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督衙

提督衙,是董水地處大嶝島內海灣,明清時是同安主要汛口之一,屬金門鎮左營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提督衙
  • 地理位置:董水地處大嶝島內海灣
  • 占地面積:(建築面積)400平方米
  • 景點級別: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現狀,

簡介

,派有汛兵二五名,鄉勇若干名防守,配有碼頭,哨船.原碼頭遺址尚依稀可辨。汛口的設立是為稽查洋盜倭寇和緝捕奸民偷渡之用。在董水北側獅山山麓,建有提督衙。據傳當年胡貴任游擊時曾駐於此,其家屬及士兵開基新厝自然村。時新厝住有胡,謝,王,郭,葉,羅,鄭,蔡,柯等九姓,均為汛兵家屬(新厝社現已廢村,這些姓氏的後裔大部分外遷或搬進呂塘村),他們在這裡生息繁衍,發展成為一個村落。據《馬巷廳志》卷十四例貢條目記:“胡貴之兄胡登任、董水人,獲例貢台銜”。這充分地說明胡貴及其家屬曾住過新厝社。胡貴,同安懷德莊人,行伍出身,曾任金門左營游擊,乾隆二十二年任粵水師提督。卒葬廈門洪山柄,陵園占地畝余,是廈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現狀

提督衙建於獅山麓,雄踞獅山穴,背負鴻漸山。鴻漸山、香山、獅山,群峰逶迤,連襟董水灣、大嶝海、金門海,波濤滾滾,稱為“前三迭海,後三重山”。提督衙就在三重山和三迭海的中軸線上,確實是個山川毓秀,風光旖旎的風水寶地,這說明胡貴當年在擇址頗具匠心、山蔭海潤、年豐人壽、國泰民安。提督衙為三進的土木結構,為清代的建築風格,燕尾翹脊,倒凹壽三川門宮殿式的裝飾,門口還有磚仔埕,建築面積約達400平方米以上,規模之宏偉,首居本地民房,後進供游擊及其家屬住宿,中進大廳為辦公處所,前進東西兩側廂房(東廳)為汛兵宿舍。提督衙居高臨下,面襟著五平方公里水域的港口,俯視著來往商船。據險扼守,不容敵人窺視。提督衙隨著改朝換代,形勢的變化,直到1934年尚存前進,中廳供奉一尊一米多高的胡貴坐像,但現已不存。遺址的牆基“大躍進”時被拆除挪作他用。挖掘地基石時發現有多塊大 吟石,寬1.8尺,長1.8多丈。現村民在原址建有小廟一座奉祀胡貴。胡貴在任期間,對加強海防建設、社會治安建樹良多,因此迄今民眾還在虔誠地紀念他,這正是“正則可為神”的佐證。胡貴是否住過董水汛口,史書雖未曾記載,但民眾口碑及塑像建廟奉祀之事實,令人不容置疑。
提督衙左側有明按察使蔡貴易的陵園(金門平林人),右側有墓道碑“望洋阡”石坊,前是九溪匯合入海處的通濟橋,該橋建於北宋,歷史悠久,是新店地區東南部通往南安、泉州的民間捷徑。獅山下的九溪宮,供奉朱、邢六姓府王爺,是該村的擋境佛。提督衙周邊星星點點、熠熠生輝的古蹟,是福人居寶地、寶地福人居的具體象徵,是懷古和研究明清海防建設及海上貿易的古文物,值得研究和保護。(註:本書中的“汛”字,在古縣誌中為“汍”字,系指管理機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