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人

旴人,通常情況下按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戶籍地、長久居住地、長久工作地在江西境內,被認為或自我認同為廣東人。最狹義指的就是江右民系。廣義則包含所有的江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旴人
旴人,通常情況下按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戶籍地、長久居住地、長久工作地在江西境內,被認為或自我認同為廣東人。最狹義指的就是江右民系。廣義則包含所有的江西人。
江西在上古時期曾經有過“乾越國”和“艾國”等非華夏族國家。史載乾越國在春秋時期為吳國所滅,其中心 地帶可能位於今餘干一帶,而艾國則位於今修水、武寧一帶,後其被楚國併吞。至春秋時代,江西地方經常被稱為“吳頭楚尾”,是因為江西曾迭為吳、楚、越國的爭雄之地。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公元前306年楚滅越。處於“吳頭楚尾”的江西和各方都有大量關係,而贛語中至今依舊保存著一些很有特色、很常用的古吳語和古楚語詞的積澱,西漢揚雄在其著作《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中,提到“南楚”方言達85次,其中單言“南楚”、不並引其他地名有42次,提到“南楚之外”、“南楚之南”10次。而《史記·貨殖列傳》中則註明道:“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同時,《方言》中提及的吳越、吳楊越、吳楚等地亦被認為包括江西的部分地區。 當時江西的語言近乎吳、楚。漢代豫章被包括在南楚範圍內。南北朝時江西、湖南一帶的居民及其方言被稱為“楚人”、“楚語”,如果要區分的話,則兩湖被稱為“傖”,江西被稱為“傒”。《余學嘉論學雜著·釋傖楚》說:“永嘉喪亂,幽、冀、青、並、充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淮,亦有過江者。……其地多中原村鄙之民,與楚人雜處,謂之‘雜楚’。吳人薄之,亦呼‘傖楚’。別目九江、豫章諸楚人謂‘傒’。而於荊州之楚,以其與揚州唇齒,為上游重鎮,獨不受輕視,無所指目,非復如東渡以前,統罵楚人為傖矣。”《南史·胡諧之傳》關於“傒語”的記載曾被廣泛引用:“胡諧之,豫章南昌人也……建元二年,為給事中、驍騎將軍。上方欲獎以貴族盛姻,以諧之家人語傒音不正,乃遣宮內四五人往諧之家教子女語。二年後,帝問曰:‘卿家人語音已正未?’諧之答曰:‘宮人少,臣家人多,非唯不能得正音,遂使宮人頓成傒語。’”這表明南昌一帶的方言語音與當時洛陽話的變體金陵話已經存在相當明顯的區別。 隋代江西的語言仍與吳、楚相近。《隋書·地理志下》:“豫章之俗,頗同吳中……新安、永嘉、建安、遂安、鄱陽、九江、臨川、廬陵、南康、宜春,其俗又頗同豫章。”表明當時江西的風俗(可能包括語言在內)仍與吳中頗為相近。
唐朝安史之亂期間,中原居民大範圍地遷徙入江西,尤其是鄱陽湖平原,這時期便產生了原始北片贛語。到了唐末五代十國的二百年間,又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由於安史之亂造成的戰亂,大量北方漢人遷移至江西。北方漢人的南遷導致楚語與吳語的分裂,南方方言格局被打破。
五代十國的割據時期,江淮漢人持續南遷江西。贛語的全部本徵最終完全得以確定。此外,隋唐之後江西地區成為全國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劇增,江西第一次大規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間拉開序幕,南昌、吉安一帶的人口不斷向湖南東北的湘陰、寶慶、新化等地移民。在後續的幾百年間,又由贛北、贛中繼續向湖南東北、湖北東南的江漢平原及鄂東山區、安徽南部的安慶、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這批次的移民將贛語同時帶到上述地區,贛語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