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貽樹

李貽樹

李貽樹,男,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興蓮鄉睦田村人,2000年9月3日因病在江西贛州逝世。生於貧苦農家,幼時喪父母,跟著叔父過著貧困日子,14歲時便為紅軍送信至宜黃、樂安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貽樹
  • 出生地: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興蓮鄉睦田村
  • 出生日期:1918
  • 逝世日期:2000
人物經歷,早年經歷,土地革命時期,全國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解放以後,主要文稿,

人物經歷

1930 年在家鄉參加兒童團,1932年任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樂安縣郵政局交通員,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軍戰士、班長、排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四、五次反“圍剿”戰爭。1934年10月隨中央主力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五團連政治指導員,蘇魯豫支隊四大隊組織幹事、政治教導員。他參加過水口、湘江、土城等多次戰鬥。他作戰勇敢,不怕犧牲,在土城戰鬥中負傷,負傷後不下火線,表現了他大無畏的精神。抗日戰爭時期,他在部隊被選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隨後赴延安入軍政學院、中央黨校學習,出席了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東北嫩江軍分區支隊政治處主任、副政治委員,嫩江軍分區騎兵團政治委員,嫩江軍分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幹部科科長,嫩江軍分區警衛團政治處主任。後隨軍南下,1949年8月任興國縣人民政府縣長,1952年12月任中共興國縣委書記。他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關心民眾疾苦,深受民眾擁戴。1954年6月任贛南行署副主任,1958年1月兼任中共興國縣委書記,1960年7月後任中共贛南區黨委副書記、中共贛州地委副書記、贛州地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是政協江西第四屆委員會委員。著有《農業生產中的幾個辯證關係》。李貽樹富有英勇頑強的大無畏精神,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從不計較名利地位、個人得失,始終保持艱苦奮鬥、清正廉明的高尚品德。2000年9月病逝於贛州,享年82歲。夫人江波及子女嚴格按照他的遺囑處理後事,不成立治喪小組,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不接受輓聯、花圈等喪禮,一切開支均由他的子女負擔。

早年經歷

貧苦農民家庭出身。1927年在村私塾讀書。1929年輟學在家務農。生於貧苦農家,幼時喪父母,跟著叔父過著貧困日子,14歲時便為紅軍送信至宜黃、樂安等地。只在紅軍來後讀了兩年書。

土地革命時期

1930 年在家鄉參加兒童團、少先隊。1932年任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樂安縣郵政局交通員。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少共國際師戰士。1934年編入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參加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鬥爭。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先後擔任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排長、連指導員。1936 年3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全國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8月至1938年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六八五團連指導員。1938年秋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六八五團第二營教導員。1939年1月至10月任蘇魯豫支隊第四大隊部政治幹事、大隊教導員。同年冬被選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40年10月步行到達延安,因七大延期,進八路軍軍政學院學習。1942年進中共中央黨校一部學習。參加延安整風運動。1945年4月至6月作為山東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七大結束後到東北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任東北嫩江軍分區第一支隊副政治委員。1946年4月至10月任嫩江軍分區騎兵團政治委員。同年11月至1948年5月任嫩江軍分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幹部科科長。1948年6月任東北嫩江軍分區警衛團政治處主任。11月調任東北軍區警衛師第一團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東北嫩江、訥河、甘南、泰來、林甸等地剿匪戰鬥。1949年5月隨軍南下。

解放以後

1949年8月至1952年任江西省興國縣人民政府第一任縣長。1949 年8月至1954年6月任中共興國縣委委員。1953年1月至1954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興國縣委書記。1954年6月至1964年6月任贛南行政公署第二副主任、中共贛南區委委員。1955年任中共江西贛南區委副書記。1956年至1957年在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1958年1月至1960年8月兼任中共興國縣委第一書記。1960年7月至1964年5月任中共江西贛南區委副書記。贛南區黨委撤銷後,1964年6月至1966年5月任贛州專員公署副專員。“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1978年重新安排工作,1979年8月至1983年6月擔任中共贛州地委副書記兼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84年離休。江西省第四屆政協委員。2000年9月3日因病在江西贛州逝世。

主要文稿

著有《農業生產中的幾個辯證關係》一書,主要文稿收入《李貽樹文存集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