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鼓

旗鼓

旗鼓,拼音qí gǔ

一、漢語辭彙

表示旗和鼓等意。

二、煙名

旗鼓煙素以菸葉厚實,煙味醇香,菸絲細長、柔軟、色澤鮮艷、加工別致而聞名。有“旗鼓草煙賽重九”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旗鼓
  • 外文名:[flag and drum
  • 拼音:qí gǔ
  • 注音:ㄑㄧˊ ㄍㄨˇ
  • 釋義:旗和鼓
  • 解釋:古時軍中用以發號施令
拼音,引證詳解,旗鼓煙,特點,原料種值,

拼音

qí gǔ

引證詳解

  1. 旗與鼓。古代軍中指揮戰鬥的用具。
    ①《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楊伯峻 註:“《孫子·軍爭篇》引《軍政》曰:‘言不相問,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②南朝 梁 丘遲 《與陳伯之書》:“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恨!”
    ③唐 皇甫冉 《送客》詩:“旗鼓軍威重,關山客路賒。”
    ④明孫承宗《答袁節寰(袁可立)登撫》然乎,以大將軍旗鼓僅三千餘,自是難責。
    ⑤清 昭連 《嘯亭雜錄·孝感之戰》:“余授以旗鼓,命掩伏山側,余遂趨賊壘。”
  2. 喻指首領;典型。
    ①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馬觀察 維翰 ……與 盧雅雨 同年,一時號‘南 馬 北 盧 ’,亡後, 盧 哭之云:‘前輩典型亡北斗,中原旗鼓失南軍。’”
    ②清 張聲玠 《四十自序》:“與 閩 之學士大夫文人墨士,胔酒淋漓,騷壇樹旗鼓。”
    ③梁啓超 《立憲派》:“今也吾儕此無政府之國,為無政府之民……如師陷重圍,敵軍肉薄,而無其旗鼓。”
  3. 武術使棍棒的架式。
    ①《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都去拿了一條棒做了一個旗鼓, 楊官人 也做了一個旗鼓。”
    ②《水滸傳》第二回:“﹝ 王進 ﹞去槍架上拿了一條棒在手裡,來到空地上,使個旗鼓。那後生看了一看,拿條棒滾將入來,逕奔 王進 。”
    ③明 施耐庵《水滸》第九回《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洪教頭深怪林衝來,又要爭這個大銀子,又怕輸了銳氣,把棒來盡心使個旗鼓,吐個門戶。喚作“把火燒天勢”。

旗鼓煙

特點

旗鼓煙加工別致,但是,最講究的還是“竹桿煙”。加工竹桿煙,要求的條件比一肌菸絲高。首先天氣要好,菸葉要用上品的,菸絲要橫挎在一上細細的竹桿上晾曬,一般只要一個小時即可曬乾,“竹桿煙”也因此得名。今天,菸農們多在兩樁之間拉上數根繩索,將菸絲挎在繩索上晾曬,這經和竹桿晾曬要方便和經濟得多,所以,今天的“竹桿煙”加工場工,人們很難見到竹桿的痕跡,但是這些方法;加工出來的菸絲,仍叫做“竹桿煙”。竹桿煙色鮮、香醇、潤口,雖比不上紅塔山高雅,但是旗鼓煙中也可稱得上煙中之王.
旗鼓

原料種值

每年陽春時節,菸農們便將荒地開挖暴曬,中夏再將曬乾的草伐壘成若干堆,燒成褐紅色的火灰,晚夏雨水落地,菸農便及時將煙苗植入煙地。種煙的肥料也特別講究,一般不用化肥,專用馬糞、豬糞和火灰作底肥,用豬和雞糞作追肥,雞糞為最佳,菸葉的質量可為上乘,在辨別種煙時施的什麼肥料時,菸農們只看一看菸葉的顏色,摸一摸菸絲的柔軟度,再品嘗一支,看看味醇不醇,菸灰白不白,便知是什麼肥料種的了。他們講,用馬、豬、雞糞及火灰種出的菸葉,色澤鮮艷,香醇潤口。但大面積種植不易,如今也並不那么講究。最講究的還菸絲加工。每當孟冬來臨,菸農們便在自己的煙地旁搭好簡易窩棚,栽樁搭架,備好晾曬菸具,加工隨即開始,廣闊的丘陵煙地,到處窩棚林立,炊煙繚繞,人歡馬叫,熱鬧非凡整個盆地猶如一座龐大的菸絲加工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