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集鎮

明集鎮

鄒平市明集鎮位於縣城西部,距縣城9千米,轄36個行政村,人口3.7萬人,耕地6.9萬畝,版圖面積71.2平方公里。南臨濟青高速公路,西鄰濟南市,距濟南國際機場50公里,東距青島港兩小時路程。

轄36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明家集村。肖(鎮)台(子)公路過境。縣棉花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鎮黨委、政府團結全鎮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真抓實幹,使明集迅速崛起,逐步發展成為山東省的一個精品城鎮,象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齊魯大地上。鎮委鎮府適時提出“工業興鎮”戰略,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形成了棉花加工、帆布和汽車烤漆設備三大支柱產業,被譽為“中國帆布第一鎮”,“中國汽車烤漆設備生產基地”和“山東最大棉花市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明集鎮
  • 別名:明集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
  • 面積:71.2平方公里
  • 人口:3.5萬
歷史沿革,簡介,歷史人物,郵編,地圖,工業發展,農業發展,糧食生產,林業,畜牧業,農田水利,農業機械,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文體,衛生,計畫生育,民政,基礎設施,科學教育,人物,段成式,宋紹明,

歷史沿革

明集鎮清代以來屬鄒平縣醴泉鄉。1918年改為鄒平縣第五區,區公所設於明家集。1931年改為鄒平實驗縣第八鄉、第九鄉、第十三鄉,明家集鄉為第八鄉,鄉學(政府機關)設在明家集。1950年改為鄒平縣第三區,1955年8月為明集區、明集鄉、明集公社,1961年為明集區。1968年分為明集、鄭馬、青陽三個公社。1982為明家集公社,曹家村改名曹家坪,王家村改名王家橋。1984年改為明家集鄉。1994年9月撤鄉設鎮。

簡介

明集鎮西與濟南郊區接壤,北靠九戶鎮,南與青陽鎮相連,東與韓店鎮,西北與魏橋鎮為鄰,東西長12公里,南北寬11公里,總面積72平方公里。鎮駐地東南離鄒平縣城9公里,青九路與肖台路在此交匯,交通便利。
明集鎮清代以來屬鄒平縣醴泉鄉。1918年改為鄒平縣第五區,區公所設於明家集。1931年改為鄒平實驗縣第八鄉、第九鄉、第十三鄉,明家集鄉為第八鄉,鄉學(政府機關)設在明家集。1950年改為鄒平縣第三區,1955年8月為明集區、明集鄉、明集公社,1961年為明集區。1968年分為明集、鄭馬、青陽三個公社。1982為明家集公社,曹家村改名曹家坪,王家村改名王家橋。1984年改為明家集鄉。1994年9月撤鄉設鎮。

歷史人物

段成式(約803~863年)字柯古,晚唐時鄒平縣段家橋村人,為鄒平郡公段文昌之子。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盧陵、縉雲、江州刺史太常寺少卿等職,詩文與溫庭筠、李商隱齊名,所撰《酉陽雜俎》以內容廣博而蜚聲中外。它所記載的古代中外傳說、神話、故事、傳奇豐富多彩,並以質樸而翔實的文筆,記述了南北朝至唐的許多珍貴史料。此外還記錄了隕石、化石、礦藏、動物植物等寶貴資料。美國學者勞費爾著《中國伊朗編》,多處摘引了此書的材料。
宋紹明,元朝人,生卒年代不祥。先祖因避金亂於北宋末年從棗強移居於明家集鄉南宋村。至元元年(1335年)官河南隴北道肅政廉訪使。至正十六年(1356年)官岑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階中奉大夫。

郵編

[郵編]256216 [2006年代碼]371626113(36村):~200刑家村、 ~201蘇橋村、 ~202張辛村、 ~203南宋村、 ~204西閘村、 ~205南成村、 ~206解家村、 ~207高窪村、 ~208曹家村、 ~209蘭芝里村、 ~210惠辛村、 ~211大張官莊村、 ~212東張村、 ~213宋集村、 ~214許道口村、 ~215段橋村、 ~216王家橋村、 ~217柴家村、 ~218二辛村、 ~219顏集村、 ~220牛官村、 ~221窩村、 ~222大耿村、 ~223牛家莊村、 ~224於家村、 ~225東左村、 ~226王少唐村、 ~227東閘村 、~228高家村、 ~229里六田村 、~230西宋村、 ~231菅家村、 ~232羅圈村、 ~233孫李辛村 、~234小耿村、 ~235明家集村。行政區劃

