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鈴鄉

搖鈴鄉

劍閣縣轄鄉。1952年設石板鄉,1955年併入白龍鄉,1961年析改石板公社,1981年更名為搖鈴公社,1984年置搖鈴鄉,1992年併入白龍鎮,1995年復鄉。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51公里。面積30.6平方公里,人口0.9萬。通公路。轄黃林、雙碑、山嶺、永安、樓房、唐家、獅子7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菸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搖鈴鄉
  • 別名:石板公社
  • 行政區類別:鄉
  • 政府駐地:永安村
  • 電話區號:0839
  • 郵政區碼:628344
  • 面積:30.6平方公里
  • 人口:0.9萬
  • 方言:白龍話
  • 車牌代碼:川H
  • 村民小組數:6個
  • 耕地面積:2435畝
基本概況,發展建設,建提灌站,修建村道,其他建設,人口數據,經濟發展,

基本概況

搖鈴鄉黃林村有6個村民小組,人口1739人、357戶,勞動力960個,耕地面積2435畝。該村山高水低,十年九旱,由於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嚴重地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改變農業生產條件,修建晴雨通車的村道是幾代黃林人的夢想。他們也曾四處奔走,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終究兩手空空,無功而返。村支部、村委會深知民眾疾苦,但由於集體經濟薄弱,使黃林人始終夢難圓。

發展建設

建提灌站

黃林村三組由於地多田少,糧食產量低,住在河邊買米吃,一些村民提議修建提灌站。2003年,村支部書記趙相田召集該組村民共同商議,規劃提灌站建設,召開社員會決定按受益面積每畝集資230元,用於購買設備和支付石工工資。經過一個月的建設,建起了灌溉100畝的提灌站。新增的灌面畝產提高500斤,受益村民一年就收回了投資,民眾十分滿意,稱讚幹部為民眾辦了一件實事。村支部、村委會因勢利導,先後召開了幾次村民代表會和村民大會,決定將該村6道土堰改建成石河堰,按受益面積,每畝集資100元,新增灌面400畝,村民當年就收回了投資。

修建村道

村支部、村委會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順利完成了水利設施的改造,總結出“民眾的事民眾議、民眾辦”,過去等、靠、要的觀念只能束縛自己的手足,村容村貌要靠自己改造。2004年3月4日,村兩委召開黨員幹部會議,與會人員紛紛建言獻策,最後形成共識:用“一事一議”的辦法修建村道。該村距白龍場9.5公里,要修通這條路需工程款65萬元,對並不富裕的黃林人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村兩委決心帶領全村人民靠自己的雙手完成幾代人的夙願。為了得到村民的認可,村兩委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在鄉黨委的協助下,制定了《村民會議制度》,明確了村民提議權、表決權、建議權,使議事主體合法化;
修訂了《村務公開制度》、《民主理財制度》,充分發揮村民參與管理、參與決策、參與監督的權力;制訂了《村規民約》,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管人,保證了“一事一議”的順利實施。二是通過廣播、會議等形式廣泛宣傳修路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富民路,方便民眾生活的便民路。三是實行幹部分組包片,召開座談會,讓村民暢所欲言,對思想有顧慮的上門反覆做工作,做好發動工作。四是組織村組幹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別人艱苦創業,改變村容村貌的精神,回村後向村民現身說法,激發村民的積極性。
五是廣泛聽取民眾意見,採納合理化建議,改進工作,取得民眾信任。2004年3月22日,村委召開村民大會,通過了村道建設決議。村兩委深感責任重大,為了保證工程的順利實施,他們採取“一事一議”資金由村民推選的代表管理,一切支出由村民推選的代表審核,工程質量由村民推選的代表驗收,村民投資投勞,定期公示,接受民眾的監督,形成了一套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決策的機制。民眾對幹部放心、對財務收支明白,村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一條6米寬、9.5公里長的“黃(林)白(龍)”標準泥碎路全線貫通。

其他建設

孜孜不倦的黃林人並不滿足生產、交通條件的改善,他們對生活又有了新的要求。2005年,在村兩委的帶領下,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又相繼實施了光纖入戶工程、天燃氣入戶工程,安裝程控電話148門,無繩電話85部。村兩委表示,還要用“一事一議”的辦法,實施人畜飲水工程,力爭戶平一口機井。今天的黃林,煮飯無飲煙,坐在家中能知天下事,一根電話線連線了外面的世界,一道道石河堰保證了不靠天吃飯,一條大馬路連通了小康路。這就是黃林人用自己的雙手建起的美好家園。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8709
4608
4101
家庭戶戶數
2244
家庭戶總人口(總)
8665
家庭戶男
4587
家庭戶女
4078
0-14歲(總)
2088
0-14歲男
1085
0-14歲女
1003
15-64歲(總)
5945
15-64歲男
3208
15-64歲女
2737
65歲及以上(總)
676
65歲及以上男
315
65歲及以上女
36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8506

經濟發展

劍閣縣搖鈴鄉茶場始創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是由四川師範大學援建的知青農場,位於搖鈴鄉山嶺村一組,面積250畝。八十年代初期知青回城後,搖鈴鄉黨委政府為了保全這片產業,使之不至於荒蕪,無償地交給了搖鈴鄉國小經營和管理。因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加之沒有種茶、制茶方面的專業人材、技術和勞力,所以學校的管理形同虛設。在學校經營搖鈴鄉茶場的二十多年裡,茶場基本處於無序的狀態,無人除草、施肥,更無人管理。採茶時節,搖鈴、白龍、禾豐、廣坪、龍源等附近幾個鄉鎮的村民都來這裡自由採摘,掠奪式的採摘,致使搖鈴鄉茶場每況愈下,幾近荒蕪。
2006年,林權體制改革後,搖鈴鄉國小把荒蕪的茶山還給了產權所在的搖鈴鄉山嶺村委會。2007年10月,搖鈴鄉黨委政府引進業主胡萍承包經營搖鈴鄉茶場,由胡萍與搖鈴鄉山嶺村簽訂了五十年的承包契約。契約簽訂後,業主胡萍按契約價格一次性交付了五年的承包金。2008年2月,業主胡萍投資2000多元錢修通了上山的公路,3月,業主胡萍又投資20000多元請當地勞動力除草,將多年來積累生長在茶園裡的各種荒草灌木全部用人工除掉,並投資15000元請3台旋耕機用15天時間對茶園進行了翻耕,投資5000元錢請技術人員對原來參差不齊的茶樹枝頭進行了一次修剪。在業主胡萍的精心經營下,搖鈴鄉茶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地村民這樣評價說,搖鈴鄉茶場自創建以來還沒有像現在這樣進行過徹底的除草和翻耕,也從來沒有人像現時的老闆這樣精心管理過,原來荒蕪的搖鈴茶場現時有希望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