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瑜

李丹瑜

李丹瑜,雲南省花燈劇團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二十屆得主,雲南省青年表演藝術家,昆明市十二屆人大代表,雲南省青年聯合會常委,2006年被授予“雲南文學藝術貢獻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丹瑜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雲南
  • 職業演員 青年表演藝術
  • 性別:女
  • 政治面貌:民眾
簡介,藝術特色,藝術人生,藝術創新,個人演出,個人觀點,榮譽,

簡介

李丹瑜,1968年11月出生於雲南玉溪。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曲表演本科文憑。雲南省花燈劇團一級演員,1982年參加工作,先後主演了多部花燈劇,多次獲獎。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二十屆得主,雲南省青年表演藝術家,昆明市十二屆人大代表,雲南省青年聯合會常委,2002年在北京成功舉辦個人花燈劇專題晚會,先後隨團赴美國、義大利、俄羅斯、瑞典等國家及香港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2006年被授予“雲南文學藝術貢獻獎”。
李丹瑜李丹瑜

藝術特色

從京劇表演藝術大師程硯秋的“守成法,要不拘泥成法;脫離成法,又要不背乎成法”的話中,李丹瑜受到啟發,從傳統戲劇藝術中吸收、借鑑有用的成分,用以創新發展雲南花燈 藝術,把京劇表演技法、動作造型、音樂調式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花燈表演藝術中,使花燈這門年輕的地方戲劇藝術,注入了不同以往的藝術表現力。她大膽地把梅派名劇《天女散花》移植為花燈劇,該劇參加雲南省第四屆青年演員大獎賽獲得表演一等獎。在大型花燈劇《玉海銀波》中,她套用京劇花旦的眼神、小碎步、“咬字歸韻”唱腔,加上花燈的小崴步、亦歌亦舞,評劇的“疙瘩腔”唱腔,甚至以電影《五朵金花》為借鑑,刻畫了白族女村長明珠的內心,成功地塑造出了充滿青春活力、熱愛生活、敢想敢幹的民族新人,使京劇、花燈、舞蹈三位一體,既適應花燈藝術載歌載舞、歡快熱情的表演風格,又豐富了花燈的藝術內涵,在花燈演唱和塑造人物上走出了新路。
李丹瑜李丹瑜

藝術人生

李丹瑜出生於花燈之鄉玉溪、父母都是從事戲劇的李丹瑜,從小耳濡目染,受 藝術的影響和薰陶,三歲多就跟媽媽學戲,調嗓子。小時候,母親一邊洗衣服一邊教她唱越劇《梁山泊與祝英台》和《我家有個小九妹》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母親的教育,使她從小練就紮實的基本功。出於對戲劇藝術的喜愛,12歲時,她考入母親所在的玉溪地區京劇團,從此與戲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並開始了每天唱念做打的艱苦訓練,母親對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用“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學戲不出汗,唱戲無人看”的戲曲行話來教誨她。經過幾年嚴格的磨練,她上台扮“角兒”了,可京劇在當地不景氣,她剛亮相,玉溪地區京劇團便解散了。李丹瑜分到玉溪地區花燈團,這對學了7年京劇、剛在舞台上起步的她是不小的打擊,她一度陷入了苦惱和困惑中,拷問自己堅守多年的舞台藝術是否值得,甚至萌生去意。而從小對戲劇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在她心裡形成的割捨不斷的藝術情結,又使她回到戲曲舞台,並成為團里的尖子演員,扛起了大梁,在大型神話花燈劇《玉藥瓶》擔任女主角“小 紅魚”,塑造了活潑、善良,執著追求愛情的“小紅魚”形象,受到觀眾的認可和好評。1993年,她主演的大型現代花燈劇《情與愛》,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反響,拍攝成戲曲電視劇後獲得第十三屆大眾電視“飛天獎”。
李丹瑜李丹瑜
李丹瑜李丹瑜