地圖

明集鎮

工業發展

2004年,全鎮完成工業投資43861萬元,開工建設固定投資在1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39個,當年竣工39 個。其中引進外來資金2000萬元,實際利用2000萬元。年內全鎮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74795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39233萬元,銷售收入171528萬元,利稅17446萬元。至2009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40740萬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18962萬元,銷售收入529926萬元,利稅55176萬元。
明集鎮明集鎮
民營經濟迅猛發展,工業企業星羅棋布,全鎮民營企業2508家,從業人員20000餘人。棉花加工蓬勃發展,年加工皮棉200萬擔;帆布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市場占全國1/4份額;汽車烤漆設備遠銷全國各地及坦尚尼亞、加拿大、東南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以占地2000畝的工業園區為龍頭,發展了段橋、張辛、紅星、顏集四個園區。被授予省、市級示範工業園。鎮委、鎮府成立了鎮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和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辦公室,出台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促進了工業大發展。明集鎮把民營經濟作為全鎮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來抓,不斷加大引導、服務、扶持力度,大力最佳化發展環境,構築發展平台,民營經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目前,民營經濟業戶已發展到2550多家,完成總產值14.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6%,民營經濟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大幅提高。

農業發展

明集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光照、溫度適宜,無霜期長,適宜多種經濟作物生長,自然資源豐富。近年該鎮黨委、政府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堅持“龍頭帶動,投入領先,調整是主線,轉移是關鍵”的發展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切實解決民眾遇到的問題,努力實現農業的協調、快速、高效發展,全力作好特色農業這篇文章。本鎮農業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在穩定糧棉生產的基礎上,著力建設了菜椒、韭菜、芸豆、食用菌生產基地和肉雞蛋雞、生豬生產基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長期任務。 把圍繞為城鎮服務,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產業化經濟,作為貫穿農村工作的重點任務來抓,明確提出“三調、一高、兩帶動”的目標。“三調”就是把品種調良,結構調優,規模調大;“一高”就是強占科技制高點;“兩帶動”就是市場帶動和龍頭企業帶動,力爭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業經濟格局。目前,我鎮已逐步形成了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種養格局。四大種植基地,六大養殖基地相繼形成,規模不斷擴大。無公害農業、有機農業、設施農業等新技術逐步走進明集,牛家無公害韭菜基地韭菜已占領北京市場。二辛的脫毒馬鈴薯、里六田的食用仙人掌等效益明顯。龍頭企業和龍頭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六和標準化養雞場,肉食品加工廠,東閘菌種廠,明集蔬菜批發市場等帶動作用明顯。農業綜合改造初現成效,農業萬畝開發方已成為特色鮮明的農業結構調整示範方。
明集鎮明集鎮
明集鎮明集鎮

糧食生產

2004年全鎮糧食總產27584噸,耕地單產862千克,至2009年,糧食總產62408噸,單產1076千克。
年份
耕地面積
(畝)
糧食總產
(噸)
耕畝單產
(千克)
蔬菜總產(噸)
蔬選單產
(千克)
棉花總產(噸)
棉花單產
(千克)
農機總動力(千瓦)
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2004
62757
27584
862
81151
2960
3350
105
83391
4327
2005
61570
27871
958
79378
2893
2657
102
83447
4819
2006
61570
32361
960
49530
1835
2111
90
83277
5543
2007
61570
40882
1012
98700
3900
1900
76
83273
6256
2008
64000
42686
1060
49497
3495
1633
78
110000
7017
2009
64000
62408
1076
26326
2601
1761
79
160000
7857
2009年明集鎮農業經濟情況表

林業

2004年全鎮共有經濟林100畝,育材林3000畝,成片造林4600畝,綠色長廊74千米,森林覆蓋率24 %。經過幾年努力,至2009年,全鎮共有經濟林140畝,育材林5000畝,成片造林5000畝,綠色長廊78千米,森林覆蓋率28%。

畜牧業

2004年全鎮生豬存欄7000頭,肉牛4000頭,奶牛20頭,羊3500隻,肉食雞出欄235萬隻,鴨出欄4萬隻。至2009年底全鎮生豬存欄11000頭,肉牛370頭,奶牛100頭,羊2705隻;肉食雞出欄350萬隻,鴨出欄450萬隻。

