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蘭

文珠蘭

文珠蘭又名十八學士,石蒜(Liliaceae)科文珠蘭屬(Crinum)文珠蘭種 , 生於海濱地區或河旁沙地, 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台灣,分株繁殖,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文珠蘭
  • 拉丁學名:Crinum asiaticum
  • 別稱:文珠蘭、十八學士
  • :植物界
  • :石蒜(Liliaceae)
  • :文珠蘭屬(Crinum)
  • :文珠蘭
  • 分布區域:廣東、福建、台灣
  • 生境:生於海濱地區或河旁沙地。
  • 繁殖方式:分株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物種分類,繁殖方法,方式,養護要點,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葉片寬大肥厚,常年濃綠,長可達1米以上,前端尖銳,好似一柄巨人的綠劍;花葶一年四季均直立生出,高度約與葉片等長,但大多只在夏秋兩季開花,一般有花10朵—24朵,呈傘形聚生於花葶頂端;每朵花有6片細長的花瓣,中間紫紅,兩側粉紅,盛開時向四周舒展,甚至會向後彎曲,似乎盡力地向人們展示著它的美麗與嫵媚,且花香濃郁,飄散甚遠,所以一向深受人們喜愛。花被線形,白色,清香,盛花期在7月。蒴果,種子大,綠色。
文珠蘭文珠蘭

分布範圍

原產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等,我國南方熱帶和亞熱帶省區有栽培,但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栽培得尤其多,因為該地區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幾乎每個村寨里都有佛教寺院,文殊蘭被佛教寺院定為“五樹六花”(即佛經中規定寺院裡必須種植的五種樹,六種花。)之一,所以廣泛種植。野生於河邊、村邊、低洼地草叢中,或栽植於庭園。分布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等地。
文珠蘭文珠蘭

主要價值

文珠蘭花葉並美,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既可作園林景區、校園、機關的綠地、住宅小區的草坪的點綴品,又可作庭院裝飾花卉,還可作房舍周邊的綠籬;如用盆栽,則可置於莊重的會議廳、富麗的賓館、宴會廳門口等,雅麗大方,滿堂生香,令人賞心悅目。可入藥。

物種分類

全屬約100種,常見觀賞栽培的還有:紅花文珠蘭 ,花筒內面白色或淺紅色,外面紫紅色,原產蘇門答臘。粉花文珠蘭 ,葉帶狀、革質、鮮綠色,花粉白色,原產南非。乳黃文珠蘭 ,花莛高約70厘米,著花一般為4朵,原產北美。西南文珠蘭 ,花高腳碟形,白色有紅暈,原產我國雲南、廣西、貴州,以及越南至印度和馬來西亞,生長在河床沙地上。
文珠蘭文珠蘭

繁殖方法

方式

文珠蘭原產亞洲熱帶,中國海南島有野生,性喜氣候溫暖,空氣清新濕潤,高溫時節忌烈日暴曬,中、低溫時要求光照充足。生長適溫18℃至22℃,越冬室溫不得低於5℃。
盆栽以腐殖質含量高、疏鬆肥沃、通透性能強的沙質培養土為宜。文珠蘭屬植物多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的海岸地區,故較耐鹽鹼土壤。
文珠蘭文珠蘭
文珠蘭通常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播種宜在採收後即播,基質用沙質培養土,保持20℃至25℃,約2周發芽,需養護3年至4年開花。由於在溫室盆栽條件下種子不易成熟,還有的種不結實,如紅花文珠蘭等,通常都以分株繁殖為主。於入春或晚秋結合翻盆換土操作,將母株周邊發生的吸芽分離,注意勿傷根系,另行栽培。吸芽大多不帶根系,需用素沙土或蛭石按照一般嫩枝扦插的方法操作,在溫暖疏蔭濕潤環境,約1個多月髮根。扦插苗生根成活後,先用普通培養土栽入小花盆。栽苗不宜過淺,以不見鱗莖為度,以後逐年用加肥培養土,下墊一些碎蹄片或骨粉等長效肥,換上大盆養護。文珠蘭根系強大,植株生長迅速,生長期要求水肥充足,經常保持盆土及周圍環境溫潤,並防積澇,每兩周追施一次液肥。如盆土腐殖質含量高,宜施用複合化肥溶液,以保護環境清潔。
秋後入室,在10℃左右休眠越冬,休眠期要控水禁肥。4月下旬出室,應放在防風避雨蔭棚下。家庭蒔養可放北向陽台或南向陽台後口,也可在室內長期陳設,注意空氣流通,防避煙塵污染,空調室內生長不良。

養護要點

1.大盆深栽。為了滿足文殊蘭生長期間所需要的養分,在栽培時,應選擇較大的花盆加以深栽,以利保水保土,供應根系發育。
2.水肥管理。在文殊蘭正常生長期間,5月至9月以內,每天適量澆水,見乾見濕。每隔7天至10天施一次油餅渣加黑礬硫酸亞鐵)漚制的肥水,其濃度應本著先淡後濃,入冬停施。
文珠蘭文珠蘭
3.抹除孽芽。文殊蘭在生長旺盛期,總要經常從根莖周圍生出孽芽,為保證株形直立,根莖整齊,全株正常生長,應及時抹去孽芽。
4.日照與遮陰。為使葉片碧綠、美觀整齊而又不影響光照,在酷暑盛夏時,對文殊蘭應適當遮蔭,早7時至12時,應接受全日照,12時至15時應搭蔭棚遮陰。

藥用價值

【別名】:羅裙帶水蕉、朱蘭葉、海蕉、白花石蒜
【來源】:為石蒜科文殊蘭屬植物文殊蘭Crinum asiaticum L. var. sinicum Bak.,以葉和鱗莖入藥。全年可采,多用鮮品或洗淨曬乾備用。
【源形態】:多年生粗壯草本。鱗莖粗壯,圓柱形。莖粗大,肉質,高達1米,基部徑粗約10~15厘米。葉多枚,肉質,舌狀披針形或帶狀披針形,反曲下垂,長可達1米,寬7~12厘米或更寬,有草腥味。夏季從葉腋間生出直立的肉質花葶傘形花序頂生。果實近球形。
【性味歸經】:辛,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行血散瘀,消腫止痛。用於咽喉炎跌打損傷,癰癤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備註】:全株有毒,以鱗莖最毒,內服宜慎。故作為藥用時候必須嚴格遵照醫囑,且嚴防小孩和動物的誤食。
中毒症狀:腹部疼痛,先便秘,後劇烈下瀉,脈搏增速,呼吸不整,體溫上升。
解救:早期可洗胃,服濃茶或鞣酸,應特別注意發生休克。亦可用白米醋4兩,生薑汁2兩,輕者含淑,重者內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