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鐘端

張鐘端

張鐘端(1879—1911),河南許州人,1905年赴日本留學,先入宏文書院,後入中央大學,專攻法政,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首義後,應湖北都督黎元洪、革命軍臨時總司令黃興電召返國,共同策劃方略。1911年12月抵開封,設立秘密機關,被推舉為河南軍政府臨時總司令兼都督,召集黨人仁義會成員組織革命軍,擬於12月23日巡撫齊耀琳出城祭天時,將其暗殺,宣布河南獨立。但因中國同盟會內情及起義計畫為內奸探悉,起義未成,為清軍所擒。受審時毫無懼色,慷慨陳辭。1911年12月24日壯烈犧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鐘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許州
  • 出生日期:1879年
  • 逝世日期:1911年
  • 職業:革命家
  • 畢業院校:日本中央大學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參加辛亥革命
東渡日本,投身革命,策划起義,壯烈犧牲,

東渡日本

張鐘端,1879年出生在河南許昌。他不能忘記,父親因未聽州官召喚,而被迫害致死。1905年,為了振興中華,富國強兵,張鐘端毅然東渡日本留學,並加入中國同盟會。為回響孫中山的號召,宣傳革命思想,他在日本東京創辦《河南》雜誌。因經濟拮据,他重返故土,多方奔走,博得中州巨富劉青霞的同情和資助。《河南》雜誌出版後,清政府便勾結日方將張鐘端囚禁拘捕,後經革命友人營救出獄,又被清廷取消官費留學待遇。當孫中山號召留日學生回國參加起義之時,張鐘端當機立斷,別離已有8個月身孕的日籍妻子返回國內參加武昌起義。
張鐘端張鐘端

投身革命

1911年10月,武昌革命志士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京漢線,鎮壓革命的清軍蜂擁南下。中國同盟會會員張鐘端自告奮勇,請纓北上,準備發動河南省城開封的軍民起義,以攔截南下清軍,解除剛剛建立的湖北革命軍政府的困境。
此時,清朝統治者也正加緊河南的布防。他們在催促北洋新軍南下的同時,急令河南當局“嚴為設防,以固根本”。特別是河南項城人袁世凱任清內閣總理大臣之後,為防止在他後院“起火”,對河南更是加倍防範。他一面搜羅黨羽導演“愛國公會”騙局,麻痹河南人民,一面調兵遣將,準備進行彈壓。
張鐘端來到開封,他很清楚地意識到隻身一人深入敵兵駐守的這座古城,將會遇到重重艱難險阻,但他從立志革命開始,就做好了獻身於事業的準備。
在開封,張鐘端找到了在大河書社的中國同盟會會員李錦公。李錦公見張鐘端自武昌歸來,十分高興地說:“你回來就好了,如今開封城內正需要你這樣能一呼百應的人。”隨後,李錦公向張鐘端詳細地介紹了開封城內的情況。
袁世凱的高壓政策和陰謀手段並沒有撲滅開封古城的革命烈火。沈竹白、王庚先、韓立綸、暴式彬等許多隱蔽下來的同盟會會員都在積極聚集革命力量。開封城中的仁義會和蘭考、朱仙鎮一帶的紅槍會等民軍組織也正在一天天壯大。面對革命勢力的發展壯大,巡撫寶一邊稱病卸職,一邊調巡防營加強撫署防務。在他的住處四周,拉上鐵絲網,掛上銅鈴,以防不測。
張鐘端聽了李錦公的介紹,對發動開封軍民起義充滿了信心。他立即開始活動,走訪了王庚先、韓立綸、暴式彬、劉榮棠、李銳五、劉鎮華等人,拜會了開封仁義會首領單鵬宴及遊俠徐振泉、李鴻緒,聯絡了開封圖書經理王天成和絲綢經理崔德聚。找到了在河南武備學堂讀書,嚮往革命的青年李心昂。張鐘端和李心昂又一起前往蘭考,很快說服了蘭考城北關的傅天龍、牛場的孔慶先、馬場的王夢蘭等仁義會、紅槍會的頭領,共同參加起義。
一天夜裡,張鐘端在開封南關中州公學召集王庚先、韓立綸、暴式彬、劉榮棠、李銳五、劉鎮華等人,共商起義大計。大家同意了張鐘端提出的“五路進軍,光復河南”的戰鬥方案。
在五路進軍計畫分頭實施之後,張鐘端著手策動清軍駐開封巡防營官兵的反正工作。李錦公的弟弟李乾公在清廷開封常備軍任稽查。張鐘端通過李乾公認識了開封巡防營中任游擊的張照發。張照發為人質樸,又講義氣,許多巡防營官兵都好與他結交。張照發聞武昌起義,也擬效法舉事,只因官小力單,未敢輕動。幾經交談,張照發告訴張鐘端,巡防營統領柴德貴有反正之意。為了擴大革命力量,張鐘端讓張照發去爭取柴德貴倒戈反正,柴德貴表示同意。柴德貴在張照發家裡與張鐘端會面,當談到發動起義先攻取哪些地方時,柴德貴提出要先占領“藩庫”(銀庫),讓參加起義的官兵裝滿腰包。張鐘端不同意,說“藩庫”里的存銀是國家的財產,不能隨便裝入私囊。柴德貴聽後心裡不悅,與張鐘端又談了一會兒,便離開張照發的家,返回營房。
張鐘端為籌集軍餉,曾發動開封商界捐資。然而,由於清政府的重利盤剝,開封商界大部分店鋪只是勉強支持門面,難以資助。正當張鐘端為籌備軍餉而犯難時,劉青霞從南京來到開封。劉青霞本姓馬,其父馬丕瑤,曾任兩廣總督;次兄馬吉樟為翰林院侍讀、湖北省臬台。她嫁於尉氏大地主劉耀德後,改姓劉。尉氏劉家號稱中州巨富。擁有良田雙千頃,從北京到南京沿途15個城鎮,都有劉家的店鋪。而劉青霞擁有的財產又居劉氏五門之首。僅在開封,她除占有桐茂典當鋪之外,劉氏公茂典當鋪的財產還有她的一半。1907年,劉青霞在隨次兄馬吉樟赴日本時就參加了中國同盟會,為革命做過許多貢獻。這次她返回開封,就是為了協助張鐘端發動開封起義的。當她得知張鐘端缺乏軍餉時慷慨地說:“桐茂典當鋪現有白銀1600兩,作為你發動起義的軍餉,先拿去支用,隨後我再多做籌備。”張鐘端一時感動得熱淚盈眶,決心要光復河南,不辜負革命同志和仁人志士對他的期望和幫助。
就在這時齊耀琳來到開封接替寶職務。齊耀琳是袁世凱選中的一員干將。他一到開封,就立即增崗添哨,加強布防。張照發、王天成、單鵬彥等許多革命志士,都向張鐘端建議:趁齊耀琳還沒有站穩腳跟,趕快動手。張鐘端也覺得巡撫衙內新舊更替是個難得的良好時機。於是,他決定在中州公學召開骨幹會議,建立革命組織,加強這次起義的領導力量。

