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寢台

柏寢台

廣饒縣城以北偏東二十五華里的花官鄉桓台村西南隅,有一座拔地而起、巍然矗立的高台,俗稱桓公台,史書名之曰柏寢台。柏寢台系人工築成的土質高台,始建時間未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柏寢台
  • 外文名稱:Parker bedroom sets
  • 地理位置廣饒縣
  • 俗稱桓公台
歷史來歷,有關作品,圖書,柏寢台,

歷史來歷

柏寢台一名的來歷,據《漢書》顏師古注,是“以柏木為寢室於台之上也”因此名為柏寢台。
史記·孝武本紀》載:“少君(指李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一宮盡駭,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據此可知,柏寢台至遲建於齊桓公十年(公元前676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了。柏寢台原稱路寢,是齊侯的行宮。《左傳》記載:“經二十有六年(即齊景人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6年),齊侯與晏子坐於路寢,公嘆曰:“美哉,室!其誰有此乎?”《韓非子》中記載:“齊景公晏子游於少海(春秋時期從今廣饒大營鄉以東主要在大碼頭鄉範圍內為距淀湖,湖水面積非常大,稱之為“少海”),登柏寢之台而望其國,曰:‘美哉,泱泱乎!”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中亦有類似記述:“齊景公三十二年,彗星見。景公坐柏寢,嘆曰:“堂堂!誰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晏子春秋》中記載:“景公宿於路寢之宮¨¨¨”由之可見,柏寢為齊侯行寢之宮室當不容置疑。柏寢台南距齊國都城臨淄40公里,緊臨古稱四瀆之一的濟水,北邊是齊國與燕、趙二國的分界─黃河天險,東北方45公里即是渤海。周圍一帶,平野廣漠,瀰漫無際。登上柏寢台遠眺,齊國南屏的稷山、鼎足山、鳳凰山等山巒隱約可見,中部淄水、澠水時水、女水、北陽水等諸河川流不息,東北部瀕臨渤海,泱泱齊國,面山負海,疆域遼闊,土地膏腴,宜於農桑,饒有魚鹽。齊桓公仰賴得天獨厚的優勢,任人唯賢,推行新政,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齊桓公築起巍巍高聳的柏寢之台,無疑是齊國強盛的象徵。據史書記載,齊桓公曾於柏寢台會盟諸侯,故此台又稱桓公台。明代會元李舜臣曾作《齊霸盟台》詩,單詠柏寢台,其詩曰:“築台當日費蒸飲,台成紛紛事簡書。禮講諸侯鹹卒聚,義招五禁總傾輪。器盈仲父功初著,心怠威公業已疏。下馬不堪重弔古,斷垣殘碣一丘墟。”1995年4月廣饒縣博物館對此台進行了全面的考古鑽探和考古發掘。經過此次全面的考古鑽探和發掘確定,此台平面近似方形,均為夯築,原台東西170米、南北140米,面積達23000平方米。從高度來看,現存土台最高處從地面到台頂約6米,而鑽探的結果是從地表到該台的底部還有4、3米,總高度10米餘,並且整個土台全為夯築而成,夯窩清析,夯層整齊。不論在建築結構還是建築規模,都實為少見。對研究齊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台周圍的斷面觀察,台南面、西面有較大面積的修築痕跡,夯層中有較多龍山、商周和漢代的陶片。據此推斷,周圍可能有龍山文化商周文化遺址
相傳,柏寢台初高3丈,方圓10大畝(今40畝)。台上殿宇壯觀松柏蒼翠,是文人墨客的遊覽勝地。2600多年來,柏寢檯曆經風雨侵蝕,烽火狼煙,當年的殿宇已蕩然無存,然台基猶存。現台高約6米,台基東西約175米,南北約110米;台面東西約134米,南北約92.9米。1985年公布為東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7日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關作品

圖書

漫話柏寢台
書籍作者:張萬春主編
圖書出版社:中國文史
圖書售價:19.00
圖書類別:社會文化
圖書標籤:中國文史張萬春漫話主編
上書時間:2008-12-21
出版時間:2005-07 印刷時間:2005-07
開本:32開 頁數:169頁
裝訂:平裝 印數:2千冊

柏寢台

趙逸之
丁冬的環佩的聲波讓如紗的帷幔更加飄搖惚恍
亭亭的白荷一簇簇在她的眼底洋溢著夢幻的漣漪
海浪輕撫潔淨溫潤的肌膚如他粗大有力的手掌
她的嬌軀就輕立在這朵朵白雲擁簇的高台
悲風如縷
蒼松翠柏微濤陣陣
飛檐直刺明月
巨大的日球噴著長長的火舌直撲下來
她被扣進一個又紅又熱的大箱子裡
沒有星星沒有月亮只有無數灼熱的牡丹花瓣翻滾涌動
闃寂的深夜裡遼闊的大海默默地站立起來
紅熱的箱子變成藍冷的囹圄
沒有星星沒有月亮只有蔚藍的冒著冷氣的蝴蝶
無邊無際地四處飛舞
一大塊翡翠在誰的腰間遺落
上面長滿奇奇怪怪的花草
雲朵一樣的羊群四處里輕輕地飄移
分針的腳步不易被覺察
他坐在羊群邊勾著腳趾頭懷裡倚著高高的皮鞭
一動不動
她從平緩的東坡道上飄走上來
彎腰擇了幾棵肥嫩的沒給羊群啃過的野菜
她走過來推推他
然後一起走下台去
村落里直直的炊煙慢慢地彎了,淡了,散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