!”活動後,教師感慨點讚、學生幹部傾訴心聲、高三學子信心倍增感動十分、高一高二學子參與收穫成長與感恩,這一次活動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在於為高三加油這一個層面了,活動育人莫過如此,德育化人最顯教育意義。這一刻,他們都是一中人,他們都是高三生!
喊樓現場喊樓現場
喊樓現場喊樓現場

校外活動

重訪紅色聖地活動
2015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四周年,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隆重紀念建黨九十四周年的精神,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進一步增強黨員黨性修養和政治覺悟,堅定政治信念,市一中開展了以“重訪紅色聖地、牢記黨的宗旨”為主題的參觀學習活動。2015年7月9日,市一中的黨員教師們就早早的來到學校準備趕赴紅色聖地茶陵,在茶陵,黨員們參觀了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這是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誕生地。通過本次的學習參觀教師黨員們了解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國務院都是現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走出來的。除了了解紅色故事,黨員們還在此地緬懷了革命先烈。當天下午還參觀了洣江書院,這是是茶陵歷時最長、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官辦書院。作為黨員教師希望這次參觀能在文化風氣、培養經世人才、促進道德教化等方面有所心得體會。在炎陵,黨員們還參觀了紅軍標語博物館,這是是中國第一家紅軍標語專題博物館。本館保存了從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開創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到1938年2月湘贛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參加抗日戰爭,炎陵縣歷經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湘贛革命根據地兩個波瀾壯闊的鬥爭時期,留下近萬條宣傳標語。黨員們通過這次參觀重溫了黨的歷史,深深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發展的艱難與輝煌。此次黨員參觀學習,不僅使參加活動的全體黨員在思想上經歷了一次深刻的洗禮,還得到了黨員同志們的一致好評。返程途中大家紛紛表示,今後將緊緊圍繞學校發展的目標任務,努力發揚“博”的校園精神,把“三嚴三實”的內容融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為推動株洲市一中發展貢獻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學校榮譽

第十五屆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獲佳績
2015年7月20至25日,在鄂爾多斯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傳來喜訊:市一中機器人興趣社團的創意作品《智慧型湖面垃圾清理船》喜獲銀牌。此次機器人比賽,共有來自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504支代表隊,1450名選手、478名教練員參賽。高中組創意賽共35支團隊參加角逐,市一中機器人團隊作為“第八屆湖南省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創意賽高中組第一名代表湖南參加全國賽喜獲銀獎。比賽前夕市一中一選手因感冒、水土不服進了鄂爾多斯中心醫院急救中心,通宵沒睡,但所有選手堅強不屈,在現場答辯、理論考試參展過程中仍表現非常優秀!市一中對學生的個人素質培養的態度是積極的,本次參賽活動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參賽教師對學生的技術支持耐心認真,對學生本次的成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中參賽選手合影一中參賽選手合影
活動現場活動現場

日常工作

2015屆高三模擬考試成績分析會
2015年4月15日,市一中高三年級在綜合樓四樓會議室召開了2015屆4月份模擬考試成績分析會。校級領導、中層幹部以及全體高三年級教師參加了本次會議,大會由教務科科長石玉平主持。高三年級組長歐昕傑對高三前段工作進行了總結,計畫在5月份安排兩次高考仿真模擬考試,做好考前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等,抓好抓實各項工作。教研室主任王小苗對4月份模擬考試成績與南方中學進行了詳細地對比分析與解讀。她指出我們尖子生較少,臨界生數量較大,需要在尖子生的培養方面加大力度並抓住臨界生,提升臨界生成績。接下來各班班主任、備課組長、科室長輪流做了表態性發言。會議最後,陳寧星校長作了重要講話。他說2015屆高三前期工作效果顯著,感謝全體高三教師的辛勤付出。同時,也發現了 “三個不平衡”和“一個不明顯”。“三個不平衡”是指學科之間不平衡,學科內部不平衡,班級之間不平衡;“一個不明顯”是指導師育人幫扶不明顯。他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教學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相信我們只要找準目標,全力衝刺,一定會取得成功!
會議現場會議現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