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街道

明光街道(原招信鎮)位於江淮中部的皖東地區,距六朝古都南京90公里,是明光市的城關街道,是明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街道共轄8個村,10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83.2平方公里,總人口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萬人,耕地面積37928畝,境內水資源豐富,”四圩七庫”為發展養殖業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明光街道
  • 別名:招信鎮
  • 所屬地區:皖東地區
  • 下轄地區:張灣村、戴灣村、嚴崗村、蔬菜村等
  • 電話區號:0550
  • 面積:83.2平方公里
  • 人口:12萬人
簡介,歷史沿革,歷史文化,區位優勢,經濟發展,所獲榮譽,

簡介

明光街道(原明光鎮)位於江淮中部的皖東地區,距南京90公里,是明光市的城關街道,是明光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街道共轄8個村、10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83.2平方公里,總人口1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5萬人,現有耕地面積35415畝,境內水資源豐富,“四圩七庫”為發展養殖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明光街道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據《泗州志》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在趙府村出生時,天現五色祥雲,村旁山上一片霞光,稱帝後即賜名“明光山”,明光因此而得名。原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亦是明光人,並從這裡走上了抗日救亡、民族解放之路。
明光街道境內資源豐富,交通便捷,京滬鐵路、南洛高速公路、104國道、309省道穿城而過,池河繞城東流,入淮通江,水陸交通均十分便利。電力、通訊設施齊全完善,經濟繁榮、貿易發達,現已形成機械加工、食品飲料、非金屬礦產品加工、農業產業化企業、建材、服裝、房地地開發、商貿流通等主導產業,實現了經濟的跨越性騰飛和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連續多年躋身於安徽省“百強鄉鎮”之列。截止2012年底,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0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8.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5億元,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實現1.08億元。已初步形成蔬菜、甜葉菊、水產、畜牧四大產業基地,蔬菜協會已有10個蔬菜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產品。甜葉菊種植達4000多畝。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7.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890元,比上年增長15%。招商引資取得突破,2012年共引進項目8個,完成到位資金3.75億元。
明光街道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斐然,已連十年被評為滁州市文明單位,先後榮獲安徽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鄉鎮黨委標兵、安徽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安徽省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安徽省徵兵工作先進單位、滁州市“經濟強鎮”、滁州市紀檢監察工作先進單位、滁州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明光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目標考核一等獎以及紀檢監察、組織、宣傳思想、武裝、信訪、綜治、計生、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等先進表彰。

