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

或huò,拆字會意:或中之口言之用;口下有一戈決之。至少有一,邏輯詞「或」義;有且不定。

時可不譯,時可譯作:有、某、有的(事物、時處、情況等)、有時、有人。

或,古音yù,通「域」,假借為「惑」或「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或
  • 拼音:huò,古yù。
  • 部首:戈
  • 部外筆畫:4
  • 總筆畫數:8
  • 注音:ㄏㄨㄛˋ
  • 五筆:AKGD
  • 倉頡:IRM
  • 鄭碼:HMJA
  • 四角號碼:53100
  • Unicode:CJK
  • 筆順編號:12511534
  • 筆順:橫 豎 橫折 橫 提 斜鉤 撇 點
  • 相對之詞:無、且、和
漢字演變,基本含義,詳細解釋,詞組短語,各地方言,古籍解釋,常用詞組,數學含義,計算機位運算,字源來源,

漢字演變

或字演變(圖片):
或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下圖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或

基本含義

讀音:huò,古yù。
或
註:《新華字典》《辭海》等中,今「或」非多音字。按《康熙字典》「域」和「或」皆為越逼切』,屬平水韻十三職部,入聲,應與」同《新華字典》『本義:國家。用本義時讀yù。』有待商榷。
或,古音yù,通「域」,借為「惑」或「疑」。
《說文》『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從土。於逼切。』,此為「或」解「於逼切」必指「或」或二字。《說文解字注》『域卽或。』,二者古之音同意通。
《說文》『〖注〗......今俗作胡國切。以為疑或不定之意。......今無復或音。』,譯:今習慣讀huò,以作疑或不定之意。......今不在返回(古)或音。註:煞筆主語與「或」不可同一,含義無非今「或」「域」異音。
《康熙字典》『或本是邦或字,借為疑或字,後人加土為域,加心為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或」古本域,假借為惑,後造「域」「惑」,今「或」僅作「或人」「或曰」之用。註:「或人」「或曰」之「或」,有且不確定為何。
「疑」「或」古音之別,僅平聲入聲之別。惑,《說文》『亂也。從心或聲。胡國切。』,許慎時「或」「惑」異音。以此,「或」「惑」同音前,「或」或借為「疑」也。註:「疑」「惑」同義,不必深究;「或」「惑」多音,更是可能;故曰「或借為
說文解字注》『古文只有或字。旣乃複製國字。......而封建日廣。以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為國。』,此處之古時,國家不稱為「國」,也不寫作「或」,隨封邦建國漸大,以「或」加「囗」造「國」字,當時非今之「國」義。《說文解字注》『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邦」「封」非同字,「或」「國」亦然。從囗從戈,戈在囗外,非守也;所以外出帶戈,疑也。以此「或」未必大,非今之「國」意。《孟子》『大國,地方百里,次國,地方七十里,小國,地方五十里。』,此「國」,鄉、里之意。「或大國,或次國,或小國,無非域也。」之「或」,有的地方。《新華字典》『本義:國家。』有誤。
本為「域」,則今「或」不偏本義。或,邏輯重要概念,漢字不可不有。或下有一,二選一也,戈中之口,言之用也,文爭武鬥,未必定之。本義邏輯詞「或」,不無可能。
或,有且疑也,不確定為何,猶or。
《說文》『或之者、疑之也。......曰域、有也。......或,有也。』,《小爾雅·廣言》『或,有也。』,或時,有時也,不確定何時。或日,某日也,不確定何日。或人,某人也,不確定何人。或曰,有說也,不確定誰說。不曰「或地」「或處」,因為「或」本「或地」「或處」之意。
說文解字注》『乃又加囗而為國。又加心為惑。以為疑惑當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清.段玉裁猶言反對後人造字,反對多義。註:孶乳,滋生、派生。寖多,漸多。羅惇曧 《文學源流·總論》『自字孳乳而寖多,文參錯而善變。』
「A或B,C也。」=「或A或B,C也。」=「AB至少有一,不確定是孰,C也。」,以此,或,or也。

詳細解釋

《禮記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釋作「有時」「有些事」皆通,「有人」似乎不通(吃,人人生而知之。生而無所不知者,無也。);譯作「有」通且準確。不譯,釋作「或許」則為副詞,釋作「或者」則為副詞。。以此「或」,或動詞或副詞或代詞或連詞,任憑解釋。有(生而知之),猶數學表達式。「有⊃生而知之」=「生而知之,有也」,猶數學公式。不可按西文解釋中文語法詞性。
 
或huò,有且不定。不譯,時可譯作:有、某、有的(地方、情況等)、有時、有人。
註:確定之有,不定之其他。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譯:故今詳述原由,望君實(司馬光)有所原諒。註:有未必完全。望有所原諒,望原諒」客氣且實際。君實或許能原諒」,語義不通。中文動詞可連用,有吃=吃了。所,加之以準確上口。
《孟子·告子上》『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譯:無所謂王之不智。......是因其智不如乎?曰:非也。注一:無或=無有=無。乎A=A或非A=是否A。王之不智,無乎對錯。注二:無=不在,無乎=不在乎=無所謂。注三:有譯王之不智無疑。」前後衝突,謬譯也。此文含義智有不同,各有所好,難分高下。下文魚與熊掌,與此相關。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註:,而有時。《漢典》或=有時,有誤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或異二者之為。』註:或,有。
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或立或臥。』,此言應指畫中人,有(人)立有(人)臥,或者立或者臥,皆通。
例句
清明上河圖,或小橋或流水,或繁街或院落,錯落有致,一副繁榮景象。
註:或,有的地方,不遠之意。
在場賓朋,或說或笑,有吃有喝,無不開心。
註:或、有,有人/時;無,無人/時。指人指時,含義相近;他在席間,或......。」,指時,或動詞「有」。以此,「或」與「有」或有別或無別,或可動詞也。
 
