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篤

朱學篤

朱學篤(1826—1892) ,字祜堂,號實甫,聊城縣(今聊城市東昌府區)人,清鹹豐進士,卒後諡號“孝毅”,因倍受百姓愛戴,入祀七賢祠。生自書香世家的朱學篤,自幼沉靜堅定,讀書善疑,入仕後,仍是“遇事敢言”,急公好義,具有重民情懷;同時,孝順母親的他,不僅自己重視文教,朱學篤對致力教育的人士也十分敬重。他與鄧鐘岳、胡德琳,並稱為“後三賢”。2012年3月,聊城古城發現一疑為朱學篤的墓誌蓋,上面文字字型為小篆,共有35字,內容為“誥授通議大夫 晉封資政大夫 鹽運使銜 侯選道 甘肅寧夏府知府 賞戴花翎 朱公墓志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學篤
  • 別名:“後三賢”之一
  • 出生地聊城縣(今聊城市東昌府區)人
  • 出生日期:1826(清道光六年)
  • 逝世日期:1892(光緒十八年)
  • 主要成就:歷任編修、翰林院侍讀銜,國史館協修、纂修,受命督修黃河工程
  • :祜堂
  • :實甫
生平簡介,人物生活,人物性格,遍聞書香,對待親朋,重民情懷,“後三賢”之一,

生平簡介

朱學篤(1826—1892) ,字祜堂,號實甫,聊城縣(今聊城市東昌府區)人,生自書香世家。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應鄉試中舉。
1859年(鹹豐九年)中第二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1860年(鹹豐十年) ,授編修;同年,加翰林院侍讀銜。
1862年(同治元年)充國史館協修、纂修,實錄館協修、纂修。
1864年(同治三年)補湖廣道監察御史。
1865年(同治四年)充任會試同考官。
1866年(同治五年)轉掌浙江道監察御史。
1867年(同治六年) 任甘肅寧夏府知府。
1869年(同治八年)開缺以道員選用。
1874年(同治十三年) 受命督修黃河工程並加鹽運使銜。
後因老母在堂奏請歸里。在籍及省城課教多年,不僅自己重視文教,朱學篤對致力教育的人士也十分敬重。對鹹豐同治年間乞討建義學的千古奇丐——武訓,他題字稱頌為“曠古義舉”,並賦詩讚揚。
1878年(光緒四年)聊城大災,朱學篤開倉放糧,煮粥施食,帶動紳士豪富捐獻錢米。
1883年(光緒九年)黃河決口,聊城被洪水圍困,朱學篤毅然“降格”身份,裸腿赤腳督率夫役共同搶險。
1892年(光緒十八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歲;卒後諡號“孝毅”,因倍受百姓愛戴,入祀七賢祠。

人物生活

人物性格

朱學篤自幼沉靜果決,志向堅定。步入仕途後,風節自勵,遇事敢言,同僚中有瀆職不法者,上疏奏劾毫無顧忌。在籍主持啟文書院講席,在濟南主持濼源書院講席。經他教授的諸生多有成就。 他雖然去官歸隱,每聞地方利弊,對當政者為民請命無不盡言。

遍聞書香

朱學篤生自書香世家。明末,其九世祖自安徽遷來聊城,七代出進士、舉人、拔貢達十一人。憑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朱學篤歸里後先在東昌主持啟文書院講席;後又應山東省中丞任道鎔之聘赴省城,在當時的全省最高學府濼源書院擔任山長,培養了大批有所成就的人才。
不僅自己重視文教,朱學篤對致力教育的人士也十分敬重。武訓興義學,他稱頌其為“曠古義舉”,並賦詩讚揚。朱學篤還有很深的書法造詣,當年,光岳樓、山陝會館、呂祖堂等處,都曾留下過他取法顏帖、出神入化的墨寶。 1875年(光緒元年),為重修西關外呂祖堂撰寫的碑記,字型平整,結構嚴謹,遒勁豐滿,神氣貫通,堪稱一絕。在呂祖堂戲樓台前抱柱上書寫的對聯:“歌管樓台仙闕下,夕陽城郭畫圖中”,時至今日仍在民間傳誦。

對待親朋

朱學篤十分孝順。因在外地居官,離家鄉較遠,經常思念老母,夜不能寐,故辭官歸里。辭職後,對待老母“行孝謹持”,對弟兄也極為友悌。其胞兄學典身患重病,他朝夕侍候,不離病榻,親嘗湯藥,甚至焚香祭天,祈求以身替代。娛親之暇,嚴課子弟。他創建了“筆花館文社”,講學授藝。

重民情懷

他的重民情懷,在歸里後仍無削減。在家鄉,他為民請命,無不盡言;遇有鄰里紛爭,他也積極排解,不避嫌怨;若有告貸者,即解囊相贈。光緒四年(1878)聊城大災,朱學篤開倉放糧,煮粥施食,帶動紳士豪富捐獻錢米。光緒九年(1883)黃河決口,聊城被洪水圍困,“郡垣岌芨可危”。朱學篤毅然“降格”身份,裸腿赤腳督率夫役共同搶險。長達三個月的抗洪,加固了堤防,保住了城池,使得士民免受災苦。在此期間,他還靠自捐和募捐,籌款補修護城堤,保障城池安全,深得民眾欽敬。

“後三賢”之一

“聊城七賢”,明清時期備受尊敬。清道光年間,知府朱錦琮改祀七賢於啟文書院,又增祀鄧鐘岳為八賢,“旁以郡守胡德琳配祀”“光緒壬辰又增孝毅先生朱學篤牌位於旁”:鄧鐘岳、胡德琳、朱學篤,被稱為“後三賢”。
朱學篤,和同屬“後三賢”的鄧鐘岳,總是讓人感覺出很多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兩人相隔150多年,分處“康乾盛世”和“大清衰落”的時期。
家國的動盪中,朱學篤的剛直卻更顯突出。朱學篤自幼沉靜堅定,讀書善疑,入仕後,仍是“遇事敢言”。平常,他對名臣曾國藩、左宗棠等一向敬重,但遇有公議,卻從不遷就。比如,他曾參劾曾國藩“持盈保泰”,認為他為保全現狀而缺乏進取。太平軍、捻軍興起,朱學篤雖奉旨“回籍辦本省團練”,但也據實上疏:“內憂不足慮,可憂者乃為外患”,表現出一名官員的平民視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