策划起義

1911年農曆十一月初一傍晚,開封城內數十名革命志士,來到中州公學。經過民主討論,反覆協商,大家一致推選張鐘端為河南革命軍總司令,王庚先、周凌卓任副總司令。隨後,張鐘端宣布張照發任革命軍協統,王天傑任革命軍敢死隊隊長,張得成任革命軍暗殺團團長,劉鳳樓任革命軍督隊長,徐振泉任革命軍敢死隊選鋒隊隊長,李鴻緒任革命軍決死隊隊長,王夢蘭任民軍總指揮,李乾公任民軍選鋒隊隊長,單鵬彥任民軍敢死隊隊長,崔德聚任民軍總招待。
會議即將結束,接到湖北軍政府發來的電報,要求張鐘端務必在農曆十一月初五之前舉行起義。
張鐘端進行了一番考慮。他衡量自己一個多月來的串聯、發動工作,雖然立刻舉事顯得有些倉促,如不發生意外,奪取省城也有可能。張鐘端隨即宣讀了電文。接著,他宣布:“按照革命軍政府電令,我們定於初四凌晨2時起義,以放火鳴槍為號,山東會館為起義軍司令部。這次起義,先由城內兩千軍民發難,分三路進攻督署。第一路,由王天傑率領;第二路,由徐振泉率領;第三路,由李鴻緒率領。城外民軍由三路攻城。第一路,蘭封、考城民軍從曹門攻城;第二路,朱仙鎮紅槍會從大南門攻城;第三路,中牟民軍從大西門攻城。此外,單鵬彥、劉鳳樓各帶200名壯士保衛司令部,張得成集合20名暗殺團隊員刺殺齊耀琳,張照發時刻注意柴德貴動向,順者為伍,共舉大事,背者當即處死,以絕後患。”
各隊首領離開中州公學之後,張鐘端又讓單鵬彥選派幾名身強力壯的仁義會會員,火速前往洛陽、南陽、新鄉、淮陽,給楊勉齋、劉粹軒、劉積學、韓立綸、暴式彬、閻子固等義軍頭領送信,讓他們同時起義,聲援省城。
農曆十一月三日夜晚的開封古城,天空烏雲密布,大街小巷漆黑一團,冷風颼颼,寒氣逼人。然而,山東會館之內卻是火熱異常,河南起義軍正在迎接即將到來的激烈戰鬥。
晚10點左右,柴德貴派巡防營稽查張光順、江玉山給司令部送來兩箱槍枝彈藥。此二人是張照發的結義兄弟,曾歃血明誓參加革命。他們要親自交與張鐘端,但張鐘端卻不在山東會館。
原來張鐘端恐事有不測,臨時決定將司令部移至前營門優級師範。
夜愈來愈深,黎明即將到來。開封城內的仁義會會員、商界、學界的革命分子以及清軍巡防營中反戈的骨幹力量,都在向預定地點會攏。蘭封、考城、朱仙鎮、中牟等地的民軍,也正浩浩蕩蕩向著開封挺進。禹王台小高地上炮兵營的反正清軍,已將炮口對準河南巡撫內衙。零時3刻,單鵬彥受張鐘端之命,安排煙火隊在優級師範門外堆起一堆堆乾柴,正做著按時發出信號的準備。突然,數百名清軍從四面包抄過來。
這情況太突然了。但張鐘端臨危不懼,他一邊命令單鵬彥立即點火發出信號,提前起義;一邊催促王庚先、周凌卓、沈竹白等人先走,自己留在後面迎敵。他們不肯走。這時,清軍已逼近優級師範的小禮堂。張鐘端目瞪著王、周、沈等人:“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你們趕快撤離此地,這是我的命令!”說罷雙手舉起王庚先,將他推出天窗。不料,這時張光順、江玉山一陣獰笑,用手槍頂住了張鐘端的後背。原來他倆是柴德貴安插到革命陣營中的兩個奸細。

