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筆頭

松筆頭

松筆頭,中藥名。為松科植物雲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思茅松Pinus kesiya Royle ex Gord.var.langbianensis(A.Chev.)Gaussen、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等的嫩枝尖端。雲南松分布於西南地區及廣西。思茅松分布於雲南等地。馬尾松分布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祛風利濕,活血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淋證,尿濁,跌打損傷,乳癰,動物咬傷,夜盲症。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松筆頭
  • 別名:松樹蕊、松尖、松樹梢
  • :植物界
  • :裸子植物門
  • :松杉綱
  • :松杉目
  • :松科
  • :松屬
  • :雲南松、思茅松、馬尾松等
  • 採收時間:春季
  • 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搗敷
  • 貯藏:置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嫩枝尖端。

性味

味苦、澀,性涼。

歸經

歸腎經。

功效

祛風利濕,活血消腫,清熱解毒。

主治

風濕痹痛,淋證,尿濁,跌打損傷,乳癰,動物咬傷,夜盲症。

相關配伍

1、治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松尖9-15g。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2、治淋證:松尖15g。水煎加酒為引服。(《雲南中草藥》)
3、解木薯、鉤吻(斷腸草)中毒:松樹梢8條(去葉),韭菜(全草)1把,鋪地蜈蚣(馬鹿角)15-30g。共搗爛,沖水半碗,去渣取水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搗敷。

採集加工

春季松樹嫩梢長出時采,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1、雲南松:又名長毛松、青松、飛松。喬木,高達30米,胸徑1米;樹皮褐灰色,深縱裂,裂片厚或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塊片脫落;枝開展,稍下垂;一年生枝粗壯,淡紅褐色,無毛,二、三年生枝上苞片狀的鱗葉脫落露出紅褐色內皮;冬芽圓錐狀卵圓形,粗大,紅褐色,無樹脂,芽鱗披針形,先端漸尖,散開或部分反曲,邊緣有白色絲狀毛齒。針葉通常3針一束,稀2針一束,常在枝上宿存三年,長10-30厘米,徑約1.2毫米,先端尖,背腹面均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面扇狀三角形或半圓形,二型皮下層細胞,第一層細胞連續排列,其下有散生細胞,樹脂道約4-5個,中生與邊生並存(中生者通常位於角部);葉鞘宿存。雄球花圓柱狀,長約1.5厘米,生於新枝下部的苞腋內,聚集成穗狀.球果成熟前綠色,熟時褐色或栗褐色,圓錐狀卵圓形,長5-11厘米,有短梗,長約5毫米;中部種鱗矩圓狀橢圓形,長約3厘米,寬約1.5厘米,鱗盾通常肥厚、隆起,稀反曲,有橫脊,鱗臍微凹或微隆起,有短刺;種子褐色,近卵圓形或倒卵形,微扁,長4-5毫米,連翅長1.6-1.9厘米;子葉6-8枚,長2.8-3.8厘米,邊緣具疏毛狀細鋸齒;初生葉窄條形,長2.5-5厘米,較柔軟。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
2、思茅松:喬木,高達30m。樹皮褐色,裂成龜甲狀薄塊脫落。樹枝每年生長2至數輪,一年生枝淡褐色或黃色,有光澤。針葉3針一束,長10-22cm,細柔,邊緣有細齒,樹脂道3-6,邊生。球果成熟後宿存樹上多年不落,卵圓形,長5-6cm,徑約3.5cm,基部稍偏斜;鱗盾斜方形,顯著隆起呈錐狀,橫脊顯著,鱗臍小,稍凸起,有短刺。種子橢圓形,長5-6mm,連翅長1.7-2cm。
3、馬尾松:又名青松、山松、樅松。喬木,高達45米,胸徑1.5米;樹皮紅褐色,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規則的鱗狀塊片;枝平展或斜展,樹冠寬塔形或傘形,枝條每年生長一輪,但在廣東南部則通常生長兩輪,淡黃褐色,無白粉,稀有白粉,無毛;冬芽卵狀圓柱形或圓柱形,褐色,頂端尖,芽鱗邊緣絲狀,先端尖或成漸尖的長尖頭,微反曲。針葉2針一束,稀3針一束,長12-20厘米,細柔,微扭曲,兩面有氣孔線,邊緣有細鋸齒;橫切麵皮下層細胞單型,第一層連續排列,第二層由個別細胞斷續排列而成,樹脂道約4-8個,在背面邊生,或腹面也有2個邊生;葉鞘初呈褐色,後漸變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紅褐色,圓柱形,彎垂,長1-1.5厘米,聚生於新枝下部苞腋,穗狀,長6-15厘米;雌球花單生或2-4個聚生於新枝近頂端,淡紫紅色,一年生小球果圓球形或卵圓形,徑約2厘米,褐色或紫褐色,上部珠鱗的鱗臍具向上直立的短刺,下部珠鱗的鱗臍平鈍無刺。球果卵圓形或圓錐狀卵圓形,長4-7厘米,徑2.5-4厘米,有短梗,下垂,成熟前綠色,熟時栗褐色,陸續脫落;中部種鱗近矩圓狀倒卵形,或近長方形,長約3厘米;鱗盾菱形,微隆起或平,橫脊微明顯,鱗臍微凹,無刺,生於乾燥環境者常具極短的刺;種子長卵圓形,長4-6毫米,連翅長2-2.7厘米;子葉5-8枚;長1.2-2.4厘米;初生葉條形,長2.5-3.6厘米,葉緣具疏生刺毛狀鋸齒。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12月成熟。

生長環境

1、雲南松:生於1000-2800m的山地林中。分布於西南地區及廣西。
2、思茅松:生於海拔600-1600m的山地、寬谷、盆地等處。分布於雲南等地。
3、馬尾松:生於海拔1500以下山地。分布於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小枝常輪生,黃棕色,表面有縱皺紋,具宿存鱗片狀葉枕,常翹起,較粗糙;冬芽長橢圓形,芽鱗紅褐色。葉針形,二針一束,細長而柔韌,長13-20cm,葉緣具細鋸齒;葉鞘膜質,灰白色。質脆,折斷面不完整。味苦澀。

相關論述

《滇南本草》:“行經絡,止莖中痛,止便濁。治膏淋疼痛不可忍,磨水酒服之,五淋俱可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