歷史沿革

明光街道由原招信鎮更名而來,最早叫明光鎮,其前身為原明光鎮、原城郊鄉、卞莊鄉、原明東鄉的五個村合併而組建的。明光鎮的機構,多年來經歷了斷續、曲折的發展過程。
明光街道一景明光街道一景
1932年(民國21年)11月,析盱眙、滁縣、定遠、來安四縣地設定嘉山縣,縣轄5個區,32個保,5區區公所設明光。1934(民國23年)秋,區公所改為區署,全縣設3個區署,三區署設在明光。
1939年(民國28年)日偽嘉山縣政府在明光成立,設5個區署,明光區下轄大街、河下兩個鎮公所。1945年(民國34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汪偽嘉山縣政府及所屬機構瓦解,民國嘉山縣政府由全椒縣古河遷回嘉山縣明光。
1949年1月21日,嘉山縣解放,即宣布明光設縣級政府。同年4月改明光鎮為明光區,區政府設明光,下轄大街、交通、建設、河下、解放5個鎮。1950年5月,全縣進行區、鄉調整,撤銷桑戴、自來橋二個區,改設明光、管店等7個區公所,明光區下轄順河、後山、民生、南大、牛市、馬路、東環、學堂、復興、北大、交通、後小、西山14個街和洋橋鄉。
1952年全縣劃9個區,102個鄉、2個選區、1個港(明光港),明光區下轄民生、牛市、後山、北大、復興、車站、學堂、交通、馬路、南大、西山、後小、東環、中大14個街以及河南、工農兩個選區。
1957年3月,增設明光鎮,並將女山湖鄉的明光港行政上歸屬明光鎮。1958年9月,全縣撤區,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將明光鎮、明東鄉、蒲崗鄉、洋橋鄉及馬廟鄉的大廟、馬崗、土山合併成立明光人民公社。
1960年5月,明光鎮從明光人民公社劃出,歸屬縣領導,內設宣傳部、武裝部、農林部、共青團、財貿部、工交部、街道及生產隊。
1968年8月,明光鎮革命委員會成立。1972年,全縣恢復6個區32個社,明光區下轄明光鎮、石壩、包集、馬崗、明東等公社。
1975年6月,縣新設城郊、橋頭、浮山三個公社,並將魏崗、城郊二個公社劃歸明光區管轄。1976年12月,城郊公社蔬菜大隊劃歸明光鎮。
1983年,全縣實行政社分設,劃六區35個鄉和明光鎮。1992年3月,撤區並鄉,將城郊鄉、卞莊鄉和明東鄉的工農、林莊、王郢、五一、趙府五個村劃歸明光鎮管轄,鎮政府駐地設在明光。
1997年,明光鎮(即城南辦事處)更名為招信鎮,同年11月張灣劃村即張灣、呼園;2003年2月撤消五個居工委及25個居民委員會,組建9個社區居委會。5月成立招信鎮就業和社會保障事務所。
2007年6月,招信鎮正式更名為明光街道辦事處,轄10個社區、20個村。
2008年4月,明光街道辦事處下轄的20個村合併為8個村,分別是張灣村、戴灣村、嚴崗村、蔬菜村、卞莊村、映山村、林莊村、趙府村;仍為10個社區,分別是市府社區、中心路社區、女山路社區、南大寺社區、韓山社區、交通路社區、龍山社區、呂郢社區、花園社區、黃郢社區。

歷史文化

明光街道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根據《泗州志》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趙府村出生時,天現五色雲氣,村旁山上一片霞光,稱帝後即賜名“明光山”,明光因此而得名。原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亦是招信鎮人,並從這裡走上了抗日救亡、民族解放之路。

區位優勢

明光街道境內資源豐富,交通便捷,蚌寧高速公路、104國道、309省道、京滬鐵路穿城而過,池河繞城東流,入淮通江,水陸交通均十分便利。電力、通訊設施齊全完善,經濟繁榮、貿易發達,現已形成了造紙、五金電器、建材、非金屬礦產品加工機械製造、化工、房地產開發、商貿流通等主導產業,實現了鄉鎮企業的跨越性騰飛和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已連續多年躋身於安徽省“百強鄉鎮”之列。

經濟發展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中央、省、市重要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工業化、城鎮化、外向化”的發展戰略,按照“不抓招商引資無發展,不抓企業改制無活力,不抓勞務輸出無增收,不抓計畫生育無寧日,不抓信訪綜治無穩定”的工作思路,團結和帶領全街道廣大幹群,與時俱進,銳意進取,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2006年全街道完成招商引資4200萬元;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列入改制16家企業已有15家完成“雙置換”;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實現工業總產值10.5億元,工業增加值2.1億元、同比增長12%;財政收入大幅增長,財政收入達3431.61萬元,同比增長64%;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3334元,比上年增加234元;村級債務有效化解,由2002年村均負債36.8萬元,轉變為村帳戶存款餘額1352.8萬元。

所獲榮譽

該鎮已連續六年被評為滁州市文明單位、連續多年位列明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計畫生育工作一直是明光市一類鄉鎮,先後榮獲安徽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安徽省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先進集體、滁州市“經濟強鎮”、滁州市防汛抗洪先進集體、滁州市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滁州市化解村級債務工作先進集體、滁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滁州市紀檢監察工作先進單位、明光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責任制綜合考核一等獎、明光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鄉鎮黨委、明光市紀檢監察工作先進集體、明光市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明光市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單位、明光市農民增收先進單位、明光市財政工作先進單位、明光市雙擁模範單位、明光市徵兵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