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市鎮(重慶江津區杜市鎮)

杜市鎮(重慶江津區杜市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杜市鎮位於江津區東部邊陲的太公山麓,地處江津、巴南、綦江三區交界處,國道 210線縱貫全境,幅員面積89.55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34817人,場鎮常住人口7215人,轄10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杜市鎮
  • 行政區類別:重慶市
  • 所屬地區:重慶江津區
  • 下轄地區:屏麓村等10個村和3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重慶市江津區杜市鎮中心街86號
  • 電話區號:023
  • 郵政區碼:402272
  • 面積:89.5km2
  • 人口:約3.5萬人
  • 方言:重慶方言
  • 車牌代碼:渝
歷史沿革,鄉鎮概述,經濟發展,工業發展,農業發展,發展成果,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明末,杜氏遷移此地圍園種菜故名杜家圍,後兼做小生意,逐漸發展為集鎮而得名至今。建國前分屬杜市、瓘山、上點3個鄉。建國後為杜市、長寧等9鄉,1949年11月27日,江津縣下設區,杜市屬賈嗣區,下設10個保。1953年3月,實行小區小鄉制,杜市鄉屬14區,下轄8個村,玉屏、屏麓、互助、班竹、燈塔劃給新場成立鄉。1956年杜市鄉屬賈嗣區,
杜市鎮農業大棚杜市鎮農業大棚
因新場鄉縮減,杜市鄉的村增為11個。1958年分屬淘沙、張巷2個公社。1958年9月,杜市鄉為杜市人民公社,撤消新場鄉,轄11個生產管區(社)。1961年7月24日,重設新場鄉,增設杜市區,杜市人民公社屬杜市區,轄9個生產大隊。1961年由淘沙、張巷公社分出成立杜市公社和橫崗公社,1964年合併為杜市公社。
十年動亂中,於1967年成立臨時性的杜市生產辦公室,1968年,改名杜市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轄9個大隊,成立革命委員會,77個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1980年選舉產生杜市公社管理委員會,同時撤消杜市革命委員會,同年12月重定大隊、生產隊名稱。1983年7月,大隊改為村,設村民委員會,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1984年4月,全縣進行換屆選舉,改杜市公社為杜市鄉人民政府,屬杜市區。1994年3月,撤區並鄉建鎮,撤杜市區,設杜市鎮,鎮政府設在杜市場區政府所在地,轄原杜市鄉和新場鄉的18個村。1997年,面積90.6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龍鳳、梅灣、屏麓、胡家等行政村。2001年5月8日,調整鄉鎮建制,撤消杜市鎮和高歇鎮(高歇1951年成立鄉,1994年3月設鎮),組建杜市鎮,鎮政府設在杜市場,同時並村並社,杜市鎮轄10個村和1個社區,村下設79個社,人口37398人,土地面積90.5平方公里。
地圖地圖

鄉鎮概述

建鎮以來,杜市鎮由一個基礎設施差,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小鎮迅速崛起,一躍成為江津市綜合實力十強鎮,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創建先進鎮、重慶市級文明單位、重慶市小城鎮示範鎮,是重慶經濟百強鎮,連續多年被江津市評為計畫生育先進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企業發展先進鎮,中央電視台和重慶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曾多次報導過杜市鎮創建文明鎮的情況。
杜市鎮杜市鎮
杜市鎮山川秀麗,景色俊美,人傑地靈,正日益成為江津東部邊陲靚麗的青山綠水小都市。該鎮位於巍峨挺拔的太公山麓,自然風光秀麗,太公山的生態觀光農業已形成規模,春天太公山的桃花節、夏季的枇杷節是遊人踏青、賞花、嘗果的好去處。杜市鎮物產豐富,集鎮商貿雲集,歷史悠久的杜市鎮是全市著名的水果基地鎮、花卉苗木基地鎮,小水果尤以桃李、枇杷、葡萄、梨子著稱,花卉苗木以紅舉木、西洋杜娟、黃桷蘭著稱。杜市鎮具較好的區位優勢,鎮距重慶商貿中心——解放碑40公里,距南坪30公里,距渝黔高速公路一品入口10公里,距綦江25公里,距江津55公里,國道210縱貫全境,距離渝黔鐵路廣興站10公里。
1、全鎮實有耕地面積30208畝。 2、人均耕地面積1畝。 3、糧食麵積56230畝。 4、糧食產量2004年達22578噸。 5、水利情況:水利工程總數 236處,其中小一型水庫2 座,小二型水庫6座、山平塘212座、石河堰16處,總蓄引提水能力達1500萬立方米;提灌站10座。 6、林業情況:全鎮造林面積 4500畝,退耕還林500畝,森林總面積44100畝,森林覆蓋率為29% 。
從重慶到杜市可以乘坐327路公車,在綦江也可以坐327,重慶自駕的話可以走渝黔高速,在一品下道轉走210國道。

經濟發展

工業發展

企業培養支柱產業,加快渝黔工業園區建設,努力提高鄉鎮企業的質量和效益。鄉鎮企業是杜市鎮的經濟支柱,鋼鐵,輕工,橡膠,建材等行業初具規模。鎮委鎮政府認真貫徹市委《關於工業強市的決定》精神,緊緊抓住鄉鎮企業這個主體不放鬆,著力推進鄉鎮企業的第二次創業,引導鄉鎮企業以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完成了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對園區的布局進行總體規劃,不推進園區建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經濟成長質量明顯提高。鎮委、鎮政府始終牢固樹立企業無小事的思想,以優質的服務和優惠的政策,廣泛吸引外來投資者,並竭力在信息、法律、治安、環保、安全以及勞動培訓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促進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全鎮現有企業3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企業年總產值達3億元。

農業發展

農業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鎮委、鎮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切實把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不斷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切實把三農工作擺上了黨政的重要議事日程,著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重點培育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效益,大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建起了5000畝優質水蜜桃基地,3200畝花卉基地和300畝中藥材基地,發展業主制農業12家,昔日的太公山,如今變成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示範基地,成功地舉辦了桃花節、枇杷節,吸引了不少的遊客。如今,花果業已成為杜市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發展成果

積多年建設發展之成果,杜市鎮的基礎設施已日趨完善。 (1)交通通訊發達:鎮東有渝黔高速公路,並依此連線渝長、成渝、綦萬高速公路,西有先新公路與江津城區相連,國道210縱貫全境,劉高路、胡萬路、龍鳳路、月高路、王家路、高明路、三下路等15條181公里的村級公路構成了縱橫交錯的道路網路,實現了社社通。容量為 萬門的程控電話、聯通、電信等行動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2)供水充足:境內有大灘河,有水庫8座,總共常年蓄水量 1500萬立方米,水源充足,並建有日供水能力達600噸的水廠一座,供水管網已鋪設至開發地塊。城市下排暢通。(3)電力充裕:鎮內建有25000千伏安的變電站一座。(4)天然氣:日輸氣能10000立方米。

地圖信息

地址:重慶市江津區杜市鎮委(龍鳳街東)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