農田水利

2004年全鎮共有橋、涵、閘374座,機井1085眼,標準化灌溉溝渠162千米。2009年共有橋、涵、閘533座,機井1130眼,灌溉溝渠201千米。

農業機械

2004年,全鎮農機總動力110000千瓦;2009年農機總動力160000千瓦。
2009年明集鎮各村農業基本情況統計表
村名
戶數
人口
人均純收入
(元)
耕地面積
(畝)
糧食總產
(噸)
棉花總產(噸)
蔬菜總產
(噸)
明集村
306
1176
8550
420
532
15
173
大張村
219
839
7750
1547
1078
37
845
東張村
103
366
7810
756
549
19
379
惠辛村
262
954
7720
2218
1604
45
924
曹家村
305
1123
8000
1936
1125
43
633
高窪村
212
777
7430
1118
980
47
378
許道口村
380
1482
7710
2380
1096
156
810
蘭芝里村
264
1014
9220
1500
647
26
264
宋集村
202
741
8160
1350
1113
42
365
解家村
397
1537
7960
3100
2323
35
688
里六田村
190
690
7760
1650
1082
58
550
小耿村
54
194
7380
500
448
15
485
顏集村
363
1427
7940
2950
1818
81
1659
牛家村
205
827
7860
1700
958
47
1860
二辛村
132
509
7620
1190
1079
63
638
東左村
142
541
8020
1300
1009
35
625
牛官村
218
880
7750
2100
1188
75
969
窩村
271
1082
7990
2200
1619
89
1218
蘇橋村
101
415
7770
1200
725
26
845
大耿村
201
754
8220
1300
807
32
648
邢家村
130
520
7450
1336
771
58
999
王少唐村
168
617
8150
1100
757
15
348
張辛村
193
684
8220
1260
933
57
338
孫李辛村
127
504
7710
840
750
13
468
菅家村
170
680
7530
1010
747
21
437
西宋村
217
839
7460
1590
1137
40
378
王家村
142
525
7430
850
696
53
339
於家村
197
719
7520
1600
953
77
423
段橋村
1076
4020
8320
6520
2490
161
1652
羅圈村
176
673
8120
1280
698
39
1764
柴家村
196
666
8170
1400
1084
8
653
東閘村
196
744
7360
1445
1132
18
737
西閘村
576
2125
7970
4010
3239
58
1115
高家村
141
535
8330
801
833
5
311
南宋村
423
1649
8100
2980
2488
71
610
南成村
488
1888
7460
3724
2828
81
801

第三產業

2004年,全鎮有集貿市場4 處,個體工商業戶856家,從業人員2066人,年營業額4221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0975萬元。2009年,全鎮共有集貿市場5處,個體工商業戶1536家,從業人員4685人,年營業額16350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2512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04年全鎮有國中1處、國小4處、幼稚園 4 所。有中學教師155人、國小教師137人、幼兒教師83人。至2009年全鎮有國中1 處、國小4處、幼稚園4所;有中學教師144人、國小教師142人、幼兒教師107人。

文體

2004年,全鎮有文化站1處,文體設施12處,基層文化體育隊伍14支,相對固定文體人員3人。2009年,全鎮有文化站1處,書店11處,文體活動處室30處,圖書室18處,總藏書13000冊。

衛生

2004年,全鎮有衛生院1 家,衛生室34處,醫務人員共69人。2009年,鎮衛生院有醫務人員60人,衛生室10處,醫務人員71人。全鎮共有30337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鎮參合率達100%。

計畫生育

2004年,全鎮人口出生率14.76‰,人口自然增長率9.88‰,計畫生育率99%,節育措施落實率100 %。2009年,全鎮計畫生育率97.9 %,人口出生率9.07‰,人口自然增長率3.54‰。

民政

2004年,為困難戶222戶376人發放救濟款3萬元,麵粉 5噸,食用油1噸,衣物16件。2009年,全鎮有364戶647人享受農村低保,發放低保金共40萬元,發放各類優撫資金59萬元。

