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群

會理群

康滇地區是我國南方前震旦紀地層出露最為廣泛的地區之一 ,也是我國重要成礦區帶之一。昆陽群 (會理群 )地層和礦產的研究已經歷半個多世紀 ,由於情況複雜 ,至今對層序和對比的認識仍較分歧 ,嚴重影響了前震旦紀地質工作的深入開展。筆者較全面深入的剖析了造成認識分歧的幾個核心問題 ,並在前人工作基礎上 ,建立起昆陽群 (會理群 )上、中、下三個亞群十二個組的層序剖面。最後對已發現的礦產按組、段進行歸口 ,發現岔河組、清水溝組下段和清水溝組上段是重要賦礦層位 ,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和較好的找礦前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理群
  • 外文名:Huili Gr
  • 階代碼:Pt2-3
  • 地區代碼:1:?
基本信息,命名,沿革,特徵,

基本信息

地層名稱:會理群

命名

1964年謝振西命名。命名地點位於四川會理一帶。

沿革

最早為1955年西南地質局503隊所劃分的“震旦系”,其中分為四層,即:Sn1變質岩系、Sn2風山營層、Sn3天寶山冰磧層、Sn4孔明寨石灰岩;1957年四川地質局通安隊將其歸於昆陽群,下部分出通安片岩,向上稱為冷廠紫色層、紅岩石灰岩、蒙姑片岩;1957年四川地質局力馬河隊稱其為“前震旦系”,自下而上分為河口組、力馬河組、鳳山營組;195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康滇隊稱其為“元古界”,自下而上分為五個“岩系”;1959年全國地層會議仍將其歸屬昆陽群,自下而上分為通安組、力馬河組與鳳山營組;1960年四川省第一區測隊仍沿用“昆陽群”一名,重新厘定為五個組,自下而上為河口組、通安組、力馬河組、鳳山營組、天寶山組,歸古元古代;1964年謝振西等始將上述昆陽群改名為會理群,沿用四川省第一區測隊1960年的劃分,修正了其接觸關係及界線。1980年胡炎基又在力馬河組與通安組之間分出淌塘組,進一步完善了該群的地層劃分。四川省地礦局(1991)沿用了上述劃分。 本典認為會理群與昆陽群上部層位大體相當,河口組相當於昆陽群下部的黃草嶺組、黑山頭組、大龍口組及美黨組之和,通安組大體相當於昆陽群因民組、落雪組、鵝頭廠組、綠汁江組之和。

特徵

為一套變質碎屑岩及碳酸鹽岩夾火山岩。總厚度15840~16780m。其底部與康定雜岩接觸關係不清;頂部為陡山沱組或燈影組所不整合覆蓋。該群自下而上劃分為河口組、通安組、淌塘組、力馬河組、鳳山營組及天寶山組(屬新元古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