壯烈犧牲

剛剛燃起的革命之火又熄滅了。張鐘端、周凌卓、沈竹白、單鵬彥、高鳳樓等經過一番殊死戰鬥,因寡不敵眾,當場被捕;王天傑、李鴻緒、徐振泉三隊進攻撫署的頭領,也遭伏擊,被清軍捆縛;南關小高地上的炮手還未來得及發炮,就被調離了炮位;張照發、張得成等巡防營中的反正志士,也因柴德貴告密,被齊耀琳解除了武裝,與張鐘端等30多位革命者一起,被押進了牢房。
朱仙鎮、中牟兩地的民軍,久久不見城中起義信號,未敢輕動,拂曉時,只得分散隱蔽。蘭封、考城民軍頭領王夢蘭想探聽訊息,隻身翻越城牆,落入隱阱被捕。
次日上午,齊耀琳開始審判革命黨人。公堂上,張鐘端大義凜然,威武不屈,當齊耀琳喝問:“你聚集匪徒放火行兇,可知罪嗎?”
張鐘端冷笑一聲:“明知我是義師,為何誣我為匪?”
原來逮捕張鐘端等人後,齊耀琳拍急電向袁世凱請示。袁世凱回電說,農曆十一月五日,南北議和開始,雙方停戰。若審判、殺戮革命黨人,則違反協定規定。因此,按照袁世凱的指令,齊耀琳要將張鐘端等人以土匪肇事論罪。為此,他喝令三班衙役,將張鐘端打得遍體鱗傷,妄圖屈打成招。可是,無論如何嚴刑拷打,張鐘端始終堅貞不屈。
齊耀琳見張鐘端意志堅定,視死如歸,覺得再問下去無濟於事,便喝令將張押下,再審問其他革命黨人。其他革命黨人也和張鐘端一樣拒不認罪。對此,齊耀琳無可奈何。
審訊過後,齊耀琳將張鐘端、王天傑、張照發、單鵬彥、劉鳳樓、李鴻緒、徐振泉、張得成、崔德聚、王夢蘭、李乾公11人定為死刑。
農曆十一月五日清晨,開封城颳起鋪天蓋地的黃沙狂風。張鐘端和其他革命黨人被推上刑車,押赴開封西關刑場。32歲的張鐘端就要過早地走到人生的盡頭。然而,他卻沒有絲毫的悲傷與悔憾。他生前常對人說:“人生自古誰無死,惟取義成仁,方能不朽。彼飽食暖衣,逸居待斃者,與禽獸奚異哉!”
刑車行至開封西關荊棘叢生的刑場上,殘暴的清兵將張鐘端等人推下刑車。張鐘端昂首高呼:革命萬歲!共和萬歲!
好像是張鐘端的吶喊震撼了蒼天,在風停沙住的時刻,天空落下了一場大雪,掩埋了張鐘端和其他10位烈士的遺骨。
中華民國成立後,張鐘端等11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1982年,開封市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將11烈士墓遷到風景如畫的禹王台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