或huò,可能、或許。
註:可能=有可能,出自「有」意。
白居易《薔薇正開春酒初熟因招劉十九張大夫崔二十四同飲》『試將詩句相招去,倘有風情或可來。』註:許,《廣韻》『可也。』,「或可」「或許」之別,文白之別;或可曰,文言;或許說,白話。
韓愈《馬說》『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註:A之B者,同位語取交集確定所屬,B的A。人之不學無術者。或,可能、有的、有時。
《詩·小雅·吉日》『或群或友』譯:或三或二,或成群或結伴。註:群,《傳》獸三為羣(群之異體)。《說文解字注》『同志曰友。從二又相交。二又、二人也。』
例句
也無風雨也無晴,亦或光陰亦或空。或可難知天上事,無能盡道世間情。
或,古音yù,通「域」,假借為「惑」。
見「域」,見「惑」。

詞組短語

或人:有人、有些人。
漢.揚雄《法言》『或曰:「書與經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曰「可。」,或人啞爾笑曰「須以發策決科。」』註:或曰,有說。或人,有人。
或曰:有說,有人說。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
或時:有時。
《後漢書·卷四十三·朱暉傳》『及壯耽學,銳意講誦,或時思至,不自知亡失衣冠,顛隊阬岸。』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那簾內或時巧轉鶯喉,唱一兩句詞兒。』
或者:有人、有些人;作連詞,表示前後至少選一;或許、或是。
《南史·張裕傳》『居室豪富,伎妾盈房。或者譏其衰暮畜伎。』譯:......有人譏諷他晚年養妓。註:伎,古稱歌舞為業之女子,通「妓」。
《初刻拍案驚奇》『或者因一句話上,成就了一家兒夫婦;或者因一紙字中,拆散了一世的姻緣。』
《儒林外史》『此番到大邦去處,或者走出些遇合來也不可知。』
《紅樓夢》『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
或日:某日、有一天。
.《宣和遺事》後集『或日,秋風大起,冷氣逼人。』『或日, 阿計替 手持文字至前,白帝曰:‘我共大王又走六七百里路也。』
或許:有可能。
【造句】他突然不告而別,或許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吧!
或一:某一、某種。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而 孔夫子之被利用為或一目的的器具,也從新看得格外清楚起來,於是要打倒他的欲望,也就越加旺盛。』

各地方言

◎粵語:waak6
客家話:[梅州腔] fet8 [沙頭角腔] fiet8 [客英字典] fet8 [海陸豐腔] fet8 [客語拼音字彙] fed6 [陸豐腔] fet8 [台灣四縣腔] fet8 [東莞腔] fet8 [寶安腔] fet8
潮州話:hog8(hôk) [揭陽潮陽]huêg8(huêk)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二】【戈部】
邦也。從囗從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從土。於逼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以為疑或不定之意。臣鉉等曰:今無復或音。
邦也。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旣乃複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為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為國。又加心為惑。以為疑惑當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域卽或。考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雲。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葢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為平入。從口、羽非切。戈守其一。從三字會意。於逼切。廣韻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一、逗。地也。解從一之意。
康熙字典
〔古文〕𢈿《集韻》越逼切,音閾。《說文》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通作域。
又《廣韻》胡國切《集韻》《韻會》《正韻》獲北切,𠀤音惑。疑也。凡或人或曰皆闕疑之辭。《易·乾卦》或躍在淵。《朱子·本義》疑而未定之辭。
又與惑通。怪也。《孟子》無或乎王之不智也。◎按六書有假借,或本是邦或字,借為疑或字,後人加土為域,加心為惑。而於或字,止作或人或曰之用,幷其本義而忘之矣。

常用詞組

或許 huòxǔ
或曰 huòyuē
或則 huòzé
或者 huòzhě

數學含義

“或”在數學邏輯連詞中的符號表示為: ∨ 例: p或q 記作 p∨q
新聞中的“或”“擬”“將”
“或”表示有可能進行某事,通常訊息來源於匿名或訊息靈通者。
“擬”表示打算做某事,這種訊息來自政府、組織的主動公布,當有並非十分正式,只是有計畫和打算。
“將”表示將要做某事,這是組織機構將進行的活動(常專指政府按計畫進行的工程項目),這是很正式、很確定的。

計算機位運算

在彙編以及C++等語言中泛套用。按位或(or) 符號 | (shift+\)
其運算法則為
1|1=1
1|0=1
0|1=1
0|0=0
若把1看成“真”,0看成“假(偽)”。則或與邏輯中的或一致。
舉例:
7|11=?
7的二進制表達 00000111
11的二進制表達 00001011
按位或過程: 00000111 ...........7
| 00001011 .........11
--------------------
00001111 ........15
所以 7|11=15

字源來源

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自右向左: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
字形對比
楷體楷體
小篆小篆
金文金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