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原巴克龍

戈壁原巴克龍(Probactrosaurusgobiensis)是鳥腳亞目(Ornithopoda)、禽龍科(Iguanodontidae)、原巴克龍(Probactrosaurus)的一個種。植食性,體長約5米,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早期,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阿拉善左旗毛爾圖。特徵是前上頜骨很小;外翼骨和顴骨垂直;顴骨細長;上頜骨齒不發達,次級棱狹窄; 齒骨齒狹窄,菱形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戈壁原巴克龍
  • 拉丁學名:Probactrosaurus gobi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鳥腳亞目
  • :禽龍科
  • :原巴克龍屬
1959年中國科學院蘇聯科學院聯合組成的“撒旦撒中—蘇古生物考察隊”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吉蘭泰毛兒圖地區下白堊統大水溝組所採掘了一批標本。1962年,蘇聯科學院古生物所借走了這批標本研究,其中就有這件戈壁原巴克龍下頜骨,後因種種原因導致該標本流失
2011年4月14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獲悉,在國外流失近半個世紀的珍貴化石標本戈壁原巴克龍下頜骨經多方努力,正式回歸祖國。
此次回歸的戈壁原巴克龍下頜骨標本是日本恐龍漫畫家岡田信幸在國際某化石市場購買所得。經中科院古脊椎所、日本福井恐龍博物館相關人員的積極引薦、協調,並在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的大力協助下,岡田信幸先生同意將該標本無償捐贈回給古脊椎所。
據了解,中國化石資源豐富,但近年來有大量化石標本流失到國外,給中國古生物學研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國內外古生物學界多次強烈呼籲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並呼籲學術刊物或具良知的個人抵制非法出境化石標本的研究、發表。中國於2010年9月頒布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並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從國家法制層面上加大了古生物化石這一珍貴自然歷史遺存的保護力度,同時努力追繳非法出境的化石標本。在中國政府和相關專家的努力下,近年來一批珍貴化石回歸祖國。
中科院古脊椎所相關專家表示,此次回歸的戈壁原巴克龍下頜骨標本,是中國再一次迎回的流失在海外具重要科研價值的化石標本。這是對多年來中國古生物學者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付出努力的肯定和鼓舞,對國外機構或者個人積極歸還從中國非法出境化石標本也是一種鼓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