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元帥府舊址

廣州大元帥府舊址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紡織路東沙銜。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帥府,原為清末廣州士敏土廠辦公樓,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為前後兩幢坐南朝北的三層樓房。磚木結構,金字架灰脊瓦面(現已改為平頂曬台)。前樓三層樓的四周有3米寬走廊,南北面均有九個半月形券拱,正中為樓梯上落間。後樓建築格局同前樓,還有一座二層小樓,原是孫中山夫婦居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州大元帥府舊址
  • 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紡織路東沙銜
  • 類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占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
信息,簡介,大元帥府舊址,建築結構,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廣州大元帥府舊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廣東省
廣州大元帥府舊址IV-232

簡介

廣州大元帥府總占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正門等組成。兩座大樓是由花崗岩,紅磚,水泥,鋼材及木等構築,樓板橫樑採用法國進口鋼,歷經90多年後依然堅固如初。元大帥府曾伴隨孫中山先生度過了一段光輝歲月,他的許多重大決定都是在這裡做出的。

大元帥府舊址

孫中山辦公室北樓的護欄上,有他親筆題名的‘求實’二字。大元帥府舊址因孫中山1917-1925年間兩次在這裡建立大元帥府而得名。孫中山大元帥府前身為廣東士敏土廠,始建於清光緒33年(1907年),生產規模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是當時我國第二大水泥廠。1917年7月,孫中山率領部分海軍南下,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開展護法運動。1918年5月,由於受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及政學系的破壞和干擾,孫中山辭海陸軍大元帥職離開廣州,護法運動以失敗而告終。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大本營成立初期先後平定了沈鴻英叛亂和東江叛亂,進一步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這一時期孫中山的思想和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北上商談國是,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1925年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正式成立,大本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孫中山逝世後,這裡又作為國父文化教育館兩廣分館、國父紀念館等。廣州解放後,該處先後成為部隊和省有關部門的辦公用房,1964-1998年成為廣東省農業機械供應公司辦公、居住用房。1998年10月,大元帥府舊址被移交給廣州市文物管理部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建築結構

大元帥府總占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正門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券拱的殖民地式建築。廣東省農業機械公司1964年進駐大元帥府舊址後,在保護範圍內修建了三幢居民宿舍樓,其中正門處的六層居民宿舍樓,直接騎壓了大元帥府的原門樓,但殘存的門柱和基石仍清晰可見。西邊兩幢八層宿舍樓則為大元帥府廚房、衛兵房等所在地。廣州市人民政府2001年決定投入1500萬搬遷六層居民宿舍樓,並復建大元帥府門樓。
1983年8月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6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元帥府舊址主體建築的已維修復原,原址籌建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已於2001年底對社會開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