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留紀生物礁

奧陶紀末的一次生物滅絕事件,使海洋生物的種類大量減少,再加上五峰期到早志留世蘭多維里早期的龍昌溪期,揚子地區及南秦嶺均為滯流淺海,生物造礁作用停止(齊文同,2002)。到蘭多維里中期,揚子地區形成了開闊淺海陸棚環境。在黔北和黔東北地區,香樹園組和雷家屯組中出現層孔蟲、珊瑚和藻類等構成的小型生物礁;陝南寧強及四川廣元一帶也發育了以床板珊瑚及層孔蟲、苔蘚蟲構成的小型點礁、生物層以及藻礁丘等,其時代為蘭多維里世的特里奇期,包括王家灣組和寧強組(張廷山等,1994;萬雲等,199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志留紀生物礁
  • 外文名:Silurian reef
  • 總體特點:主要在上揚子區的中、下志留統中
  • 分布:四川廣元-陝西寧強一帶
  • 舉例1:四川廣元-陝西寧強中、下志留統
  • 舉例2:川南、黔北志留紀生物礁
簡介,分布,四川廣元-陝西寧強中、下志留統生物礁,川南、黔北志留紀生物礁,

簡介

奧陶紀末的一次生物滅絕事件,使海洋生物的種類大量減少,再加上五峰期到早志留世蘭多維里早期的龍昌溪期,揚子地區及南秦嶺均為滯流淺海,生物造礁作用停止(齊文同,2002)。到蘭多維里中期,揚子地區形成了開闊淺海陸棚環境。在黔北和黔東北地區,香樹園組和雷家屯組中出現層孔蟲、珊瑚和藻類等構成的小型生物礁;陝南寧強及四川廣元一帶也發育了以床板珊瑚及層孔蟲、苔蘚蟲構成的小型點礁、生物層以及藻礁丘等,其時代為蘭多維里世的特里奇期,包括王家灣組和寧強組(張廷山等,1994;萬雲等,1995)。

分布

總體來看,我國志留紀生物礁主要發育在上揚子區的中、下志留統中,礁體一般較小。志留紀生物礁在我國的分布主要為四川廣元-陝西寧強一帶,在它的鄰區,西秦嶺、川東、川東南、川西、黔北、黔東南及滇東北一帶有多處關於志留紀生物礁及其含礦性的報導(吳熙純,1986,張廷山等,1990,1994,1996a,1996b;萬雲等,1995,侯方浩等,1994)。

四川廣元-陝西寧強中、下志留統生物礁

四川廣元-陝西寧強地區下志留統巨厚的暗色泥岩地層中賦存有數以百計的生物礁,包括堤礁、點礁、堤狀點礁群、生物岩丘、灰泥丘、層狀岩丘,出露好,大小不一(侯方浩等,1994,張廷山等,1994,1996b)。生物礁主要產於下志留統小河壩組及中志留統寧強組,是在淺水陸棚泥岩相的基礎上發育起來的。主要的造礁生物為珊瑚、層孔蟲、苔蘚蟲和藻類,它們都可以建造礁格架。附礁生物種類繁多,分異度高,豐度亦各異,有單體珊瑚、腕足類、介形蟲、腹足類、雙殼類、三葉蟲等,其中棘屑常在礁基和礁翼中富集。

川南、黔北志留紀生物礁

川南、黔北地區下志留統分布廣泛,出露好,化石豐富,不同程度地發育了生物礁。生物礁主要發育在早志留世中晚期石牛欄組中、下部(大致相當於中蘭多維列期),類型為小型點礁、生物丘及生物層。該區生物礁規模不大,一般厚幾米至幾十米,多為小型點礁、生物丘、藻丘、生物層(萬雲等,1995)。造礁生物豐富,主要為橫板珊瑚、四射珊瑚、層孔蟲、苔蘚蟲。附礁生物有海百合、三葉蟲、腕足類、雙殼類、角石等。礁的發育受區域生態環境條件制約,靠近黔中隆起的淺海緩坡地帶,是生物礁生長發育的有利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