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多鄉

康多鄉

康多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內。康多鄉鄉政府駐康多寺,鄉以寺得名。位於卓尼縣北部。面積348.41平方千米,總人口2321人(2017)。轄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康多寺,距縣城114千米。地處冶木河上游,四周群山環抱,屬山谷盆地,平均海拔2720米。系半農半牧區。景點有康多寺、康多峽景區、黃捻子溝、香子溝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康多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
  • 電話區號:0941
  • 地理位置卓尼縣
  • 面積:348.41平方千米 
  • 人口:2321人(2017) 
  • 車牌代碼:甘P
沿革,鄉情概況,地理情況,氣候&自然資源,旅遊景點,康多峽,巴郎鼓舞,

沿革

1962年設康多鄉,196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443.8平方千米,人口0.2萬人,其中藏族占92%,轄多麻、日忙納、卡圍、圍日納4個行政村。

鄉情概況

地理情況

康多鄉西與夏河縣美仁鄉接壤,東與杓哇土族鄉毗連,北與康樂、和政兩縣隔關相望,南以美日山與恰蓋鄉為鄰。鄉級公路東接新冶公路,距縣城114公里。

氣候&自然資源

康多轄區地處冶木河上游,氣候溫和,適應小麥、青稞、大豆、洋芋等農作物生長。四周群山環抱,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牧草豐美;礦藏豐富,極益農、牧、林、工礦業的綜合發展。全鄉總面積348.41平方千米。轄4個村委會、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321人(2017)。

旅遊景點

康多峽

康多鄉景區位於甘肅省卓尼縣康多鄉、杓哇土族鄉的冶木河、岔巴河峽谷地段,屬冶木峽上峽。與臨潭縣冶力關鄉境內的冶木峽下峽相接,共長30餘公里。這裡屬西秦嶺祁呂弧形褶皺地帶,下峽山峰如斧劈刀削,壁立千仞,險峻異常。峽谷內石峰聳峙,近在咫尺,岩下冶木河激流澎湃,清澈凜冽,山間飛瀑如練,懸垂峭壁。嶂頂谷間,千樹交柯,萬木競翠,薜蘿若織,山花飄香。
康多峽風貌尤為壯觀,奇峰怪石,突兀競現,千年古松,盤根錯節,或幽奇、或俊秀、或澹泊、或雄渾,移步換景,變化無窮。峰頂峽谷松濤陣陣,谷底樹叢岩石間激流喧瀉,珍禽鳴於枝頭,異獸出沒於灌叢,人在峽中,似無來路,亦無去處,置身佛閣仙境,恍若遠離世俗凡間。 峽谷頂部則屬平原丘陵地帶,有廣闊無垠的天然牧場,牛羊散亂,帳篷點點,視野極為遼闊。眺望北方白石山聳人云間,其上白雪皚皚,山體裸岩亦呈灰白色,恰似天外蜃景。
康多峽西側,是杓哇土族鄉,山上點綴著稀稀落落的土族村寨,一座座古老的搭板房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雞犬之聲,遙遙相聞。康多寺
位於杓哇鄉、康多鄉的杓哇、康多、多瑪三座寺院是安多藏區盛名遠揚的藏傳佛教名剎,三座寺院都是由卓尼杓哇人“尊者”羅桑南傑創建,分別建成於公元1685年、1676年和1682年。杓哇、康多、多瑪三座寺院從建築風格到寺院學制、寺規,特別是寺內佛像、供器、聖物的陳設等,都依照拉薩三大著名格魯派寺院色拉、哲蚌、甘丹規格而建。安多藏區佛教信仰者認為:杓哇、康多、多瑪三座寺院與拉薩著名的色拉、哲蚌、甘丹寺院一樣,有相同或者同等的影響力。素有“朝拜西藏聖地,必先朝拜杓哇、康多、多瑪三座寺院”之說。

巴郎鼓舞

土族民間舞蹈。在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康多鄉,每年從正月初八開始,夜幕降臨時,當地的土族民眾喜歡手提盞盞紙糊的紅燈籠,由各村寨匯集到廣場上,圍繞著熊熊篝火,跳起歡快的巴郎鼓(是土族特有的一種短把鼓)舞,以慶人壽年豐。 舞者右手持鼓,左手提燈,在戛爾巴 (領舞者)帶領下,搖鼓擺燈,邊歌邊舞。眾人先圍篝火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繞三圈,舞蹈動作或平緩優美,或幅度很大,有持鼓跳躍、旋轉等技巧。舞罷,隨口哨聲的指揮,節奏漸緩,舞步漸慢,隊形變為男女二排,舞者原地扭動,鼓與燈則輕響輕擺。接著男女對唱,其歌詞是問答太陽星辰一類之詞。歌罷,舞者又搖鼓擺燈圍篝火旋轉起舞。歌舞如此反覆,直至深夜。巴郎鼓舞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參加。黑夜裡盞盞紅燈猶如閃閃紅星,圍繞著明亮的篝火,忽聚忽散,變幻莫測,十分美妙,深受民眾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