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富寺

東富寺

東富寺,位於湖南省醴陵市東富鎮東富村芷泉嶺旁。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重修,占地3300平方米,為磚木石結構,硬山式頂。寺正中大門橫額楷書“東冨寺”,“富”字寫成“ 冨”字,系仿山東曲阜孔府門聯的“冨”字寫法,意為“富貴無頂”。但卻成為百餘年來不少人議論的話題:有人說東富寺後有一小山丘,書寫門額的作者,以寺後小山代替富字上的一點。過去東富一帶比較貧困,當地人便說:“富”沒一點,是東富貧窮,富不起來的原因。其實,舊社會有三座大山壓在農民頭上,哪處的農民也富不起來。

基本介紹

歷史變革,寺廟規劃,

歷史變革

東富寺,位於湖南省醴陵市東富鎮東富村芷泉嶺旁。始建於明代。清嘉慶二十一年(1826)重修,占地3300平方米,為磚木石結構,硬山式頂。寺正中大門橫額楷書“東冨寺”,“富”字寫成“ 冨”字,系仿山東曲阜孔府門聯的“冨”字寫法,意為“富貴無頂”。但卻成為百餘年來不少人議論的話題:有人說東富寺後有一小山丘,書寫門額的作者,以寺後小山代替富字上的一點。過去東富一帶比較貧困,當地人便說:“富”沒一點,是東富貧窮,富不起來的原因。其實,舊社會有三座大山壓在農民頭上,哪處的農民也富不起來。
東富寺東富寺
東富寺有五進。一進,正面三張大門,進大門為戲台,戲台面向二進,兩旁石柱有聯:“演出善惡忠奸,分明報應;看破紅塵得失,畢竟循環。”台前有坪,可容觀眾千餘人。二進為包公殿,殿前檐下設約2米高木柵。殿內有方形石柱4根。柱基復盆方鼓形,紅漆天花板成拱形。殿左有門通三進佛堂。佛堂左右有廂房、天井,中有圓形門通四進。四進中為廳堂,左右為廂房,廳堂與廂房間左右各一天井。五進地勢較高,有磚砌踏步進入文昌閣。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南鄉各族祀會捐租,就東富寺創辦文富高等國小。民國17年(1928),與同時創辦的文明高等國小堂合併為南鄉聯合高等國小(簡稱南聯),後遷泗汾,改為第三區高等國小。
1926年秋,南一區第一鄉農民協會成立,會址設東富寺。不久,寺內神像被農民燒毀。
1927年,毛澤東在結束對醴陵縣城的考察後,在縣農會委員長孫小山陪同下,步行15公里來到東富寺,在東富寺內召開了農運幹部調查會,詢問農民組織和鬥爭情況,高度讚揚農民打擊地主,破除迷信,燒毀菩薩的革命行動;在東富寺院內召開了農民民眾大會,並在院內的戲台上發表了講話。毛澤東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三合土結得緊”、“單紗容易斷”來打比方,深入淺出地啟發農民要加強團結,堅持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東富寺東富寺
1967年,被列為醴陵縣革命紀念地,並撥款維修。
197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定名“毛澤東同志考察農民運動舊址——東富寺”。
1975年,省文物處撥款再次維修。同時,在四進左廂房設毛澤東當年居住時復原陳列,並對外開放。

寺廟規劃

東富寺有五進。一進,正面三張大門,進大門為戲台,戲台面向二進,兩旁石柱有聯:“演出善惡忠奸,分明報應;看破紅塵得失,畢竟循環。”台前有坪,可容觀眾千餘人。二進為包公殿,殿前檐下設約2米高木柵。殿內有方形石柱4根。柱基復盆方鼓形,紅漆天花板成拱形。殿左有門通三進佛堂。佛堂左右有廂房、天井,中有圓形門通四進。四進中為廳堂,左右為廂房,廳堂與廂房間左右各一天井。五進地勢較高,有磚砌踏步進入文昌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