基礎設施

該鎮把城鎮建設作為拉動全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龍頭來抓,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城鎮發展規律,全面推進城鎮化進程,確立了“以城鎮化帶工業化,以工業化促城鎮化”的工作思路,深入分析明集的區位和產業優勢,適時提出了“圍繞城鎮化,依託大交通,立足大招商,發展大工業,促進大發展,建設大明集”的總體思路,力爭三年實現三個翻番,即:地方財政收入翻番,城鎮駐地規模翻番,鎮規劃區內人口翻番。為實現這個目標,該鎮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則,努力構築精品城鎮。一是高起點規劃。在1994年省城鄉規劃建設設計院對明集第一輪規劃的基礎上,去年,該鎮又高薪聘請了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明集編制新一輪規劃,在規劃原則上充分體現合理性、前瞻性與現實性、可操作性的結合,規劃目標就是逐步把明集鎮建設成為具有良好的生態景觀環境,舒適的居住環境,便捷的交通環境和有效地工作環境的富有魅力的現代化、生態型小城鎮,首期規劃面積14.66平方公里。二是高標準建設。累計投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新建商貿樓200多棟,安裝地下排水管道18882米,自來水管道7000米,鋪設花磚73221平方米,安裝高標準路燈512盞,小城鎮夜景亮化率100%,栽植綠化樹木5萬株,種植花草、綠籬103畝,小城鎮綠化覆蓋率達40.3%,初步實現了小城鎮園林化,新建改建道路12條,完成了35萬平方米的道路綜合改造,形成了“五縱七橫”的道路格局,另外,完成了62.4公里鄉村路改造任務,在全鎮第一個率先高標準實現等級路村村通。 興建了占地60畝的兩個大型文化廣場,各項廣場設施配套完善。馬四乾大橋、明達橋、明集商場、中心幼稚園、6棟居民樓等工程先後竣工。截止目前,城鎮基礎設施已配套到8平方公里。三是高效能管理。本著“建管並重,重在管理”的原則,建立健全科學規範、高效能的管理機制。使城鎮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軌道。成立了6人組成的建委,配備環衛車兩輛,安裝垃圾箱62個,對所有道路管護權全部進行拍賣,與各單位簽訂了門前“三包”責任書,城區保潔率達到了100%。順利通過了全市第一個“省級衛生鎮”的檢查驗收。目前,鎮駐地初步呈現出路寬樓多、街淨燈亮,天藍地綠,人多財旺的繁榮局面。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對農村勞動力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大大增強。實踐證明:家園美麗客人多,環境也是生產力。據初步統計,鎮駐地僅三產從業人員就達3000多人。
明集鎮明集鎮
明集鎮明集鎮

科學教育

明集鎮地處鄒平縣中西部,轄4個辦事處,36個行政村,現有人口3.5萬。全鎮共設一處國中、一處成教中心、四處國小、四所幼稚園,是濱州市“首批甲等教育強鄉鎮”。明集教育強在實力雄厚上。鎮教委以中 國小布局調整工作為契機,將農村國小的辦學主體由村轉移到鎮。學校基設施建設五年突破1500萬元,內部設施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程度全市領先,教師住房面積戶均90M2以上,所轄中國小全部成為市級規範化學校和市給校舍設施維護管理優秀學校,所有幼稚園全部成為市級規範化學校和市給校舍設施維護管理優秀學校,所有幼稚園全部成為市級規範化中心園或市級示範幼稚園,成教中心成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單位。明集教育強在充滿活力上。全鎮各級各類學校全部推行民主管理,幹部教師個別智慧得以充分發揮,通過培養“名師”拉動“創建名校”戰略,教育教學成績常盛不衰,國中中考連續12年高居全縣榜首,教育綜合督導評估連續5年全縣第一,多次被評為全市“教師隊伍建設先進單位”。同時,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了與國中教育的接軌,使全鎮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6.8年。明集教育強在富有魅力上。全鎮中國小幼稚園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作為永恆的工作重點。明集人勇於創新的精神成為全市教育的亮點。相繼承辦省、市級現場會10餘次,接待省內外同行參觀2000餘人次,有20餘名教師參加過國家及省市級學術交流。富有魅力的明集教育業已成為全縣教育對外開放的視窗。
明集鎮明集鎮

人物

段成式

段成式(約803~863年)字柯古,晚唐時鄒平縣段家橋村人,為鄒平郡公段文昌之子。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盧陵、縉雲、江州刺史太常寺少卿等職,詩文與溫庭筠、李商隱齊名,所撰《酉陽雜俎》以內容廣博而蜚聲中外。它所記載的古代中外傳說、神話、故事、傳奇豐富多彩,並以質樸而翔實的文筆,記述了南北朝至唐的許多珍貴史料。此外還記錄了隕石、化石、礦藏、動物植物等寶貴資料。美國學者勞費爾著《中國伊朗編》,多處摘引了此書的材料。

宋紹明

宋紹明,元朝人,生卒年代不祥。先祖因避金亂於北宋末年從棗強移居於明家集鄉南宋村。至元元年(1335年)官河南隴北道肅政廉訪使。至正十六年(1356年)官岑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階中奉大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