藝術創新

在成績和榮譽面前,李丹瑜是清醒的,切身認識到自己專業知識和藝術技藝的不足,因而1993年她考入中國戲曲藝術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表演本科班,進行系統規範的訓練和學習。經過4年的磨礪,無論西方戲劇表演、美聲發音方法、五線譜,還是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演唱和理論方 李丹瑜
李丹瑜李丹瑜
面,她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理論、專業有了質的飛躍,對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戲曲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對如何刻畫人物、創造角色作了深入的探討和嘗試。
1997年,她放棄了留北京、上海的機會,懷揣著回雲南做一番事業的想法,到雲南省花燈團工作,從此走上了花燈藝術的繼承、創新之路。
母親對李丹瑜的藝術成長非常關心。母親對她說:“你是我藝術生命的延續!”2002年參加全國地方戲精品折子戲比賽,母親身患肺癌,病情已經惡化,仍要看看女兒的表演。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做化療後頭髮都掉光了,但一看見女兒表演就像換了個人一樣,眼睛放光,以一個老藝術家挑剔的目光,仔細摳女兒的表演、唱腔、身段的每一個細節,直到滿意為止。李丹瑜在南寧參加比賽時,母親不讓人給她打電話,怕影響女兒的比賽。當李丹瑜捧著曹禺優秀表演獎獎盃回來時,母親已病得講不出話來了。現在,每當想到這一場景,李丹瑜仍然難以忘懷。

個人演出

長期的藝術創新積累之後,李丹瑜走上全國藝術舞台展示自己的成果。2003年12月,在北京舉辦個人演出專場晚會,帶去了現代花燈小戲《小姨妹過河》、新編民族歷史劇《孔雀公主》片斷和移植改編的花燈折子戲《斬竇娥》,並以嫻熟的演技、優美的唱腔,全面展現了一名花燈演員唱、做、念、打、舞的表演才華。在演出中,她巧妙套用了大量的戲曲程式化的舞蹈和造型,使輕歌曼舞的花燈劇,在刻畫複雜人物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專場演出讓首都專家和觀眾看到了雲南地方戲的獨特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看到了李丹瑜的藝術表演才華。從而榮獲了第20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第二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表演藝術家”稱號。近年來,她走向了夢寐以求的“山的那一邊”,走向了世界,到美國、義大利等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作為雲南文化藝術代表團的演員和文化使者,參加在瑞士舉辦的日內瓦節,與其他演員一起演出了8場大型民族歌舞《雲南風》,李丹瑜演唱的雲南民歌《小河淌水》和表演的花燈節目,把散發著雲南紅土高原泥土氣息的雲南民族藝術展現在世界藝術舞台上,在日內瓦湖畔掀起了一股強勁的雲南風,使當地觀眾和各國旅遊者領略了雲南民族歌舞的獨特魅力,陶醉在美妙的雲南民族歌舞的海洋之中,認識了雲南民族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

個人觀點

李丹瑜贊同雲南戲曲理論家金重“演唱要有自己的風格,花燈要有流派”的觀點,她認為一個劇種的成熟,一定要有自己的體系,規範的套路與程式。她不敢說自己的演唱能成為流派,但希望花燈有朝一日能出現流派,花燈藝術更加興旺發達,源遠流長。為此,她至今仍堅守在戲劇舞台上,為繁榮雲南地方民族文化而努力。

榮譽

1997年2月,雲南省第四屆青年演員大獎賽,獲表演一等獎。
2000年1月,雲南省第五屆青年演員賽,獲表演一等獎。
2000年5月,首屆雲南省旅遊歌曲電視大賽,獲二等獎。
2001年2月,雲南省新劇目展演《玉海銀波》,獲表演一等獎。
2001年11月,參加第七屆中國戲劇節《玉海銀波》,獲優秀表演獎。
2002年7月,參加文化部舉辦的首屆地方戲比賽,獲文化部表演二等獎。
2002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優秀青年演員稱號
2003年4月,參加中國戲劇梅花獎參評,獲第2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